(历史同人)[明]给朱元璋当义子的那些年(39)
【朝廷镇压叛乱不容易,好不容易稳定几天,民间起义再卷土重来谁去镇压?】
【就算朝廷能出人出兵,粮饷从哪儿出?国库已经见底,民间的百姓都在饿肚子,上哪儿筹集镇压反贼的粮饷?】
【苏天爵是朝廷高官,他很清楚蒙古大军出动的后果,往往反贼没杀几个,小心度日的百姓却被劫掠一空。】
【对民间百姓来,说被官兵劫掠下场更惨,反正都是死,他们为什么不加入起义大军?这是朝廷在逼他们去造反!】
【总之,苏天爵坚决表示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重新追究对朝廷有害无益,劝皇帝别没事儿找事儿瞎折腾。】
【然后,他就和之前的两位刑部尚书一样,哦,不对,他比前头两位还惨,前面那两位只是外放,他是直接“忤时相意,竟坐不称职罢归”,直接撤职赶回老家了。】
【范孟案最终也没能重新追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持反对意见的都遭受外放打压,苏天爵这种难得的政绩赫赫的好官竟然被以“不称职”的借口免官,可见当时的党争有多激烈。】
朱元璋搓搓下巴,“苏天爵,这人我记得,他之前带兵打得徐寿辉到处乱窜,是个厉害人物。”
朱文正抬头,“爹,然后呢?”
老朱耸耸肩,“然后就积劳成疾累死了,就前两年的事儿,那会儿你们兄弟三个还在外面逃难。”
李善长叹道,“如果苏天爵还活着,徐寿辉等人不一定能坚持到现在。”
那么个好官如果在太平盛世多好,可惜摊上如今这么个大乱的世道。
朝中结党那么严重,有本事的人不能得到重用,反而汲汲营营的人能往上爬,如此朝廷不被灭掉才见鬼了。
【范孟不是第一个因为备受欺压愤而搞事的汉人小吏,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十年后,有个沔阳渔家出身的刀笔小吏也加入造反的行列,那才是真正搅弄风云的枭雄。】
【范哥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我是你们亲爱的up主青青陌上桑,观众朋友们,下期见。】
随着结束语的出现,欢快的乐声飞出,光幕越来越暗,最终和声音一起消失不见。
来无影去无踪,一切都和上次一模一样。
观众们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没有着急忙慌乱成一团,还有心情凑到一起说话。
花云挠挠头,“沔阳渔家出身的刀笔小吏?谁啊?”
南边湖网密布,渔家出身的人多了去了,就像在他们这儿说快要饿死的贫农要造反一样,一嗓子喊出去大半个军营都会应声。
这神仙也真是的,说也不说清楚,他们哪儿猜的出来?
朱元璋捶捶脑袋,不太确定的说道,“今年年初,徐寿辉派他手下大将倪文俊打下了沔阳,有个叫陈九四的家伙带着手下兄弟去投靠倪文俊,那家伙好像就是沔阳本地渔家子。”
李善长对此人也略有耳闻,“这陈九四很会审时度势,最开始只是在倪文俊手下当簿书掾,不知道他怎么讨了徐寿辉的欢心,如今在那儿可谓是如鱼得水。”
老朱满脸都写着不高兴,“搅弄风云的枭雄?”
陈九四是沔阳渔家子,他朱重八是濠州放牛娃,咋就不说说他?
第23章
朱元璋很不高兴, 他感觉他这几年干的也算是风生水起,即便称不上一方枭雄,好歹也能在史书上留下只言片语, 怎么光幕里的神仙说了周边那么多人独独把他漏了过去?
他和刘福通有仇吗?编书的时候凭什么把他的名字抹掉?
老朱不相信他的名字没被人记下来, 后世不知道他朱元璋的名号只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他的名字被人抹了。
多大仇啊?!
李善长也不相信他们都是籍籍无名的人物,他们朱将军比郭子兴郭大帅的本事大多了,郭大帅都能被天音提起,没道理他们朱将军一丁点痕迹都没留下。
就算没有朱元璋的名字,他们这些手下人难道一个有出息的都没有?不可能!
老李的心态稳的很,天音已经出现两次,两次提到的的人名说少不少说多也不多, 他们不着急。
何况他们谁都不知道天音说的是真是假, 就算是真的, 知道了又能怎样?还能从天而降百万大军帮他们打天下不成?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皇帝还在大都的皇宫里待着,现在想再多也没有用。
朱元璋冷静下来,明白老李说的有道理。
天音讲的东西有不少涉及到他们如今的局势,但是那些话都太过宽泛,好比大海里掀起滔天巨浪,他们只是海里普普通通的小鱼小虾, 小鱼小虾知道接下来会有滔天巨浪也没啥用,过好自己的日子最重要。
这次的神迹和上次不太一样,上次讲的很多都和他们息息相关, 尤其提前让他们知道了高邮之战的最终结果, 即便他们当时不确定天音说的是真是假,他们心里的紧张也消失了不少。
这次讲的多是朝廷内斗, 他敢确定屋里这些兄弟只精神了舆图出现的那段时间,之后的权臣勾心斗角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让他们复述估计他们全都说不上来。
朝中权臣的党派之争对他们而言并不重要,不管那边怎么斗都是他们的敌人,若有朝一日兵戎相见,什么都不用说,扛起大刀嘎嘎乱杀就行。
这次神迹之后他们只需要记住一点,朝廷已经不是那个压的他们喘不过气的朝廷,只要他们齐心协力,推翻蒙古人的统治不是没有可能。
本来中原两淮一带就不服蒙古人的统治,河南江北行省的官员又被掀了个底儿朝天,这时候不起义什么时候起义?
蒙古人的朝廷都内斗成那样了,这要是还打不过,那他们也太没本事了。
老朱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和上次一样让李善长整理神迹透露出来的消息,再敲打敲打在场的兄弟,然后摆摆手让他们各回各家。
在滁州时要防备郭大帅和郭天叙,现在不用,老李可以光明正大的带上纸笔回自个儿家。
等会儿!
郭天叙?!
朱元璋脚步一顿,忽然想起来喊兄弟们来议事厅是为了什么,赶紧又把人都喊回来,“都回来都回来,正事儿还没商量!”
郭天叙扶灵回滁州,他们要商量的是怎么面对来自郭天叙的发难,不是嘲笑朝廷内部的蝇营狗苟。
神迹来的真不是时候,弄得他们连正事儿都忘了。
刚刚散开的亲信们各自回来,也都想起来他们今天过来要商量什么事情。
以前觉得郭子兴郭大帅不好相处,现在想想,郭大帅只是耳根子软了点儿、脾气差了点儿,正常时候还是很好相处的。
别的不说,至少郭大帅不主动往外跑,能安安稳稳的留在一个地方当土皇帝。
郭天叙那小子没他爹的本事还野心勃勃,等他发现他掌控不了郭大帅留下的兵马之后肯定不分青红皂白把过错归到他们大哥身上。
真是的,招兵的时候他不去招兵,打仗的时候他不去打仗,遇到危险就往后躲,分功领赏的时候他又冒出来了,兄弟们愿意跟着他干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