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颐和曼丽/曼丽歪传(266)

他脸是枕在她腿上,一手却是在调整他那只扎伤了的胳膊的绷带。

“我看看。”曼丽口气是不好,倒是豆浆已经放下,两手也抬了起来,正阳忙坐了起来,乖乖把这只伤胳膊面向她,曼丽给他重新包扎了下,小声说,“幸而没伤筋动骨,回家也别忘了换药,注意保暖……”

“知道。”正阳像个小乖乖一点头。

两人视线一碰,

曼丽又扭头过去,

正阳小心再小心地靠过来,

“曼丽,”

曼丽又是哀怨漫眸,一幅老天总叫我碰见这种糟心事的不甘样儿,正阳终于挨在了她脸庞靠着,像小火炉一样,热乎乎的呼吸,热乎乎的痴情怯意,“曼丽,我以后只听你的话,你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zhe的啊,怎么办,她又得了个“大儿子”!

曼丽赌气地说,“你正常点儿,别理我了成么。”

正阳一口吮吸到她脸庞,何其难耐,“可我已经不正常了呀,除非去死,……”

“就会用死逼我!你去死呀!”这会儿算是真发泄出来了,可能也是都到这个程度了,曼丽终于把小性儿撒出来,抬手揪他的脸蛋儿,是真气,要揪掉他一块肉一样!正阳就是猛得抱住她,狂乱地亲,“离了你我真的会死的!曼丽,我爱你,真的好爱好爱……”曼丽可不是仅仅打算挣,她还想打他呢,可,一看那包扎好的胳膊又似乎渗出些红湿润,曼丽真是!……她也喘着重气儿,任坏孩子痴迷地吻遍她的面目,当然她的手始终还是放在他颊边揪着,只是有一下没一下的,嘴里还是恨恨地诉怨呐,正阳亲一口她撅着的嘴儿又一口,真是爱她爱得没天没地样儿,也是低低地诉着衷肠,恨不得把衷肠剐出来给她看……

好了,这头韩虚子把他这不争气的外侄女儿骂走了,心下愤懑还难平。

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一个定海阳还值上用我这千辛万苦“养出来”的“霉花粉”?不是“大材小用”是什么!

虚子当然气愤,

这“霉花粉”他算着养到现在,终于是要“堪大用”的,差点儿叫这不中用的混犊子外甥女毁了剂量,险些耽误了大事!

虚子这后半生唯一的夙愿,就是光复当年他师父在世时,他们“青朴宫”的显赫荣耀!

可众所周知,“青朴宫”和梅静群是万万割裂不开来的,虚子也知道,虽说“梅朝”早已败落,那个时代也已经远远地离去,但是,

“梅静群”这三个字依旧深深刻在一部分人骨髓里,特别是一些“守旧派”的权贵心中,他们是亘古不变的“梅派”,梅静群,是他们的信仰!

所以,想要光复“青朴宫”,一定离不开“梅静群”这面旗帜。

前段儿,

虚子意外发现了一个女娃儿,

那气韵神态,真正儿梅静群的样儿!

所以也准备“全力接近”,好好儿将这个女娃娃握在手里!

想想,

梅静群是死了,

可世人皆知,她是有唯一一个血脉生下来了的,虽说官方记载也是夭折于十岁。

但是,直至今时,这孩子仍存活人世的传言就没断过!

虚子的打算,先将这个女娃娃当作“梅静群的女儿”立起来,以自己的实力操作,不愁没人信,再慢慢“发扬光大”,笼络那些旧朝梅派,“青朴宫”的荣耀指日可待!

可是,这个计划才刚刚施行,虚子才去接近这女娃娃,一个更“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了虚子耳中!

竟然,梅静群的女儿确实活在人世!

且,

人就在千州被好好儿地“藏养”近三十来年!

信不信的,虚子赶去千州亲眼见过,

老天爷呀,

简直和梅静群一模一样!

第305章

话说照照来千州了,这是个最会享受的主儿,肯定先把这边最好的享受尽。

千州的乳鸽是一绝,

他儿子是个佛托生的,不爱吃肉,平常也就他妈愣是喂点精烹细饪的瘦肉,要不上哪儿长肉。这边乳鸽好,照照老早就送回去一拨儿,曼丽说,意一还是嘴刁,好在小姨能想法子,弄了点豌豆煨乳鸽,意一还吃了点。照照也是叹气,意一口味这清淡到底是遗了谁,曼丽和他都是最会吃精品的主儿啊……

想着,手上的懒意烹调倒也没停。儿子不爱吃,反正他知道他家曼丽是爱吃鸽子的。不过要论烹乳鸽,这点还是不得不服和夕臣。曼丽怀意一那会儿,元首亲手烹了多少乳鸽喂她,想着法儿换着花样儿地讨她口欲。清炖乳鸽、豉油皇乳鸽、樟茶鸽、盐爆鸽、椒盐鸽、酒糟鸽,印象最深刻的,是仿照“凤吞燕”的做法,在乳鸽膛内塞满燕窝,然后放到上汤里去煨……这会儿曼丽又怀上了,照照也是想整点新口味出来伺候她。

照照这拿惯手术刀的手翻剥着鸽子,且不见血腥,真是一种美感。

鸽比鸡嫩,照照觉得乳鸽的受欢迎,除了有人相信鸽肉较鸡肉性平而不燥,能益气血、固肺肾之外,主要胜在它的娇小,吃起来整体在握,吃完了无骨落地,气概上所模仿的是江湖上的吃鸡,鹰派的那种;戴上透明手套之后,跟手术室里的主刀医生也无别——当然是儿科的。

“这‘小德音庙’在汤山南麓还小有名气,据说是一个叫乐樽的和尚建筑的……”

兆麟坐椅子上,一脚踩木衬子上,跟他汇报。

事儿是这样的,

照照这次来不就是为汤山部队林属的产权问题么,南麓这边,一些当地山民的私属产权已经搞清白了,唯留下一座小庙:小德音庙。一直谈不妥。兆麟这正跟他谈缘由呢。

“乐樽?”照照轻笑,他还真听过这个名号,好像说涠洲那边的德林窟,也是他搞起来的:公元366年,这个叫乐樽的和尚,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支锡杖,云游四野。到涠洲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德林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西边,与德林山的金光遥遥对应。

德林金光之谜,后人解释颇多,这儿不赘述。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德林窟由此得来。

上一篇: 朱门纪事 下一篇: 朱可娃.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