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中生活,又是从无到有,故时间飞逝,难以察觉到时光的变化。
好在傅畅从未忘记外面的时间,在决定留下来时,他就开始让长子傅咏记录,身上的纸张用完了,就刻在岩壁上,不至于忘记今夕是何夕。
傅咏在岩壁上刻下永嘉五年七月初八,晴朗,然后将石片放在一个只有拳头那么大的石洞里,转身就去找他父亲。
傅畅正在地里割豆子,不少村民都在地里劳作,一个老人很高兴,拿着镰刀找过来,“县君,今年还是丰收,我看山脚那块地也可以开垦了。”
从他们躲进山里之后,收成就一直不错,哦,去年下的雨少,连带着山涧流下的水都小了许多,它正常时犹如联绵不绝的布料一样倾斜而下,去年的水则是像水壶里倒出来的水,只成两条线,中间甚至停过十几日,可吓死他们了。
好在山涧下的深潭储备的水够,加上山中水汽旺盛,最后还是丰收了,只不过去年跑到这里的野兽很多,为了驱赶野兽他们死了三个人,最后傅畅让他们退一步,把下游的那片田地让出来给山中野兽,在中游设置陷阱,防止野兽靠近,他们的房屋在建造之处就多建在了上游靠山一侧。
傅畅在看到山涧和山中野兽这样的异状之后就知道山外面出事了,他和两个儿子道:“外面怕是干旱严重,还不知战事如何,又遇这样的天灾,恐怕更难安定,我们且在这里住下,等时机到了再出山。”
本来,他已经辨出了方向,这一年多来打猎和采摘东西,大致找到了出去的路,原本想今年秋收后就出去的,但现在……
他们决定再留一年。
这一年山涧的水终于恢复正常,来这里喝水的野兽也减少了,他们就知道旱情应该过去了。
但还不知道外面如何。
傅畅本来就想出去,此时听到老人提起继续开荒,他就更心动了,道:“我们手上的农具磨损严重,既然要开荒,不如秋收后让人出去买些农具回来。”
本来他们带进来的农具就不多,再一磨损,就更少了。
老人不想出去,外面的世界乱的很,哪有山里日子过得好呀。
傅畅在这里,既不收租也不收税,只每年每个人上交一些粮食,他也都拿来赡养孤寡老人和抚养孤儿,这山坳的土又肥厚,收成很好。
只三年,他们就能吃饱肚子了,虽然吃的饭多是豆饭,但他们也很高兴了。
所以他道:“可以用石头和木头打成农具,之前我们不是做了好多石锄和石斧吗?”
“但石头笨重,总是不比铁器好用,”傅畅道:“且我们的纸张早没有了,山中药材也不齐全,所以还是得出去添些物资。”
他知道他们已经适应山里的生活,此时很抗拒出去,所以没有表达出要出去找朝廷的意思。
第1147章 我要出山~
傅畅想着,等水稻收割了就安排一批青壮出山,既为了购买物资,也为了打听一下外面的消息。
老人很怕傅畅离开,连忙问道:“县君要带队吗?”
傅畅摇头,“不,让子颂带队出去。”
傅咏,字子颂,傅畅前不久才给他取的字,取了字,那就是大人了。
老人一听就放心了,傅畅没想着丢下他们离开,于是说一句“县君英明”,转身去割黄豆去了。
傅畅在逃难前是河阴县令,河阴城破,他只能带着百姓逃命,结果逃着逃着就四分五裂,加上有其他地方的难民一冲,最后还跟在他身边的河阴百姓就没几个了。
虽然没几个,但他们在就能证明傅畅的身份,所以他们叫傅畅县君,大家也跟着叫。
倒是傅畅一直想要推辞。
但大家知道,傅畅是他们当中唯一一个有能力带他们在深山里活下去的人,岂肯放他走,所以大家就都叫他县君。
哪怕这只是个只有三十九户的村子,他现在就是个村长,但大家还是“县君,县君”的叫着他。
傅咏走到一半鞋子就坏了,他只能一手提着草鞋,一边小心避开地上的刺走过来,“阿父,今天是永嘉五年七月初八了。”
傅畅皱眉,“我们的豆子种得太晚了,山中气温较外面也低一些,所以豆子收割拖到了此时。”
“我看稻穗已经低垂,摸上去是饱的,只要接下来半个月太阳好,它应该能转黄。”叶子开始转黄以后,至少还有半个月才能收割。
这样一算,水稻的收割时间的确比外面的晚。
“还是农具太少的缘故,”傅畅举目望去,不少人因没有镰刀,也没有石刀,所以用手将黄豆连根拔起,不仅效率低,还耗力气,他垂眸思索,去年水稻收割就很辛苦,先前的小麦收割也是,许多人都是用手拔的。
“这样,不要等秋收之后了,今晚回去就准备,选出十五个人来,你带着一起出山,”傅畅道:“你们主要是去买农具和种子,再打听一下朝廷的消息,赶在八月初一前回来。”
到时候正好赶上秋收。
二十天的时间,应当是够了,可是……
“阿父,我们没钱。”
傅畅道:“你带些东西出去以物易物。”
可他们能有什么拿出来交换的呢?
除了粮食,就只有从山里找的一些药材,野兽的毛皮,骨头之类的东西了。
全村的人都动起来,给他们收拾出一筐又一筐的东西。
傅咏很担心,“出山要是遇到流民或者乱兵,挑着这么多东西我们不得被生吞活剥了?”
“你蠢啊,打不过不会跑吗?”傅畅道:“不必怜惜东西,能保多少保多少,不能保的,全都扔了,性命要紧,总之,你带多少人出去,就得带多少人回来。”
傅咏一脸严肃的应下。
傅畅当着众人的面拿出一吊多的铜钱和一块玉佩来给他,“这是家中最后的钱了,你多买些笔墨纸砚,这块玉佩当了,给家里买个锄头,再买两把镰刀。”
他们家就一把镰刀,还是刚进山时傅畅拿粮食和另外一家换的。
村民们一看,当即拉住自家要出山的儿子\侄子的手回家商量了,没有儿子\侄子出山的则直接来找傅咏,拿出家中的积蓄道:“这是我们进山前存下的钱,在这山里也没用,还请你帮我们带些东西。”
大多数都是要农具,但要求买最多的是针和线。
线还罢,他们自己可以做,针是最缺的,目前山里有不少人家用一些兽骨和牙齿做成了针,但都粗得很,不好用。
他们还是更喜欢外面的针。
傅咏的记性远没有他爹的好,只能找出一张纸被用过的纸,在边角的空位上记下他们的要求。
傅畅见他如此用心,虽然欣慰,但还是忍不住叹息,“要是大郎在就好了,他可以过耳不忘。”
一旁的傅洪一听不高兴了,“可在这里的是阿兄,聪明的堂兄还在豫州给他亲家祖父守孝呢。”
傅畅瞪了他一眼,“你想有亲家也不能够,我们要是在山里一辈子,你这辈子是娶不到媳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