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立即大声应下,还有的人直接跪在地上给赵含章磕头,满眼满脸的兴奋。
傅庭涵一直注视着她,当初安置难民时就是这样计划的,但因为衙门人手不足,一开始纸张也比较贵重,所以只是简单的分了地,并没有登记造册,更不要说制作地契了。
没想到,选择这个时机说出来会取得这样的效果。
赵含章对赶来的里正点了点头,笑着道:“将此事传下去吧,让大家都跟着高兴高兴。”
里正立即问道:“敢问使君,这是单我们一里如此,还是全县都如此?”
赵含章道:“是全豫州,包括洛阳在内,凡我治下,皆如此。”
里正眼睛大亮,立即躬身应下。
赵含章道:“还有,劳役时间过后,凡荒地,有人开垦耕种满三年,且坚持三年按照开垦田亩缴税的,所开垦的田地归属他,并做永业田。其中,荒地第一年开垦耕作,其租税减半收取。”
村民们暗暗欢呼,都激动的看着彼此。
赵含章道:“这条命令,我会另出公文,凡我治下,皆如此。”
里正也和村民们一样大声应下。
等赵含章转身离开,村民们早没有了强服劳役的怨气,全都兴奋起来。
有了地契,那这块地就永永远远属于他们了,谁也抢不走。
他们就算在这里彻底安顿下来了。
这里的消息,赵含章和学生们说过的话在赵含章离开后以飞的速度扩散开去,不仅这个村庄的人,别的村庄,甚至别的县,别的郡也收到了消息。
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百姓的情绪日渐高涨,每天下河挖泥也不觉得辛苦了。
而赵含章签发的公文也到了各郡县,各郡县衙门都向百姓宣告要登记造册和做地契的事。
当然,此时大家都忙着做基础建设,暂时还没空做这件事,但纸坊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他们开始哐哐的制作纸张,还要做适合做房契的特殊纸张,各地郡县衙门也在和纸坊下单。
纸坊立刻赚得盆满钵满,而各郡县有点缺钱,便和刺史府打报告要钱。
所以啊,纸张贵啊,一下要做这么多事,可是很费纸张的,可不需要另外增加支出吗?
纸坊的账刚到赵含章手上,她还没焐热呢,各地就开始要钱,所以啊,钱就是在她手上转一圈而已。
只不过,跟着纸张一起运出去的还有各种书籍,尤其是新编写的千字文,很是受各地启蒙小孩子的喜欢。
第671章 论天下大势
因为这些书籍价格都略低于市价,尤其是那本《千字文》,比许多启蒙书籍都便宜,且她大量印刷,毫不藏私,蜀地、两湖和江南等地,凡是她豫州商队能到的地方,都会把这本书当做土特产一样拉去各地售卖。
这样大量的倾销让赵含章收获了不少读书人的好感,也让她的名字被记得更牢。
世家是垄断知识,但在现在,有意识的垄断知识的世家士族还不多,他们更多的是单纯爱惜祖上传下来的书籍,不愿讲知识外传而已。
自家的知识不愿外传,但别家的知识他们还是很愿意外传的。
所以后来,随着《千字文》而来的《论语》等各种启蒙书,他们不仅愿意自己收藏一册赵氏书局的印刷本,也愿意就着一些讲义给他们解释。
但赵含章认为还不够。
她需要更多的才气和威望。
她胆子也很大,直接翻出几本农书、工匠技艺的书籍,以及兵书去书局。
现在赵氏的书局和纸坊已经开到陈县来。
和其他作坊不一样,书局和纸坊目前只在西平和陈县有,其他地方的书多从这两个地方进。
赵含章将书交给书局,道:“刊印出来,每一本都刊三千册,交给珍宝阁的管事。”
珍宝阁的管事会让各路客商送出去。
钓鱼嘛,自然是用什么饵料就要钓什么鱼。
但这还不够,赵含章一边看着她的百姓们努力挖大坝挖水渠,一边情真意切的给皇帝写了一封折子。
在天灾之下,没有哪个地方可以幸免,明年开始,中原以北的地方会迎来一波又一波的灾难。
包括刘渊所占领的并州、冀州一带。
甚至最大的灾祸就在冀州。
干旱从幽州和冀州开始,蝗灾也从幽州和冀州开始,飞蝗大军会从幽州和冀州向西向南,所过之处,片草不生。
灾祸会波及到并州、司州、雍州和秦州,还有豫州北部地区,六州百姓和豫州北部的汉人会苦不堪言,本来就连遭几年粮荒,这一次过来,汉民十不存一。
按理来说,赵汉也讨不到好,但到那时,赵汉一发狠,不仅强征粮草和马匹,还强发兵役,举大军南攻,趁着中原蝗灾严重,直接灭了东晋。
所以永嘉只有五年。
可现在,东海王提前两年死了,皇帝也迁都离开了洛阳,她不知接下来的命运是怎样。
但人可以迁徙,洛阳也能够易主,天灾却不会改变。
所以她得防范,不仅她防,皇帝也该让各州防范。
但她想写的不仅是天灾而已,她即便有心逐鹿天下,也不是想抢皇帝的位置,她希望他还能稳稳当当的坐在那个位置上。
他在的一天,天下就暂时稳一天。
所以赵含章给皇帝写了天下大势,告诉他,虽然刘渊野心勃勃,但您也有我和苟晞将军,暂时他打不过来,所以我们应该趁此机会多多发展农业,安抚百姓,广积粮,固城墙,以防备有一天赵汉再次南攻;
又告诉他,您是天下共主,现在百姓还在闹饥荒,所以我们抽不出空来,但没关系,我们先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心耕作,多存粮,等我们实力强劲了再一举北攻,把失地给抢回来。
绕来绕去,还是一条,多安抚百姓,多存粮,多存钱。
赵含章写了自己的建议,希望皇帝发布诏令安抚天下百姓,尤其是兖州百姓,消去他们的恐惧,轻徭薄赋,多耕作田地,多多存粮,以防万一……
赵含章洋洋洒洒写了不少,最后把折子先交给书局,和他们道:“刻出来,多印刷一些,给各学堂发去,让他们以后去支援各地修建水利时安抚百姓,劝课农桑。”
书局拿到折子都呆了,问道:“这个要印多少份?”
赵含章道:“先来个一千份吧。”
书局就松了一口气,印的还挺多,他还挺害怕的,怕印的太少,不划算。
工匠照着折子雕刻,赵含章不免忧虑,“以后我再有公文想要公布到学堂里,都要这样一版一版的雕刻,不仅费时间,也费材料啊。”
傅庭涵就道:“活字印刷需要很多识字的人,目前还不能广泛运用起来,再等两年吧。”
他道:“再过两年,第一批学生就毕业了,他们认得绝大多数字,可以到书局中工作。”
赵含章摸着下巴道:“三年的时间,难道他们字还没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