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魏晋干饭人(686)+番外

但当时,刘琨正在晋阳应对刘聪和王浚的前后夹击,连生存都成问题,哪里会在意好几个月后的春耕?

等战事结束,赵含章又写信提醒了一番,还问他是否准备好了粮种,若是不够,她可以资助一些。

刘琨当时欣然接受,但收到的粮种,他发给了晋阳的百姓。所以受灾最严重的冀州北部一点准备也没有,自然也没有物资支援。

倒是南部祖逖占下来的地盘情况更好一些,一是,它比北部有些地方还多下了两场春雨;二是,祖逖春耕时便停战,有序的组织百姓挖井抗旱;三是,赵含章同样支援他不少抗旱的粮种,他全都盯着百姓种下。

今年他们减少了春小麦的播种亩数,增加了豆子、粟米和高粱等抗旱作物的亩数。

同样因为春耕停下和祖逖争夺地盘的石勒看到他们的操作后,立即收购了一批豆种,让辖下百姓追种。

“去年冬天很冷,但就下了五场雪,其中有两场还很小,一个晚上就给化了,开春到现在,雨水和雪水更少,”石勒道:“赵含章手上能人异士多,她肯定是早看出会有干旱了,所以早早让祖逖减少小麦播种,已经种下去的小麦我们不能再掏回来,但可以追种豆子,若干旱真如此严重,我们也能保收。”

底下的官员应下,也很注意民间浇灌的事。

祖逖正好占着他们上游,他们还以为他会断水呢,没想到祖逖不仅没有主动断水,还出面调解了上下游的用水纷争,说服上游的百姓开水,让下游也能浇灌。

官员将此事上报,石勒大为心折,有些嫉妒的道:“赵含章得到这样的人,如虎添翼啊。”

石勒派出两员大将,皆败在祖逖手下,自然看得出祖逖军中所有的军备是来自赵家军。

赵家军武器精良,其中最为人道的是它的长枪和大刀,石勒是土匪出身,前期的武器基本上靠抢掠,后来刘渊送过一些,也很一般。

现在他自己征税,自己打造武器,奈何手下人才比不上赵含章,打出来的武器也远比不上赵家军的武器。

赵家军几次能打赢骁勇善战的石勒军和匈奴军,赵含章的指挥是一部分原因,其武器装备也是一部分原因。

所以前线回报,祖逖军中几乎能人手一把赵家军所出的武器,他就知道这是赵含章埋的钉子。

现在,恐怕只有晋庭还不知道吧?

石勒冷笑,打算等晋国皇帝夏至祭天时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他和苟晞,到时候场面一定更有趣。

第758章 变化

石勒计划得不错,奈何局势变化太快。

幽州和冀州的灾情太过严重,连续九十天无雨,而且自清明过后,两地阳光日渐浓烈,小满之后,温度更是蹭的一下上升,太阳酷烈,倒像是进入小暑一般。

这时候别说一直没有雨水的植物了,就连人都受不了。各地因为争水而起的械斗越来越多。

王浚这时候根本没心思去郓城参加祭天活动,更要命的是,幽州各地开始发现幼小的蝗虫,有农民走到干到暴裂的田里,想要看看长出来的青苗还有没有补救的可能,一走进田里便惊起漫天的蝗虫……

它们还幼小,但扑扇着翅膀打在人脸上,一阵阵疼。

站在田里的农民瞬间绝望了,如果只是干旱,他们还能怀抱一丝希望,想着老天爷说不定晚上就下雨了,或者他们能找到水源浇灌一点;

可这漫天的蝗虫,他们人还能抢得过他们吗?

因为干旱,种下去的小麦发芽长出来的只有三分之二不到,这两个月,因为干旱死去的麦苗更多,而剩下的,又矮又小,两个月了,连条穗都没看见。

站在田里的农民舔了舔干得起皮的嘴唇,抬头去看天上那轮火热的太阳,他眼中闪着光斑,大脑一片眩晕,他一点意识也没有就往后一倒。

扑腾一下摔在了田里,后脑勺砸在裂开的田里一阵生疼,他这时才想,就这样死去,也算解脱吧?

念头闪过,但脑海中的记忆比这念头更快,几乎是才起念,脑海中便浮现家中妻儿的脸。

农民张了张嘴巴,像搁浅在岸上的鱼一样无力的动了两下就撑起胳膊爬起来,他此时还是看不清眼前,只觉雾蒙蒙的一片。

他用力的撑起身体,不顾扑到他脸上头上的蝗虫,跌跌撞撞的往前去……

这里活不了了,幽州不能活了,他得走,他得带着妻儿离开,他不能死,他要是死了,妻子带着儿子肯定也活不下去,他得回去,他得回去……

和他一样心生绝望的农民不少,他们都选择了离开。

这是他们能找到的惟一活下去的方法了。

冀州的情况比幽州好一点,但田间地头也开始出现蝗虫,加上境内土匪横行,刘琨占了地盘后交给族弟刘希管理,刘渊和石勒都不可能眼看着他在冀州站稳脚跟,因此不断的派兵骚扰他。

加上南部祖逖时不时的和石勒争夺地盘打起来,冀州的政治环境难以安定,百姓外逃的更多。

这种情况下,刘琨不得不和朝廷求援,希望朝廷能给他拨一点钱粮,助冀州百姓抗灾;

王浚听说刘琨和朝廷要钱要粮食,他便也不甘落后,也上折子要钱要粮食。

皇帝收到两地的折子,看到灾情如此严重,心都凉了。

朝臣们也觉得心惶惶,郓城这个位置距离冀州可不是很远,一旦北方因为灾情失控,郓城,兖州一定会大受影响。

难道匈奴不亡大晋,而是天要亡大晋?

连赵仲舆都无话可说了,沉默的想,难道真是因为立国不正,所以老天爷见不得大晋好,灾难一个接一个的来吗?

虽然朝廷也很艰难,但皇帝还是决定凑一些钱粮给冀州和幽州送去。

赵仲舆作为尚书令,代为筹措。

赵仲舆应了下来,筹粮之余还给赵含章写了一封信,告诉她郓城得到的消息,并和她道,“距离夏至还有一段时间,祭天一事恐生变化,现今天下大势改变,日渐恶化,你的安全为要,祭天一事,你想办法推了吧。”

赵含章收到信,没有立即回复,她沉着脸压下信,问道:“谢时可有回话?”

范颖立即道:“谢先生说并未发现平阳城中有调兵的迹象。”

赵含章道:“让他继续紧盯着,一旦平阳城有异动,立即来报。”

“是。”

赵含章想了想,还是觉得不安心,道:“让汲先生留意汉国和石勒的消息,伍二郎呢?他是不是还在并州?让他继续留在并州,不急着回来,打探一下汉国的消息。”

范颖:“探调兵的消息吗?”

赵含章摇头,“都探,今年并州的收成,耕种,进出并州的商旅和流民,哪怕只有大致的影响也可以,让他一一汇报,和汲先生收到的情报两相对比。”

范颖记下,有些忧虑,“匈奴又要出兵打我们了吗?”

赵含章摇头道:“不知道,只是我心中不安,所以才多留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