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定年号建兴,从明日开始,为建兴元年!”赵含章举起酒杯大声道:“这一杯祝大晋长建长兴!”
大臣们同举杯,高声应和道:“长建长兴!”
赵含章放下酒杯,嚯的起身,大声道:“所以诸位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勤政!”赵含章大声道:“在其位谋其政,只有如此,方能保证大晋长建长兴,民生恢复,百姓安居乐业。”
“故尔等勤政不是只为自己,也为了陛下,为了大晋,更为了这天下的百姓!”
赵含章的拥护者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激动的起身,大声的道:“为了陛下,为了大晋,为了天下百姓!”
这让荀藩这等老人也不得不起身,跟着喊了两声,他略有些忧虑的抬头看向已经完全占据百官视线的赵含章,以及默默坐在赵含章身后的小皇帝。
赵正一脸的激动,喊完以后和赵二郎坐回位置上,扭头和赵二郎道:“永堂兄,我们不必等到初八,我看初四便可开衙。”
赵二郎也兴奋地脸色通红,连连点头,“好,我们初四就开衙。”
但看着面色潮红的赵二郎,赵正一下就冷静下来了,他脸上的红色渐渐褪去,激动的心脏也慢慢平缓下来,他觉得有些不太对,三姐姐她这是在蛊惑人心啊,在进宫前,他并不想加班的。
他有些犹豫,“太过勤政也不好吧?我阿父说过,要与民休息,最好的办法就是遵照律法,然后朝廷要少干预民间事。”
赵二郎因为立了战功的原因,他不仅是洛阳县县令,还是将军,所以位置本就在前,然后因为王氏入宫,为了照顾她,太常寺又把他的位置往前挪了挪,所以俩人上首是傅庭涵,再上去就是赵含章了。
他们说话声音不大,奈何赵含章耳朵灵啊,她喝了一杯酒后笑道:“赵正说的不错,治理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律法,然后朝廷少干预民间事。”
众人闻言慢慢安静下来,然后看向赵二郎和赵正那一桌。
王氏坐在一旁有些紧张,隔了他们几桌的赵瑚却是很骄傲,和坐在一旁的赵程道:“听到没有,正儿被夸了。”
“所以,作为朝廷官员,我们要做的就是制定合适的,好的律法,让百姓有法可依;要让他们想种地时,有地可种,有种子可种,有农具可使用;要让他们想走商时,路上无盗匪,衙门能出路引……”
“说白了,朝廷于百姓,只辅助,不主导,如此民方安定,民安定,则国家安定;每个人都向往财富和自由,向往过好日子,故朝廷只要做好辅助的工作,百姓自会努力富足,民富足,则国家富足!”
赵含章举杯笑道:“诸位,在其位谋其政,首先,诸位可要先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呀。”
百官认真的倾听,亦认真的回敬,“是,下官等定当认真思索,不敢怠慢,不敢逾矩。”
第1101章 宫宴
律法啊,已经早有准备的百官们面不改色,只是还是不由提起一颗心来,不知赵含章是只改她说的继承法和女户制,还是会涉及其他律法?
因为被这件事牵挂着,以至于小皇帝的致辞很多官员都没认真听。
贺表后半段背得磕磕巴巴的小皇帝见大家都恭敬的低头,似乎没注意到他,不由悄悄松了一口气。
他一点儿也不想引人注目。
汲渊抬头快速的朝上扫了一眼,垂下眼眸遮住眼中的情绪,小皇帝少机敏,这是好事啊,只是连勤奋都打一折扣,可见天生不是当皇帝的命。
明预比汲渊直接多了,直接去看荀藩等人的表情,就这,你们还想还政吧,把国家交到这黄口小儿手上,继续让天下大乱吗?
荀藩垂下眼眸,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荀组心内焦躁了一下,和他的同好们对视一眼,决定加大对小皇帝的教育,哪怕是装,也要装出聪明能干来。
不然他怎能在大部分朝臣都是赵含章心腹的朝堂里争取人心呢?
要想拉拢人心,首先就要人相信,跟着他是有可能会成功的。
那就要让人看到他的能力,他的聪慧……
正这么想呢,赵含章突然提到他的名字,荀组心漏跳一瞬,还以为他的谋算被赵含章洞悉了,就听到赵含章笑问:“荀少师以为如何?”
荀组不由去看他哥。
荀藩就知道他走神了,垂下眼眸,嘴巴几乎没动,但声音就是细细地钻进荀组耳中,“开春陛下要开始学《尚书》和《礼记》,大将军让你专心教导陛下。”
荀组立即起身正色应下。
坐在上面的赵含章似笑非笑的看了荀藩一眼,勉励了荀组几句,还让小皇帝敬他的两位老师一杯。
小皇帝此时只知道,过完年他又要增加两门课了,虽然伤心难过,但他还是强撑起笑容举起酒杯敬了荀藩荀组一杯。
荀藩一脸复杂的看着小皇帝,显然,他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过了今夜,小皇帝就十一岁了,竟如此的不敏锐。
荀组没听到全部,所以很高兴的仰头将酒喝了。
放下酒杯,赵含章继续做发言,其实就是夸夸夸,夸大家这一年来的成绩和功勋,然后给大家赏赐。
之前宫中那些难变现的财宝都有了去处,再有御膳房里出的年糕等食物,赵含章赏赐给百官,让他们带回去与家人同赏,大家都很与有荣焉,甚是高兴。
吃饭从来就不是宫宴的主题,政事才是,所以赏赐之余,赵含章还会做一些官职调整,或是表露接下来要做的事,直言道:“不知诸君手中可有合适的人选,可与我推荐。”
众人恭敬的应下。
其中荀组对御史大夫之职就很感兴趣,听意思,以后御史台不仅有风闻奏事的权利,还要参与到一些特殊案件中,同时有巡察地方之责。
若他能做御史台的长官,那就可以此为点为皇帝积蓄势力。
而他现在有一个便利之处,除了是太子少师外,他还兼任御史,只不过之前为了皇帝的安全和教育,他从不出外差,而是就在洛阳做些御史的工作。
荀组悄悄和荀藩道:“兄长,推荐一下我。”
荀藩垂下眼眸没说话,荀组有些着急,趁着平义参将上前献剑舞,他凑到荀藩耳边道:“兄长,我若能为御史台首官,那便可以代陛下联络地方官员。”
他觉得他和荀藩是一条心,所以说完理由,自觉他和荀藩已经达成统一意见,不等荀藩回答,立即就拿着酒杯起身去找其他同好,低声说自己的打算,让他们一会儿附和荀藩,即便他们抢不到御史大夫的官职,也要抢到御史中丞。
被他联络的官员一脸的欲言又止,见荀组似乎是认真的,便低声道:“可少师已经不在御史台中任职,您刚刚亲口应下了要专心教导陛下。”
荀组一怔,“什么?”
官员探究的看向荀组,“少师不记得了吗?刚刚大将军说年后陛下要增添《战国策》和《尚书》两门课程,学习为君之道,为了让少师和太傅能够专心教导陛下,大将军让范颖代替您为监察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