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狐狸迷宫/校底招魂(14)

确认自己要去二楼,伏唯就按照指示牌上的描述,登上了一架水泥旋转楼梯。可奇怪的是,当他上到二层的高度时,却发现楼梯根本没有与地板打通,而是一直一直旋往三楼。

他讶异地立在半当中,上下看了一会儿,最後还是决定继续走上去──三楼应该会有通往二楼的楼梯吧。

怀著这样不确定的心思,伏唯匆匆登上三楼,抬眼就是竖在路中间的指示牌。

“校长纪念堂周一开放。”

也就是说今天三楼根本没有人。

伏唯绕过路牌开始寻找下楼的楼梯。整个三楼完全覆盖著墨绿色的长绒地毯,走在上面人都有些站不稳的错觉。

因为并非开放日,整个三楼都没有亮灯。外围的弧形回廊虽然有窗,却又被密密匝匝的核桃枝叶堵住。因此,整层楼仿佛浸泡在阴天下午四五点的时空里,蒙著一层含混不清的晦涩。

这里是历代校长的纪念室,所以墙上随处可见校长的画像。其中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者,偶尔也会有上了年纪的女性。在幽暗的光线中,它们智慧而冷静的目光透过画布投射走廊里,令伏唯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

所幸一盏绿色“exit”的应急灯很快出现在了前方的三岔路口。

循著紧急灯所指示的方向看去,下去的楼梯应该在圆形楼层的另一边。岔路口上是一座水泥飞廊,造型上很像哥特式的飞扶壁,它将画像回廊与中厅连接在了一起。

不想再与画像共处的伏唯走上了飞廊。

站在仅有两米宽度的飞廊上向下俯瞰,他见到二楼的中厅走廊上隐约探出了一张男人的面容,抬头看见了他,却并没有说什麽,反倒影影绰绰地笑了一下,又消失了。

那个男人是幻觉麽?他又在笑些什麽?伏唯心中有点发毛,不敢多想,於是紧走几步进了三楼中厅。

中厅是一独间纪念堂,根据门口指示牌的提示,里面纪念的正是学校的创始人黄慧贞女士。

也就是她,全面主持了S大的规划以及施工建造。

有关於校园地下密道的资料,会不会在这纪念堂里?他虽不敢确定,但也不想放过可能。

想到这里,伏唯停下脚步。

不知道是什麽原因,纪念堂并没有上锁。推开沈重的大门,伏唯当即又连打了几个喷嚏──馆内特有的怪异气息,似乎就是从这间纪念堂里传出来的。

不想惊动管理员,伏唯一手捂住了口鼻悄悄走进去。

中厅比回廊的光线还要昏暗,十步之外的东西就已经轮廓模糊。伏唯打开手机的闪光灯,照出自己右手边是一排玻璃陈列柜,摆放著上个世纪初的老物件。大约有黄慧贞女士的书信、使用过的遗物和一些老照片。

由於年代久远,老照片大多是扫描修复的影印版本。有黄慧贞幼时的家庭照,以及清末留洋时的洋装照,当然也少不了一些关於她主持修造校园时的照片。

在这其中,一份特殊的影印本吸引了伏唯的关注。

这是一张当年报刊的复件,上面有一则当年S大建造中的图片新闻。

照片应该是在校外高地上拍摄的,远处是一片模糊的工地,隐约可见工人、建材,逐渐成形的建筑群,以及大片的、深色的树冠。

而在更近一点的地方,工地与郊区的边缘,围著一圈白色的围布,将整个工地团团围住。若不是有意选取高点拍摄,根本看不清工地里的情况。

可是,寻常的建筑工地是否有必要团团围住吧?

伏唯仔细去看配图报道,原来讲的就是这“神秘”的围布。

因为当时校方并没有给出解释,所以有人猜测这是为防止建筑技术外泄;也有人以为围布里有外国人秘密活动;当然,也有人口口声声说围布里有吃人的鬼怪……而陈列馆的介绍牌上对此的解释则是:“这正是黄慧贞校长具有超前环境保护意识的最好证据”。

伏唯笑了一笑,继续浏览接下去的展品。玻璃柜沿著展厅摆了半圈,结束的地方连著一截不锈钢栏杆。

沿著栏杆往前看,更远处就是黑糊糊的一团,不知道有些什麽。

伏唯心中好奇,便翻身跳进栏内,这才发现里面是一串下沈台阶。

他沿著台阶一点点往下走。大约下了不到两米的高度,脚尖就触到平地。

纪念堂的正中央怎麽会有下沈式区域?

安全起见,伏唯再次用手机照亮周围。

不照则以,一照倒将他结实地吓了一跳。

在他面前不到一米的地方,摆著一具棺床。

第16章

冰冷、沈重的花岗岩棺床,突兀地出现在绒绒的绿色地毯上。

它像是一个恐吓,一个神秘符号,或是一个沈甸甸的压力,惊得伏唯张大了嘴,却吐不出半个字。

花岗岩棺床有一个有机玻璃的盖子。以伏唯的高度隐约可以窥见一点内壁的情况。

手机的灯光照亮一截黑油油的头发。

棺材里……有人!?

头皮一阵发麻,伏唯顿时僵在原地。

周围如此黑暗,以至於他都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身在校园之中。

当眼睛终於适应了幽暗,伏唯发现自己身在一个直径不到3米的沈陷坑里,周围墙上环了一圈黄慧贞的照片,而正中央就是花岗岩棺材。

那麽,这棺材里的“人”应该就是……第一任校长黄慧贞?

可是她的棺材为什麽会在这里?

伏唯终於镇定了一点。他悄悄走到棺材边,伸长脖子去看那棺材里面。

手机的闪光灯首先照出了一双黑绒面的布鞋。鞋里的脚穿著干净白袜,再往上是烟灰色的裤脚、裤管……再往上一点,出现了平放在身体两侧的、褐色干枯的女人手。

不同於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尸体,眼前这具尸体虽然历经了将近80年的岁月,却堪称保存完好。但它与所谓的“干尸”又有区别。

通常所见的干尸,类似於木乃伊或楼兰美女之类,大多是通过人工或者干燥环境的作用,导致尸体内部脱水腌渍,并在表面形成淡黄色的尸蜡隔绝空气氧化。

而眼前手机灯光下的这一双手,呈现出类似棕色人种的肤色,肌肉与脂肪确实干枯了,却似乎并没有变质变性──这又与另一种“鞣尸”不同。

所谓“鞣尸”,典型的要数“泥碳沼人”。

如果说干尸是尸体在碱性环境下产生的,那麽鞣尸就是当尸体落入酸性环境充盈的地区──例如沼泽等地之後,尸体的蛋白质、肌肉、骨头等都被酸液慢慢侵蚀,而皮肤却因为“鞣制”而变性,所以鞣尸大多浑身绵软,皮肤黑褐。

既然不是“干尸”,也不是“鞣尸”,那麽眼前的这具遗体又究竟属於什麽?

伏唯在脑海中快速思索。

湿尸,像马王堆女尸?可是没有棺液;像解剖池里的遗体?却没有福尔马林浸泡。这具尸体只是简单地摆在一个大学的校史陈列室里,究竟是怎麽样完好的保存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