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柳氏更是有几百年传承。
所以说他身份尊贵。
当官,读书。
这两点不用说,他考了科举,当了刺史。
而柳云虎一直看不起商贾,被任派到益州之后更讨厌了。
同样的,王石也不见得喜欢他。
两人相看两厌。
柳云虎最初想做点什么,还写信跟家里求援。
只是朝廷初立,很多东西并不平稳,皇上要忙的事情很多,他家要忙的事情也很多。
等终于腾出手,先皇驾崩了。
这些土官们自大,已经不是一两日的事了。
柳云虎做事不成,反而被钳制,发展到现在,已经变成王石找人时时监视他,更是做不了事。
当然,两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
这在地方上很正常。
当地州长处理州内庶务,刺史本就起到督查的错用,两人不对付才是正常的。
否则纪岱的父皇,也就是先皇为什么要派刺史过来,就是方便以后收回实际掌控权的时候,有刺史在这,方便做事。
现在,自然也方便了纪岱。
当初在秦州时,纪岱就试探过王刺史,见他已经被当时的范家降服,自己也就没多说什么。
反而是益州的柳云虎,跟益州州长王石十分不合。
想来若不是柳云虎出身河东柳家,早就被杀人灭口了。
纪岱任派的时候,心里还感谢了老皇帝。
看来先皇安排这些人来任地当刺史,都是有原因的。
人家早就铺好路,就等着腾出手慢慢收获这些地方的控制权。
可惜了,估计操劳过度,六十多岁就没了。
不然按照他的设想,收回这些地方并不算难。
也因柳云虎,王石认为屺王肯定不懂商贾,也不在乎商贾,殊不知他在乎,他很在乎。
虽然没有种田在乎,但也是重视的。
秦州的纸张铺子还在运作,王石并不知情。
他现在面对一个太监伍荣,一个此时柳云虎,似笑非笑道:“那王字符确实蹊跷,需要慢慢查验。”
看来,王石是准备将此事捂下,不承认这是自家失误得来的。
也是,现在要是承认了,那等于跟屺王低头。
放在其他时候低头就罢了。
现在两方在争漕运码头,这会低头,等于他的一切算计全都白费。
成本太高了。
这事成了,那就是西北十几地的唯一码头。
不成,要跟屺王磕头认错,甚至可能跟范家家主一个下场。
王石显然做好决定。
伍荣也不理他,反而看向柳云虎,开口道:“既然对此事都不知情,还请柳刺史监察,务必找出益州境内,到底是谁私造王字符。”
柳云虎欣然领命,伍荣也跟他客气,最后又道:“柳刺史若缺人手,可同小人说,小人手底下还有几十好儿郎听命。”
几十个明面上的玩家,暗地里还有上百玩家,全都听从调派。
他们令行禁止,被曹益带着。
无论去哪,曹益都知道。
为什么?
因为曹益带着玩家们,直接上了语音软件,语音指挥!
所有玩家随时报点,随时报情况。
只要曹益在伍荣跟柳云虎身边,就能随时汇报情况。
大概等于,你们玩十五人对十五人的游戏。
你这边十五人的信息需要写信,需要带口信才能传递。
对方呢?
对方全部语音在线,事实传递情况!
这不就等于开挂吗!
A点刚说我这边有情况,附近的人立刻能赶过去支援。
这种传递信息的速度,在这里不是开挂是什么。
提前让古代人感受信息战!
有这种明线,暗线,加上语音在线的开挂能力。
找到王家的破绽轻而易举。
纪岱根本没有担心的。
他在秦州码头,终于把纸张库房的事处理好。
赵月那边也已经回屺王城,等她再到秦州城的时候,就会带着几大车纸张。
这里面有一部分纸张,已经被纪岱预定。
会直接拉到第二官学。
之前秦州缺货物,也缺纸张。
两处官学都缺,第一官学的学政仉铭,因为缺东西这事抱怨过。
只是没说几句就被纪岱“请”走了。
说那么多有什么用,没有就是没有,让他年后真正没纸张用了再说。
年后不用说的,货物其实并未真的中断,有一就有二,两条船来来往往的,不说运的东西有多丰富,但纸张是有的。
仉铭还让人直接去预定,算是买了很多回来。
买到纸张之后,还笑着看第二官学。
看看你们招来的学生,全都是泥腿子。
十五岁了,能学个什么东西。
男男女女都有,不检点。
再说,你们连写字用的纸都没有,还教什么书呢。
听说第二官学的课本都是新编的,按照屺王的要求,上来千字文,然后简单地算数。
这算读书吗。
读书,难道不应该高深,优雅,怎么可以把读书当做工具!
还好,他们连纸张都没有。
笔都是听说是陶家帮忙做的竹笔。
陶家在汴京也算清流门户,为了依附屺王,真是什么都能做。
不少玩家们在各个地方“闲逛”,纪岱自然对这些东西了如指掌。
甚至有个玩家因为好玩,直接去第一官学应聘了一个小厮,天天在里面吃大户人家子弟的瓜。
还说指挥使的儿子天天打架,气的指挥使把他也揍了一顿,押着他让他好好学习,笑死人了。
这个玩家没事就在论坛里八卦,引得无数人吃瓜,还有不少玩家跃跃欲试,准备去秦州,甚至益州许多大户人家做小厮婢女。
这些玩家机智的很,被发现也不慌张,大不了跑路,谁也没办法。
毕竟相对本地人来说,玩家“无欲无求”,只要好玩就行。
纪岱有些头疼,不过大多时候,还是很高兴有“玩家”们的存在,不是他们,自己这里不会那样顺利。
比如赵月等人把第一批纸张运了过来。
从去年提议,到今年三月初五,做出来的纸张超乎所有人想象。
特别是陶家祖孙三人。
陶家不用说,对纸张的熟悉程度比一般人要深,他们接触过的好纸也很多。
像赵月带来的写字用纸张,不管薄的还是厚的,都让人惊叹。
触感细腻,纸张泛白,怎么看都是上好的竹纸。
这才多久,为何能做出这样好的纸张?!
陶万清爱不释手:“这么好的纸,我都不舍得写字了。”
陶轩民更是狂喜,那边陶文眼神也锃亮。
陶家剩下的子弟们也摸来摸去,他们以前也担心,秦州被禁用,会没有纸笔用。
但陶老先生带着他们制竹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