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皇子(85)+番外

但五个月成熟啊。

不管什么口感,个头。

只说这个时间,已经完胜了。

他那个时空是有这种稻子的,甚至四个月成熟的稻子都有。

所以纪凌并不觉得夸张,只有满满的惊喜。

他有预感,纪国人的伙食可能要提升一大截了。

以后每日两餐都能改为一日三餐。

这种生活想想都有盼头!

作者有话说:

第48章

公子钦一边介绍一边道:“这一片稻子跟其他稻子一样, 是在春天二月份种下的,现在六月份,已经长出谷穗, 再过二十天左右, 便能直接收获。”

“而正常的稻子, 需要到九月份才行。”

“按照你说的方法培育良种,谷粒越来越饱满。”

“其实那些稻子只要育肥得当,生长周期也在缩短。”

“我感觉很多粮食长得时间太慢,也有肥料不足的原因。”

公子钦说了一连串的话,最后长舒口气:“感觉南边肯定有更多良种, 只是那边的林子太多太深,咱们一时无法探索。”

这是肯定的,他们这块地的物产之丰富,其他地方很难想象。

很多植物都能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找到, 或者找到替代品。

可原始森林对现代人来说都不能进入,何况古代。

现在只能一点点摸索了。

能找到五个月就成熟的稻子, 已经是意外之喜。

纪凌点头:“现在的打算, 是立刻开始种植吗?”

公子钦点头:“是, 把之前储存下来的种子, 立刻拿出来种植, 六月份种, 估计十一月份能收获。”

“暂时看看情况, 如果失败了,那就说明这个季节不能种。”

种植失败很正常,他们只能一年一年地实验, 看看各种植物最适宜的生长时间,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 才能形成后人说的规律。

纪凌跟公子钦在新五城又待了短时间,知道几万亩田地全都种好,这才准备离开。

不过虽然还叫新五城,其实现在有比这五座城池最新的存在。

如今还这么叫,一个是习惯了,二说这五座城池是纪国决定南迁之后,头一批建设的城池,其他城池各有命名,只有这里叫新五城。

这里还有公子钦一手建起来的农务司,专门用来培育良种。

一批批优质种子的出现,正在改变整个纪国。

纪国现在小麦一亩地能产近三百斤,稻子能有五六百斤,难吃的类似于黍已经渐渐退出舞台。

最次吃的也是小米跟各种豆类。

但以米面为主粮,似乎渐渐形成体系。

这些产量跟种类,跟后世虽然没法比,但跟同时代其他国家比,至少快近四百年时间。

现在地多人少,吃饭绝对不是问题。

所以并入纪国的很多野人部落,用不了两年时间,直接跟纪国融合。

这就是由俭入奢易?

公子钦再次觉得,他游学几年很值得,就算被扣下也值得。

当然,还要感谢纪伯跟凌弟他们把自己救出来。

新五城的田地发展得最早,也是种植最成熟的区域。

所以看着这里的麦穗,估计能让最会种田的祁国都大吃一惊。

但很少有其他国家的人会往纪国那边走,毕竟所有工厂都在都城跟旧五城附近,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这里的情况。

纪国自然也不会多说。

别看他们整天炫耀那些发明,可作为真正底气的田地收获,那是一点消息都不透露。

外人只知道他们能吃饱,却不知道已经从吃饱,慢慢往吃好发展。

新五城这边,甚至已经开始有畜牧场的苗头。

毕竟粮食吃多了,人也是要吃肉的。

打猎的效率,肯定不如养殖啊。

纪凌跟公子钦离开新五城时,顺着水渠往官道上走。

一路来来往往的牛车马车络绎不绝,场景看着格外静谧舒心。

纪国很舒心,但其他国家可不是这样。

刚回国都,郑国的消息便送过来。

不仅国君官员们在讨论,就连平民都知道一二。

郑伯跟郑锡不和,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拿庆国九城的时候,两者矛盾好了点,但由于郑伯想把郑锡撤回来,换自己更信任的人过去,双方起了不小的冲突。

大概过程是,郑锡讲:“现在占城不到一年,我要是走了,这些城池容易失守。”

郑伯不信:“都已经拿回来了,赵,梁两家也同意这些城池给我们,有什么失守的。”

潜台词是,你郑锡就是恋权。

说到这,郑锡其实并未生气,他早知道郑伯是什么人,而且他大病初愈,根本懒得计较,正忙着给九城换官员呢。

这地方被庆国牢牢把守几十年,突然打过来,里里外外都要换。

更要安抚住这里的百姓,不要他们逃走。

毕竟跟郑国比起来,还是赵,梁两国更亲近。

郑锡干脆不准人随意迁徙,还一家一户登记名册跟之前的规矩很不一样。

毕竟人走了,那占城干什么,没人就没有种田干活的。

按郑锡的意思是,只要过段时间,本地百姓就会知道跟着郑国的好,到时候再放松制度。

因为目的就是为了留住人。

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中进行。

可屡次的书信让他不得不回都城一趟,正好回去看看儿子跟妾室。

他老来得子,夫人走得早,家里就一个妾室,还有四岁的儿子。

他从去年开始打仗,到今年一直都没回去。

谁知道郑锡刚走,郑伯派的人立刻上任根本不给他时间。

如果是这样也就算了。

但郑伯派去的官员为了安抚人心,竟然直接废除还在萌芽的户籍制度,还说什么周民在各国之间随意迁徙是常事,郑锡这么做太不合适。

郑锡听闻,一口老血都要吐出来。

他费大功夫弄的制度,为了留住百姓,你们直接给放走!?

是不是有什么毛病?!

还什么周民,满天下谁在乎周?

真在乎周,你把人家土地还回去?!

郑伯还在旁边说风凉话:“这么做确实人人夸赞,就是对不起郑上卿的功劳。”

郑锡到现在算明白了。

郑伯就是爱那破名声。

不对,他是既爱破名声,还喜欢要实际的。

两个都要的结果就是什么也要不到。

看看人家纪国,对目标清晰明了,人家不在乎什么名声,人家只看实际的东西。

要是让郑伯学纪伯自毁名声,天下笑话他贪图享乐几乎两年,换来纪国近两年安稳发展,那是比登天还难。

当初纪伯被老丈人连着写信骂,天下诸侯都不拿他当回事。

人家不是也过来了?

现在不过多了份名册,让了九城百姓在家里好好生活,这就不行?

郑锡看了眼郑伯,直接拂袖而去。

近一年的时间,他打下九城,守住九城。

这位花了不到半个月就给毁了。

留在九城的其他官员也气得要命,明确分为两派,一派支持郑锡,一派支持纪伯。

上一篇: 系统之当软妹子穿成BOSS 下一篇: 有凤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