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笙无奈:“我之前送你的琴谱还不够你看吗?”
甚至还有他成婚时候为他所谱写的专属曲谱,旁的地方都没有的。
怎么连他都来赶这个热度。
谢怀安珍惜地将琴谱抱在胸前:“现在衙门里都在传,说是只有买了你的书才能顺利做官,我也跟着几位同僚过来抢了几本。”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自己从琴行当中抢到了什么书,倘若他不过来抢书,就会显得有些不合群,也不利于后去回衙门之后的交流。
桃笙听得更疑惑了:“还有这事儿?”
“是真的。”谢怀安道,“据说这次被皇上赦免的人家中,可都有你的书。”
桃笙抚额。
之前她刚刚打算转行卖琴谱的时候,官宦人家跟风就最厉害,尤其是家中有未成年孩子的,几乎是人手一本。
也就是说,京城九成以上的宗亲官员家中都有她的琴谱,这次也不是因为他们手里有自己的书而躲过一劫,是因为没有书的人才是另类。
而他们对于萧泽高拿轻放的行为有些不解,探寻许久之后,也只找到了这一个共性。
如此说来,这只是个概率问题,而非玄学问题。
最近也经常有人提起这件事情,桃笙几经解释之后,发现大家十分盲目迷信,正主的解释也不听,于是也就随他们去了。
紧接着,反对给桃笙授衔的跳的最高的那些人都不跳了,毕竟这次躲过一劫幸免于难也多亏了桃笙,开始上书拥护皇帝决定。
风向瞬间逆转。
洛大人虽然只是个女儿身,且大周建朝以来,历朝历代没有三品以上女官,但是架不住对他们贡献极大。
洛大人对朝廷的贡献度暂且不论,对百官的友好却是真真切切的,这才是真正的自己人!
大家纷纷为桃笙上三品的事情请命之后,一向标榜自己善于纳谏的萧泽,自然是都听了。
萧泽并不知道这些人把桃笙当做护官符,只以为是自己立威不错,在和大臣们的这场战争当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是萧泽上位之后第一次因反对而最终停工的事情,即便后来当了皇帝多年之后,印象依然相当深刻。
又过了几年,朝廷再一次科举取士,又进了一批新人,而此时的大周河清海晏,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朝廷内外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萧泽为了感念朝中大臣多年来的努力和支持,又打算再升一批官员,为大家提提士气。
而这次最受大家欢迎和推荐的人选,竟然是他意想不到的桃笙。
萧泽不由又一次自己第一次想桃笙升职却被阻拦的场景,他甚至做好了准备,不管他们同不同意,都要死杠到底,一定要再给小笙新进一级。
此时看到众臣建议的折子后,萧泽才有些恍然大悟,当年自己想晋桃笙他们不同意,主要原因还是自己不够服众。
后来在那场拉锯战中,还是自己取得了胜利,封了桃笙。
随着这些年他做皇帝的日子长了,积威甚重,百官臣服,才会出现大家这样投其所好的景象,当年会反对他想要做的事情,现在则是都争着抢着建议献策,就是为了让自己这个皇帝满意。
想到这里,萧泽折子也不批了,哼着小调儿高兴地在宫殿内踱步。
自己这个皇帝当真是混出来了!可不容易啊!
第110章 番外2-1
我叫洛念笙, 秦县人士,还有一个双生兄长,名叫洛玉笙。
我出生时父母年纪就已然不小了, 有些同龄的早婚赶进度的夫妻,都能做祖父母了。
后来我渐渐懂事了, 才知道父母子嗣上面很是艰难, 年轻时候一直没能有自己的孩子, 所以从育婴堂抱养回来一个女儿,名唤洛桃笙,也就是我的姐姐。
虽然我是大周秦县人, 但我刚出生那几年,却没有见过大周的土地一眼。
当年父母出行之时马车出事,坠落山崖,万幸人都没事。父母养好伤准备回家之际,却阴差阳错被代国强征了徭役,前往王城修建城墙。
现在的父母没有了户籍, 没有了身份,也不具备当逃兵的能力,只能暂且顺从对方要求, 以求找到合适的机会逃回大周。
自此, 父亲每日在代国默默忍耐跟着其他兵士们修城, 母亲则做一些针线补贴家用。
母亲从前就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手巧,做出的针线和花样都是大周这几年流行的样式, 在代国这边算是稀罕物件, 所以一直能卖出高于市价的价格。
虽然我们周边住的人家都是被拉过来做徭役的, 但我们家里条件一直都比其他小伙伴家中的都要更好一些,不必到了年节也能吃上鱼和肉, 生辰和换季时候还有裙子和新衣服穿。
可即便如此,我们一家在代国的日子依然过得很苦。
这种所谓的“苦”更多的是精神而非物质,思念故土这件事情,每逢佳节更让人崩溃。
那时候的我和玉笙还懵懂不知事,父亲母亲在这个时候除了展望美好的大周之外,就是怀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姐姐。
父亲是科举出身,从前也是考过了秋闱的人,但因着只是举人没有考中进士,所以没能入朝为官,而是在地方上当了一个八品教谕。
母亲以前就是在家相夫教子,打理庶务,生活也一向乏善可陈。
虽然这样的生活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但父亲似乎对自己要求有些高,并不这么认为。
在他自己看来,这些年都在蹉跎着碌碌无为,也一直没有伯乐赏识,所以只能说在勉强生存着,并不算想要的生活。
父母都觉得自己不算成功,也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事,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那个留在大周姐姐。
母亲针线做到一半会说起姐姐,小笙皮肤白,底子也好,穿这个一定好看;逛街时候会说起姐姐,小笙最喜欢这样的珠花,只不过这款样式个头太小了,并不配她;看父亲给玉笙启蒙的时候也会感叹,想要学习成才当真不易,要是你们兄妹能有姐姐一半的聪明,那我跟你父亲就知足了。
虽然我们姊妹三人名字里都带了“笙”字,但是他们叫我念念,叫兄长阿玉,只有姐姐才是小笙。
每次父母回忆起来姐姐,家里立时就会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愉快气氛,甚至能够冲淡对家乡和故土的思念。
这大概就是我和玉笙喜欢姐姐的起因。
又过了一段时日,王城当中来了一个卫先生,传得神乎其神,说是天下第一的音律大师,如今已经被奉为了王城的座上宾。
我是从当地一个坊主的女儿口中听说此事的,当时只当是稀罕事听了听,没怎么往自己心里记,只觉得跟自己的生活十分遥远,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回到家中也只是随口跟父母提了几句。
哪知母亲听到此事之后立时来了精神,说这卫先生很可能是一个熟人,听起来像是姐姐的先生。
那段时日正巧有宫中嬷嬷托母亲做了一件披风,母亲做成之后去王宫门外指定地点将披风给了嬷嬷,并塞了好些银子,请对方帮忙牵线,给卫先生送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