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零年代过好日(269)+番外

让她改变国情,她没有那个实力,甚至都没有那种想法,她有自知之明。

不过敲敲边鼓,多写几篇环保的文章还是可以的。

毕竟环境保护是世界性话题。

她开始不想写数据类严肃的,就想写一些小故事。

突然有灵感了。

蓝凤哒哒哒的跑了,去拿笔和本子去了。

她要写几十年后的华国,那个时候华国经济发达,已经成为了世界数一数二的国家,可是仍然有遗憾的,很多动植物孩子们只能在影像中看到,因为它们已经灭绝了。

蓝凤还小心的加了点私活,比如描写了几样几十年后的世界的产物。

比如无人驾驶的汽车,半小时送达的外卖、悬浮列车……

她描写的是比她重生那时更先进的世界,也是当时科学家们致力研究的科技。

她大概是看不到它们成功了,但不妨碍她在书里把它们写成功。

她的书她做主。

灵感如尿崩,蓝凤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手都酸了,写了差不多三千字,故事已经进入了结局。

妈妈抱着孩子在投影仪中学习,“这是水杉,裸子植物杉科。落叶乔木,雌雄同株。现已灭绝。”

小孩子年纪还很小,大大的黑眼珠红红的小嘴,“妈妈,为什么会灭绝呢,是不是像冰激凌那样都被吃掉了啊,妈妈,你们怎么不省着点,给宝宝留一点呢。”

文章的最后就是这段童言童语了。

蓝凤写完,递给小哥哥,“哥,帮我看看。”

谢丞忆也放下杂志,挤了过去。

两人速度都不慢。

“妹,以后的世界真可以这样么?”蓝小哥哥先被妹妹描述的世界迷住了。

蓝凤支着下巴,“可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美国人都登月了,谁就能肯定未来不能实现呢。”

谢丞忆看看小凤,“那你怎么想到的?”

蓝凤面不改色的瞎掰,“这就是文理科学生不同的地方,我们文科生脑洞大呀,你们理科生更严谨,我们文科生可以天马行空,你们却注重数据。”

蓝凤就差唱“我们不一样……”了。

蓝小哥哥直接被说服了,“妹说的对,让我想脑壳疼我也想不出来这个。”

谢丞忆那边已经要翻篇了。

蓝小哥哥赶紧拦着,“我还没看完呢。”

蓝凤等她们看完,“给点意见?”心情有些小忐忑呢。

蓝龙实诚的点头,“好看。特别是最后这段,让人莫名有些惆怅。”

谢丞忆也跟着表达,“文章有深意,发人深省。”

“不用改么?”蓝凤再问。

蓝龙摇头,“我觉得不用。”反正他说不出来哪不好。

谢丞忆将信纸拿了过去,“没发现错别字。你想往哪投稿啊?”

“不知道啊,《读者》、《萌芽》更合适一些。”至于报纸她这个好像太不严肃了,人家估计不会刊登。

“交给我,我有个婶婶是做编辑的,让她帮你看看,然后问问往哪投,省得你费事。”谢丞忆把信纸折叠几下,塞书包里了。

“那别勉强,不行我再写别的。”蓝凤也没觉得她文笔多好,只不过有后世的眼光,写的比较新颖罢了。

第141章 敲边鼓

谢丞忆动作很快的,她这篇文章居然出现在了《北京晚报》上。

在预定的报纸上看到自己的文章什么心情?激动、超激动!激动的直跳脚。

怪不得文人都想出书, 看到自己写的文章变成铅字, 无以伦比的成就感。

和挣钱又不一样。

使劲捶了把谢丞忆,“你不是骗我还没消息么, 这都刊登上了。”

蓝凤将报纸递到他眼里底下,让他看清楚。

谢丞忆将人一把抱住,“想给你个惊喜, 我也忍得很辛苦呢。”

“松开, 松开, 我哥要进来了。”蓝凤吓了一跳, 赶紧拍他胳膊,在小哥哥面前还是很注意的。

她家小哥哥还纯洁着呢,可不能给带坏了。

谢丞忆瘪瘪嘴, “早晚有一天……哼。”

蓝凤冲他撅撅嘴, 才不怕他呢,“我要多买一份北京晚报, 把这段剪下来, 下次给我爹娘写信一起邮过去。”

这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蓝凤将这张报纸叠好, “这张报纸我要好好保存。”

她在心里狂唱:好嗨哦!我感觉我已经登上了人生的巅峰!……

“咦,我好像应该有稿费的,《北京晚报》这样的大报纸稿费应该不低。”蓝凤已经在琢磨得了稿费怎么花了。

虽然她不缺钱,她有四个日进斗金的店铺呢。

可是这是第一笔挣得的稿费,得开店所得又不一样。

谢丞忆好笑,点点她的额头, “财迷。你这是蚊子腿也当肉么,稿费即使不错,你才三千多字,也得不了多少钱的。”

“没事,购买两斤排骨就行,咱们炖酸菜吃。”说到酸菜,蓝凤心酸酸,因为快没了。

后来又给谢伯母那送了一盆,王红那丫头也厚着脸皮要了五六颗,现在就剩个缸底了。

顶多还能吃五六回的。

她是想好了,下回积酸菜,照两大缸来,吃货太多啊。

蓝小哥哥进来了,听说妹妹那篇文章上报纸了,也是高兴的不得了,将蓝凤叠好的报纸又打开了。“我就说肯定能刊登的嘛。得写信告诉爹娘。”

蓝凤也跟着点头,“下次写信就说。”

她才不搞谦虚那套呢,能让爹娘高兴一把,为啥要瞒着。

她都能想到,到时候凤爹肯定会把报纸拿出来,和那些老客户们显摆一通的。

“对了,还得给老师看看,任务我可出色的完成了,到时候我请假他可别卡我了。”蓝凤越看自己的文章越满意,这就是她通行证啊。

马上要四月份了,冬天的寒冷已经彻底过去了,到了可以动工的日子了。

她的四处房产,除了一处是盖个门房,其他的都是要扒倒重建的。

工人她都找好了,潘叔帮着联系的。

四个房子同时建造,都是普通的红砖房。

她没用青砖,青砖有些贵,而且这个时候也没红砖好买。

推倒新建的三处也只盖用做店铺的门房和正房,正房是库房还是员工宿舍,厢房就不盖了,反正用处不大。

围墙是一定要有的,要把地基好好的保护起来,这才是以后值钱的地方。

虽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作为房主她、蓝小哥哥还有谢丞忆也得过去勤看看。

想来请假的事真不会少。

好在她这次争气,居然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

后来老师看了报纸上的文章,请假时果然好说话了。

又过了一个多星期,蓝凤终于得了稿费。

足有十五块六毛二分钱,也就是差不多两个字一分钱的标准。

她才写了两个多小时呢。

果然什么时候都是知识比较值钱的。

蓝凤拿着稿费买了肉、排骨和烟,肉和排骨是自家吃的。

烟是要送给修房子师傅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