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开着外挂来篡位(80)+番外

作者: 滚来滚去的团子 阅读记录

五皇子笑笑,不再多说。

若先前易北的提醒还可以勉强说成是无心,那这番话说得可着实有些诛心。

做儿子的给父亲问安居然会被曲解成让父亲分心国事,皇后这话纯当是蒙傻子呢。

只怕是易北已然看出贤妃不理事,皇后不可靠,才忙着想要再找个靠山,好在这宫中站稳脚跟。

两只儿子同时进来,天子自厚厚的折子山中抬起头来,看了一眼挺胸直立的易贤,又看了一眼稍稍站在易贤斜后方的易北,抬手让人赐座。

“吵了大半天,吵得朕都头疼。”

“父皇心忧天下,是万民之福。”

易贤含笑拍了句马屁,露骨直白,但很明显,天子还很吃易贤这一套。

“说得好像真有这么一回事一样,正巧你来,朕问问你。”

内侍奉上茶来,天子的语气就像平时考功课时一样,轻松中还带着点严肃。

“最近礼部官员被当街打死一事,言官主张严惩,左相持中不言,谢老顾及重臣颜面,请求从轻,问及太子,太子则左右为难,你觉得该如何处置?”

有了先前易北的提醒,五皇子心下透亮。

太子这个时候自然不可能太过于帮着谢老讲话,毕竟那是自己新上任的岳丈大人,摆明了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若是再在天子面前表现出同气连声的模样,不遭猜忌死才怪。

但左右为难这四个字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太子身为储君,如何能被臣下左右?

以国为重,自然不能顾及臣下私欲,天子如此说,应当已对太子心生不满。

“儿臣以为,既然凶手已被抓住,此事应当按律,秉公执法。太子身为储君,应当以国事为先。”

至于岳丈一家如何,岳丈也是臣工,自当为国尽忠。

天子不置可否,又随口问了几句易北功课。

五皇子见天子神色之间似有倦怠,起身告辞。

天子随手把案头一块寿山石镇纸赏了他,见易北也跟着起身,又开口问了几句无关紧要的功课。

易北便又重新坐回椅中。

天子待内侍重新关上门,才看向易北。

“刚刚问过贤儿,你又是如何想的?”

易北干脆利索,跪去地上。

“儿臣不敢赞同五哥说法。”

天子目光锐利,紧紧盯着地上跪伏恭敬的身影。

易北的表现的确纯良无害,但这是在皇宫,真正纯良的人如何在这种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存活下来?

但破绽到底在哪里?

易北所求到底是什么?

偏安一隅,还是已有争储之心?

上位者最占优势的地方,就是能看清楚底下人是何目的,但自己这个从来都没在明面上理会过的儿子,到底想要什么?

“太子身为储君,的确心忧国事,此事虽按律当斩,但更多的是要安抚臣子之心,只有臣子安心,才能更好为国效力,若因此事而使朝中不安,才是因小失大,五哥说太子不以国事为重,儿臣不敢苟同。”

天子唔了一声。

“那你的意思,是就此揭过?”

易北稍稍调整了一下姿势,使自己看上去更为恭敬谦卑。

“杀人偿命,此为天理,朝中重臣是臣,名门贵族是臣,寒门学子亦是臣,儿臣能理解太子殿下为何左右为难。”

这种事情,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那位寒门官员报仇雪恨,而是牵出那些包庇受贿的官员来。

五皇子出宫之后,大概会着手开始查吧。

只有吵得越久,闹得越大,这些隐藏在水面底下的污秽,才会慢慢浮出水面。

天子揉揉额头,决定还是先把易北的目的放一放。

太子都还没考虑到易北这个层面上,不过是为着谢老已经出面求情,他再添上求情反而不妙,才在推脱为难。

还真当他看不出来太子也想纵容轻判。

不过易北这话到底是谁教的?

贤妃不是管这事儿的人,萱嫔更不会这么好心,至于皇后……

皇后倒是有可能,但是太子已经这么做了,派易北过来说几句场面话弥补又能有什么大用?

“罢了,朕不过是随口问问,你也不用这么紧张。”

易北贴地贴得越发紧了。

“太子乃一国储君,儿臣相信太子贤明,此事的确为难,儿臣只求父皇为天下考虑,不要与太子生隙。”

天子叹了口气。

这回他确定了,先前那些话是易北自己的想法,最后这句才是皇后教的。

这风格简直不要太眼熟。

“起来吧,父子之间,你不必如此恭敬。”

易北又重重磕了三个头,才垂首站了起来,到底不肯再坐下。

彼时江梨正在宫学内,陪着晋阳公主和太子闲聊。

更确切地说,是晋阳公主和太子闲聊,她作为陪侍被赏了个小凳子,坐在晋阳公主身边,接受太子有意无意的试探。

“孤听说,那日事发时,县主也在附近?”

易北给江梨买臂环的事儿根本就瞒不住,这两只也完全没打算瞒,大大方方给贤妃看过,然后登记入库,去内务府备案,彻底过了明路。

首饰店的位置很好查,太子翻阅卷宗时,必然会注意到这一点。

当太子七拐八弯聊了许久,终于把话题引入到正事上时,尽管江梨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仍然猛地出了一身冷汗。

易北当时根本没有出现,很明显是不想有人看出他和辛辕之间的关系,但这人是自己亲自出面去找的,中间还托了人。

若太子已经派人查了当时当值的衙役,是谁报的官就一清二楚了。

更何况她当时突然从后门跑掉,只怕接待的店伙也印象深刻,虽然她可以扯别的谎圆掉,但太子不是傻子,总会生疑。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这是皇后对太子的言传身教,很明显,太子是个好学生,学得出类拔萃。

此事但凡太子有一点生疑,自己这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更何况还有一个碧云从中作证,不知道贤妃对于碧云的调教如何,是否足够忠心,是否足够机灵。

总不能自己现编瞎话,到最后和易北所说的对不上号吧。

太子是否问过易北,是否查过此事,她什么都不知道。

“回太子殿下,那个时候臣女与十一殿下的确是在首饰店内,只不过当时十一殿下看中一套头面,和掌柜进了内室,外面是什么动静也不太清楚,等挑完出门,京兆府的大人们已经把人带走了。”

只但愿太子没有这么快反应过来自己话中的小把戏,等自己回宫了,一定要好好和易北说一说,尽快把善后的事情了了。

太子对当时到底发生什么并不太在意,左不过是个毫无背景的寒门官员,别说死一个,就是死十个也就那么回事,若不是这次言官揪着不放,让大理寺下不来台必须追查,哪里能让人费这等心思。

听说那位校尉在兵部尚书家求得可怜,一把年纪的人,舍了一张老脸不要,只求饶过儿子性命,也是让人于心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