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月是神的时间(218)

别说被人抓住后摸手摸脚,就是直接被和谐运动了,又怎么样?

砍死那几个王八蛋就是了。

为毛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早叫你不要看这么多儒家的书,中毒了吧,快找太医喝点绿豆汤解毒。

皇后莫名其妙完全不能理解,这个想法太不主流了。

……

去北京的路上,一支军队缓缓而行。

“我早就看出袁尚书一表人才,与众不同。”将领谄媚的笑着。

袁崇焕的弟弟谦虚的笑:“家兄时常叹息,才华有限,这一生顶多是在内阁末席转悠,只怕是当不上内阁首辅的。”

将领倒抽一口气,内阁!脸上的笑容又灿烂了几分。

远远的有一骑绝尘而来。

“将军,不好了!圣上杀回北京,砍了内阁诸位大臣,砍了朝廷文武百官。”

将领愣了半晌,不是说万无一失吗?不是说封侯拜相吗?变化怎么这么快!

“将军,将军!”手下大声的叫。

将领回过神来,大吼:“姓袁的!”

袁小弟早已不知去向。

……

山西。

袁小弟悄悄进入一家商号。

“立刻送我去建州。”他果断的道,只有到了建州,才有一条活路。

某个商人点头:“放心,今晚就送你走。”

袁小弟点头:“只要袁某在建州做了大官,一定有你们的好处。”

商人微笑,那是自然。

袁小弟拿起茶杯,大力喝了一口:“放心,皇太极很看重我们袁家兄弟,只要我们去了建州,以后封王绝对不是问……”

扑通,袁小弟倒地。

商人招呼,门外进来十几个壮汉。

“见了阎王,别怪我们手辣,你们兄弟二人已经全部完蛋了。”商人冷冷的道。

北京的消息,袁崇焕人头落地,这还罢了,更重要的是,建州的消息,皇太极被大明皇帝做掉了,建州内乱,危在旦夕。

斩断与袁崇焕兄弟的一切联系,不给人抓到把柄,这才是当务之急。

……

孙承宗气的发抖。

几个老伙伴同情的看着他,爱将袁崇焕被凌迟,诛灭九族!

这几乎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一般的悲哀啊。

他们几个一得到消息,就赶了过来,就是怕孙承宗被活活气死。

“孙公,切勿悲伤!”几人劝着,打眼色让带来的医生悄悄给孙承宗把脉。

孙承宗一把甩开医生的手。

“死得好!袁崇焕你个贼子,老夫看错了你!”孙承宗须发皆张,还以为找到了镇守边关的后继人,一直给军中和朝廷的官员写信,甚至连魏忠贤这里,孙承宗都咬牙送了500两银子过去,就是希望袁崇焕能少点阻力,早点官复原职,镇守边关,为大明守住一片安宁。

没想到,这个贼子竟然私下勾结女真,养贼自重,甚至胆大包天的想要利用女真,刺王杀架!

这种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不顾大明苍生的狗贼,孙承宗恨不得生啖其肉!

“老夫要去朝廷求官!”孙承宗下定了决心,不要这张老脸,也要去边关带兵,亲手杀尽女真蛮夷。

几个老友互相打着眼色,终于问道:“孙公,圣上杀戮太重,天下不服,会不会四处有人造反?”那些手握兵权的人可不少,会不会起兵作乱?

孙承宗笑了:“老夫在边关多年,手握雄兵数十万,从来不敢造反,因为老夫懂得一件事,老夫吃的粮食,发的军饷,都是朝廷从其他地方调过来的。没了粮食,没了银子,手下数十万将士,吃什么?”

别看那些大将手上有兵权,真要造反,要么就因为粮食银子,被困在一地只能死守,被朝廷的大军慢慢围剿,要么就成为流寇,饿死冻死。

只要大明不倒,绝没有一个大将敢于造反作乱。

……

陕北。

今年又是灾年。

一个个躺在地上,或木然,或绝望,或习惯,或随便的晒着太阳。

“官府一定会来救济的,慌什么?”

“要是不来呢?”

“不来,那就落草为寇,抢他娘的!”

几百万人几乎人人都这么想。

老天爷不给活路,朝廷就必须给活路,不然就抢他娘!

“招工!招工!”有人大声的喊,去榆林挖煤矿,包吃包住,愿意去的赶紧。

很多人就冷笑,挖煤,很累很危险的!白痴才去。等着朝廷赈灾,不好吗?

有的人眼看朝廷的赈灾迟迟不到,就动了心思。

在怎么说,挖矿好歹有口饭吃,怎么也比饿死强。

“我去!”有人大声道。

有人带头,愿意去的人就多了。

“不要挤,不要挤,有多少人我们都要!”招工的人大笑。

“愿意一家人去东北种田的,来我这里,朝廷说了,开垦的荒地,免收3年税赋。”又有人大声的叫。

又是一群人围了上去。

锦衣卫的官员和当地的官员远远的看着。

“朝廷的意思是,这块地既然不能住人,就还给老天爷,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去,朝廷把人都给迁走,年年千里迢迢的赈灾,耗费巨大,太不值得了。”锦衣卫的官员道。

整个陕西有大量的煤矿金矿,可是,陕西的自然灾害实在是太多了点,看看黄土地和窑洞,胡一一没有一点点想要拯救这块地方的意思。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大明朝现在没有能力在陕西保留大量的人口。

胡一一的计划,是把所有陕北,甚至整个陕西的灾区人口,全部迁移到东北去。

当地的官员目瞪口呆,赈灾难道不是朝廷显示仁义,官员捞政绩顺手发财,百姓表忠心的最好时机吗?

比如施粥的时候,筷子倒地人头落地;

比如白发苍苍的百姓,跪在地上,装满粥的碗聚过头顶,凄声高呼,万岁,你圣明啊。

这种收拢人心体现仁义的绝好机会,竟然做成了驱赶百姓离乡背井的残暴不仁的黑暗血时代,这是多么的脑残啊。

锦衣卫官员冷笑:“圣上可不是仁慈的人。”北京数万东林党的血,数万朝廷官员的血,以及被牵涉到谋逆大案中诛灭九族的十数万人的血,告诉天下人,胡一一丝毫不懂仁慈。

当地官员汗出如浆:“可是,几百万陕北人啊!”

锦衣卫毫不担心:“建州女真覆灭在即,别说几百万人,就是几千万,也随便往建州运。”

“那些不愿意离开的人呢?”当地官员问道。

锦衣卫笑:“只要大部分的人都去了矿产和东北,这里就会越来越荒芜,留下的人就会越来越少,直到一个人都没有。”

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不要奢求一步到位,谁爱留下谁留下,朝廷绝不干涉,但朝廷赈灾的粮食,只会卡在剩下的人勉强不饿死的数量上。

……

“我爷爷的爷爷就在这里,这里是我祖传的土地,我死也不走!”一个陕北老农愤怒的看着周围准备去东北的人,这些背祖忘宗的家伙,怎么能随便抛弃祖宗的土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