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平则鸣(198)

但是徐三的害与利,自然与曹府尹不同。她既维护了正义之道,又和盐铁司使攀上了关系,这就是她的利。与这“利”相比,得罪大姓之家的“害”反而倒无足轻重了。

如此一来,不过几日工夫,魏三的文书便给批了下来。打从当年八月起,整个寿州的官盐,唯有她有权贩售。

魏三得了如此好处,自然是对徐挽澜千恩万谢。她不但如约将那铺面给了徐三,更还给她出了主意,说是这铺面虽在京中,却位置偏僻,若是卖吃用之物,迟早都要倒闭,倒不若办间娼馆。

娼馆开得偏远些,并不妨事,不影响财路。这男欢女爱,属于刚性需求,只要这里的小倌足够身娇体软,自然能招来不少淫蜂浪蝶,赚得盆满钵满更是不在话下。

徐挽澜心知她这番分析,也算是有些道理,但她却只是笑了笑,未曾多言,对于这个主意完全不加考虑。这夜里回了府后,她便将那铺面的钥匙交给了唐小郎,说他从前在寿春也开过豆腐摊子,如今更是能写拼音能记账,因而这铺面,便都交由他去做主。

唐玉藻闻言,受宠若惊,手里头紧紧握着那铜钥,半天说不出话来。待他堪堪回神之时,眼底已满是热泪。

第143章 涌金斜转青云路(三)

涌金斜转青云路(三)

唐玉藻得了那铺面的钥匙之后,次日便带着面纱, 急急去了那铺面, 亲眼探看了一番。

之所以说那铺面偏僻, 乃是因为它正处于巷子深处, 距离外头的长街大道,确实差了那么数百步, 说得上是偏居一隅, 远离尘嚣。唐小郎小心开了门, 楼上楼下转了一圈,又在这商铺四周转悠了小半日,心里头已然有了思量。

七月暑尚炽, 挥手汗如雨。夜里头徐府尹回来,满身疲乏,窝在那椅子里头, 最里头的一层衣裳已然被汗水浸了个透。

唐小郎等她等到深夜, 见她回来,赶忙凑上前来。他手里头打着蒲扇, 口中则轻声说道:“奴今儿去了那铺面, 来回转了好几遍, 心里头倒是想出了个几个点子。”

徐三一手支腮, 半耷拉着眼儿, 有些慵懒地道:“说来听听。”

唐玉藻眼含试探,轻瞥向她,口中细声说道:“奴心里清楚, 娘子如今正是缺钱的时候。疏通官场要钱,赴宴送礼要钱,打点那些个官奴,让她们嘴里手里皆老实点儿,也要不少银两。娘子,若要赚钱,赚大钱,咱不若开一处翠红乡、莺花寨……”

这所谓翠红乡,莺花寨,指的就是娼馆。他这主意,竟和魏三娘想到一路去了。

唐玉藻话音未落,徐三便抿了抿唇,清泠泠地睁开眼来。

唐小郎心思何等细腻,把着眼儿一瞧,便知自己说错了话,赶忙噤声,睫羽微颤,心下忐忑。

徐三面色微沉,缓缓说道:“不行。一来,我乃是开封府尹,若是做起这等皮肉生意,人家该要如何想我?再说了,这买卖是赚钱,但赚的全是黑心钱,我便是穷到要饭,也不往火坑里推人。”

唐玉藻闻言,眯眼而笑,赶忙接道:“可不是么?奴正跟娘子想一块儿去了。奴这话还没说完呢。”

他找补道:“娘子是开封府的父母官,自然不能昧着良心赚钱。奴这儿还有一个点子,娘子听了,定会喜欢。”

却原来先前徐挽澜在宫中任职之时,唐玉藻一直接住在那京中驿馆内。这唐小郎察人观事,细致入微,他住在驿馆的那些个日子里,闲着也没甚么事儿,便观察起了那驿馆的掌柜如何经营。

徐三眼睑低垂,不动声色,便听得唐小郎含笑说道:“开封府的驿馆,为了好招揽生意,大多都临街而开。驿馆里头住的人,三分之一是做买卖的,三分之一是看亲戚的,这剩下的三分之一,则是那些个赶考的书生。做买卖的、走亲戚的,住的都不久,而书生呢,奴可见识过,有那一住就是两三年的。”

唐玉藻细细打量着徐三的神色,见她眉眼缓和许多,心上稍安,继续娇声说道:“由于驿馆都挨着街市,书生往往觉得喧闹,时不时便要去找掌柜的说道说道,奴可是瞧见过好几次哩。而咱那铺面,上下共有三层,若能是开成驿馆,专门让那些书生租住,依奴之见,倒有几个好处。”

徐三微微勾唇,轻声问道:“你倒说说,都有甚么好处?”

唐玉藻眯着眉眼,巧声笑道:“一来,娘子是状元,读书人最是讲究了,岂能不来沾状元的喜气?便是这铺面偏远,那也不愁客源。二来,咱这驿馆,远离尘嚣,清静得很,最适合书生来住了,哪个都不敢再闹。”

徐三笑道:“就这两个?”

唐玉藻一笑,继续说道:“三来,奴先前跟着娘子,也瞧出了几分门道。这读书人啊,各自有个圈子,而住在驿馆里头的人,自然就成了个圈子。若想广交天下,那就非得来咱这驿馆不可。这最后一点嘛,娘子身为开封府的父母官,自己显达了,也不忘了给那些寒门书生铺路,如此一来,也能博得不少美名。”

徐三抿了口茶,点了点头,含笑说道:“行。我给你拨些银两,作为本钱。如若不够,管我再要。但你记好了,是借不是给,日后都得还。只不过念在你与我的情分上,这还钱的期限,倒是可以宽上一宽。”

唐玉藻手持蒲扇,心上一喜,两颊满是红晕。

徐三瞥了他两眼,却又压低声音,平声说道:“你若是因着身份,有甚么不便露面之处,就让梅岭或常缨替你出面。但你小子可记好了,那拼音与数字之事,千万别给人家泄了底儿。若是让周内侍晓得了,娘子我便又多了个把柄在人家手里。”

唐玉藻心上一紧,虽不知自家娘子跟那太监到底算是甚么交情,但也知宦海茫茫,风波不定,他跟在娘子身边,必须得小心为上,绝不可托了娘子后腿。

而几日过后,魏三娘办妥了官盐之事,这便要返回寿州。临行前夜,她又登得府衙后宅,亲自来跟徐三请辞。

徐挽澜这夜里回来的早了些,政务也不似初上任时那般繁重。她见魏三娘过来,知道二人已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说得上是互相利用的伙伴,便对她多了几分笑脸。

二人点烛燃蜡,摆了酒菜,坐于月下,一边吃酒,一边叙话。先前二人见时,徐三还顾不上跟她谈及故人旧事,今日再见,总算是工夫闲扯一番。哪知魏三一一说过之后,徐挽澜手举茶盏,竟是心有唏嘘。

即如徐三当年所料,寿春县的首富,早已从岳大娘换成了魏三娘。岳氏丧女之后,自己也缠绵病榻,即便如此,仍是强撑病体,碌碌奔波,经营生意。但她大约是时运不济,连赔了好几回,早已比不上魏三娘了。

而徐三临走之间,托付了两件事。一件是将晁阿母欠她的那债契,转交到了赵屠妇的手中;另一件,则是请了吴樵妇的女儿吴阿翠,来伺候寡居且病弱的罗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