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犬默了一会儿,抬起眼来,细细凝视着她,半晌过后,沉声说道:“你日后随军驻扎,多久能回来看我一回?”
徐三微微一顿,叹气道:“军务缠身,无暇他顾。战事不休,怕是不归。”
韩小犬紧盯着她,薄唇紧抿,半晌过后,又忽然咬牙问道:“那你可还会给那阉人每十日送一封信?”
作者有话要说:明天争取日万……
第190章 岂料一朝还反目(二)
岂料一朝还反目(二)
徐三闻听此言,不由点了下他鼻尖, 轻声笑道:“你啊, 少吃这八竿子打不着的飞醋了。我在朝中无所倚仗, 也就靠得上他了。”
韩小犬听了她这话, 心中很是有些失落与不忿。
此时此刻,他甚至恨自己不是周文棠, 不似他那般大权在握, 不然也不会像如今这般, 半点忙也帮不上,只能看着徐挽澜孤军奋战。
男人薄唇紧抿,也不复多言, 只一把拽住她胳膊,张嘴将灯烛吹熄,这便拉着她躺倒榻上, 急急吻上她的颈窝处, 只想同她双凫飞肩,云雨一席。
哪知徐三稍稍一顿, 却伸手抵住他那厚实胸膛, 睫羽微颤, 又小声说道:“元琨, 我方才所言, 并非儿戏。如今战事在即,燕乐城,或许也会像温阳一样, 一夜之间,失守沦陷。你还是早早走罢,我让梅岭送你回去。”
韩小犬闻言,骤然伸手,将她紧紧拥住,口中则闷闷地说道:“我不走。我就在这宅子里等你。你我二人,乐则同乐,忧则同忧,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韩小犬向来是铁骨青枝,孤标傲世,哪里肯说些讨喜的情话,对人撒娇卖俏。徐三听了他这一番由衷之言,心中动容不已,只是她虽动容,却也不会因此而从了他去,只低低笑道:“等,又有甚么用处?”
是啊,等,又有甚么用?
韩小犬心头一阵无力。
他也想随她一起上阵杀敌,以血还血,然而他是男儿身,即便国难当头,他也只能如笼中雀鸟一般,被这个国家的制度,永永远远地,锁在深闺之中。哪怕他有拔山扛鼎之力,有赤心报国之志,一切也只是徒劳,只因为他的性别,他就永远只能被人保护,等人归来。
他眼睑低垂,缓缓松开了拥着她的双手,方才的云雨婬欲,已是荡然无存。他默不作声,只心事重重地背过了身去。
徐三躺在他的身侧,缓缓抬眸,望着他宽大结实的后背,忍不住抬袖伸手,缓缓抚着他的脊梁。
从前挺得那般直,可今时今夜,竟也有些蜷起来了。
徐三叹了口气,心知人皆有心病,韩小犬不能自医,她也是束手无策。
她沉默片刻,缓缓翻了个身,背对着韩小犬,少顷过后,便合眼睡去。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隔日一早,徐三收束行装,便随军而去,而这一去,就是足足十日有余。
这十余日里,徐三只在某日夜里,忙中偷闲,来看望了韩小犬一回。那夜她来时,韩元琨正独自坐在门槛上,倚着门边,唇边叼着一株枯黄的草,眸色幽深,剑眉微蹙,也不知是在兀自思量何事。
徐三见他如此模样,心生逗弄之意,故意蹑手蹑脚,又猛地扑到他肩上,活活吓了他一大跳。韩小犬睁大双眼,定睛一看,却是顷刻间红了眼眶。
那夜徐三又劝了韩小犬一回,说是开战在即,让他立即收拾行装,动身回京。可韩小犬一心待在此处,一是为了与她誓同生死,二来,则是因为他心底还存留着一份希冀——
他希望战事吃紧之时,军中人手不足,到时候有徐三从中作引,说不定也能让他上沙场杀敌!无论是为了儿女私情,抑或是为了报国之志,他都不能走,不愿走,不舍得放弃这最后一份希望。
只可惜,除了这一夜外,徐三便再未回来看过他。她担任指挥使以来,忙于军务,又是在营中立下军规铁律,每日里亲自教演武艺,操练人马,又是亲自传授兵法,与士兵同吃同住,不过几日的工夫,这营中五百人马,她便每个都能叫上名来,熟稔犹如亲人一般。
如此半个月后,这一支原本平平无奇的部队,竟真有了些精锐之师的意思。至少那股子精神头儿,与其余士兵全然不同,令许多军士私下都啧啧称奇,暗生钦佩之心。
而在此期间,徐三的心思并不止放在自己统领的这一支军队上,她还通过自己设下的那渐成气候的情报机关,以及周文棠命人送来的文书,将郑素鸣手下诸多将领的身世派系摸了个一清二楚。就连她们各有甚么把柄,几乎都掌控大半。
一切都十分顺利,只是这收复城池一事,却是迟迟没有进展。
先前温阳城之役,金国大显实力,尤其是在火器上的实力。金元祯派人研发出的火铳、鸟铳、机炮等新式火器,大宋部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如今回想,也是心有余悸,谈虎色变。
大宋虽已配备火器,但比率却不高,作战之时,仍是以冷兵器为主,而后续的火/药供给,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这般情势下,虽有徐三、洪忠等人提议用计反攻,但郑七却迟迟不作决断。徐三也心知如今双方实力悬殊,反攻之事,若是失败,怕是损失惨重,但她太了解金元祯了,若是如今不使计反攻,只怕再过几日,燕乐就是下一个温阳。
转眼到了半个多月时,周文棠某日里寄了书信过来。徐三收信之后,连饭也顾不上吃,急急搁了碗筷,这便寻了个僻静处,席地而坐,阅起信来。
周文棠信中所言,有喜有忧。喜的是他提前给徐三透了风声,说官家知晓她杀了金国主将,大振士气,自然是龙颜大悦,御笔一挥,就给她授了新官职,圣旨隔上一两日便会抵达燕乐城。
而这其中还少不了崔钿的功劳,那小娘子在奏章中不吝溢美之词,将徐三之举夸了个天花乱坠。官家阅罢之后,好笑之余,自然也对徐三高看了几眼。
宋军编制有厢、军、营三级,营为五百人,军为两千五百人,厢则为两万五千人。郑素鸣乃是暂代三军统领,而如今官家圣旨一下,她便只是两军统领了,至于这另一军,便就此由徐三统领。对于有心夺权的徐三来说,自然是大喜过望。
只是这信再往下读,徐三便不由转喜为忧,却原来是徐玑的烟花平地生波,竟在京都惹出了人命官司。
自打徐玑的高架烟花在官家寿宴上大出风头,京都府中,朱门绣户,竞相效仿。谁家若是在摆喜宴时请来徐玑小娘子,那可真是面上添金,风光无两。
孰料就在前些日子,有户商贾人家在婚宴上,请来徐玑架设烟花,然而那烟花残余并未燃尽,竟在当夜引起了火灾。大火一过,死伤数人,气得这商人一纸讼状,便将徐玑告上公堂。其中种种细节,周文棠都在信中讲得十分详尽。
哪怕是在现代,烟花引起的事故都屡见不鲜,徐三看过之后,倒并不觉得惊奇,甚至她早就料到,迟早会有这么一天。然而徐玑的这场官司,徐三却仍是不敢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