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康熙的仙女妃(333)

你倒行逆施,大行文字狱,残害忠良,滥杀无辜,弄得百姓们怨声载道!多行不义必自毙,老天爷迟早会收拾你这个暴君的!”

康熙怒极反笑,“你父亲本为商贾,因其名下的书行出售的《列朝诸臣传》中含有庄廷鑨所补的崇祯历史,而牵涉到《明史》案中,后被处死,你便在有心人的蛊惑下将这笔烂账算到了朕的头上。

《明史》案结案之时,朕才刚刚登基为帝,年仅十岁,尚未亲政。你想要为父报仇,不恨始作俑者贪官吴之荣,不怨下令刑部官员严查此案的鳌拜,反而要杀朕,你还真是一个头脑清明的明理之人。”

沈青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却依然梗着脖子道:“你是大清皇帝,能养出这样的贪官污吏,可见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康熙锐利的视线如利刃一般扫了沈青一眼,沉声质问道:“你颠倒黑白,甘愿被反贼利用,助其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欲弑君夺位,再掀战火,为了一己私仇,不惜将原本已经安居乐业的平民百姓陷于水火之中,再造无数杀戮,你和你的那群反贼兄弟就算是什么好东西了?”

沈青愕然片刻,随即涨得脸红脖子粗,当即便反驳道:“你胡说!我不许你污蔑我的兄弟!你这个鞑子皇帝,就会挑拨离间,颠倒黑白!什么百姓安居乐业,亏你说得出口!”

“百姓们是否已经安居乐业,日子过得好不好,如果你眼不瞎、心不傻,理应早已看得清楚明白。自欺欺人不能改变事实。

明明为报私仇却非要说是为了百姓,还真是厚颜无耻。你自己摸摸良心,觉得百姓们当真希望得到你这样的帮助么?”

沈青恼羞成怒,口无遮拦的对康熙喊道:“你也不必再费心给我罗列这些罪名了,你要杀便杀,我不怕!反正砍头不过碗大个疤,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康熙冷哼一声,漆黑的眼眸忽然闪过一抹阴狠,仿佛盯上猎物的猛兽,令沈青忍不住打了一个冷颤。

“就凭你刚才对朕不敬,口无遮拦说的那些混账话,朕就可以命人砍了你的脑袋!

你当日行刺朕,险些伤了朕和珍妃。就凭此项重罪,不仅你要死无全尸,而且你的家人也要被你连累。”

康熙故意只将话说了一半,果然从沈青眼中捕捉到一抹一闪而过的慌乱与不安。

康熙心下了然,暗卫查到的消息果然不错,沈青应该有一个夫人和一个年幼的女儿,但此时沈青的夫人和女儿却下落不明,据康熙分析,她们应该已经被沈青的那群兄弟们给接走了。

在康熙看来,那群反贼不过是一些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四处招摇撞骗、谋逆造反的反贼罢了,那群亡命之徒在为难之时,怎么可能会遵守承诺好好照顾沈青的夫人和女儿呢?只怕沈青此次多半是所托非人,他的夫人和女儿将来的命运堪忧了。

听康熙提到他的家人,沈青勉强压下心头的惶恐与不安,咬牙切齿的对康熙道:“托你的福,我的家人早就已经在二十年前都死光了!我现在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哪里还有什么家人!

你这个狗皇帝,除了会杀人连坐,诛人九族以外,还会做什么?连老弱妇孺都不放过,你就是一个昏君!”

康熙看着如此冥顽不灵的沈青,只觉得一阵厌恶,脸上的神情越发冷漠,只淡淡的提醒他道:

“倘若你的妻女被官兵捉住,她们只会按照大清律法被判流徙为奴,虽然辛苦一些,但总算还能保住一条性命,但若是她们再继续与你那群反贼兄弟纠缠不清,将来能不能保住性命,可就不好说了。”

康熙说罢,也不再与沈青多费口舌,转身离开了天牢。

康熙并没有急着下令杀死沈青,而是将他关在天牢之中,命人严加看管。

沈青虽然该死,但康熙更想通过沈青顺藤摸瓜,将那些不断在民间兴风作浪的反贼一网打尽。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明史》案漏网的罪犯遗孤竟然胆大包天的行刺康熙一事很快便传到了朝中大臣们的耳朵里,在朝中引起了众多议论。

于是,朝中又有大臣上书请求康熙严惩《明史》案罪犯家眷与其后代,甚至还有大臣密奏检举揭发某些文人在书中的不当言辞,指责这些文人对康熙与朝廷不敬,隐隐有再次掀起一场腥风血雨的文字狱的势头。

? 第264章

有些大臣以为既然那个胆大包天胆敢行刺康熙的刺客与当年的《明史》案有关联,那么,只要他们再找出几个乱写文章、不知避忌的倒霉蛋儿献给康熙,既能让康熙出出气,也能讨好康熙,对他们自个将来的仕途也会大有裨益。

但康熙看了那些奏折以后,却将折子压了下来,等到那些上折子的大臣们心中忐忑不安的时候,才在御门听政之时当着满朝文武、列位臣工的面,神色平静的对众人道:

“朕不以文字罪人,也不想再看到有任何冤案,尤其是那些杀戮深重、牵连甚广的冤案。

尔等既然食君之禄,便应担君之忧,将心思放在正途,多做些利国利民之事才是,倘若有人再将心思放在咬文嚼字、陷害同僚上,朕必严惩不贷。到时候,可就不要怪朕不讲情面了。”

康熙将那几本密折掷在了地上,深邃的眼眸之中显出几分厌恶,冷哼一声,轻飘飘的说出一句狠狠的砸在众人心头的话:

“就凭旁人几句不相干的诗词,也能随意曲解出这么多意思来,这可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照你们的意思,朕的皇阿玛当年亲笔所书、如今正高悬于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也有不妥之处了。”

康熙语气虽轻,话说的却极重,吓得众人心肝发颤,腿肚子转筋,连忙噗通噗通跪在地上,纷纷道:“请皇上息怒!奴才不敢!”

康熙见众人已经得了教训,又对梁九功抬了抬手,命梁九功宣了旨,将那几位上书诬陷同僚、欲利用文字狱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官员连降三级,罚了两年的俸禄,而后便暂且揭过了此事。

以他如今的见识如果还能被那几个蠢官那拙劣的陷害手法蒙蔽了双眼,再掀起一场比二十年前的《明史》案更加惨烈的文字狱的话,那他可真是白白辜负了上苍赐予他的这份难得的机缘了!

康熙的确没打算放过那个想要他性命的刺客,更不会饶过那些欲夺他江山的反贼,但也不会为了这件事情迁怒无辜之人,大开杀戒。

他想做的可是名垂清史的千古一帝,可不是遗臭万年的昏君。

按照规矩,后宫不得干政议政,但康熙在朝堂之上闹出了那么大的动静,后宫妃嫔又大多是名门之后,父兄叔伯皆在朝中为官,因而,便有风声传到了后宫之中,也便不足为奇了。

虞菲在向贵妃钮钴禄氏请安的时候听闻惠妃提及此事,心里颇有些意外。

她隐约记得史书之中记载的发生在康熙朝的文字狱可绝对不止仅有发生在二十年前的《明史》案一件而已,那句什么“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连她都知道,但此番康熙却没有因为那个险些伤到他的与《明史》案有关的刺客再次掀起腥风血雨,再弄出几场血流成河的文字狱,对大清百姓而言总算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