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127)

杨广和李渊面面相觑。

两人在身为父亲的不易中找到了共同话语。杨广对李渊亲近了不少。

杨广甚至对高颎都生出了些同情。

他厌恶忌惮高颎,这正是因为认可高颎的本事。

高颎肯将自己用兵的本事教授给李世民,这对李世民来说是天大的机遇。杨广都有些酸,埋怨高颎不肯将本事交给他的儿子。

虽然高颎如果敢教他儿子,杨广肯定会认为高颎图谋不轨杀了高颎。

但这天大的机遇,李世民就用来把高颎气吐血了。杨广觉得好同情……好扬眉吐气!

不愧是朕的表侄!干得好!

杨广私下对宇文述说,如果李大雄能把高颎气死,那他可就太开心了。

谄媚如宇文述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他真的很好奇。高颎被先帝免官时都泰然自若,让先帝为此十分不满。李二郎究竟是怎么把高颎气得四处寻医问药?

“估计被气得够呛的还有宇文弼。宇文弼也在四处求医问药,问的都是修心养性的养生药。”宇文述奉杨广的命令,一直监视着高颎和宇文弼。

杨广将李二郎干的好事告诉了宇文述。

宇文述沉默了许久,叹着气道:“若是臣,定把李二郎逐出师门。高颎和宇文弼的脾气比臣好。”

杨广大笑。

他专门派人送来自己从突厥得到的骏马雏鹰,送给李世民。

李世民得到赏赐后,疑惑道:“为什么只有我有赏赐,阿玄没有?”

李玄霸从心声道:【这是陛下对你差点气死高先生和宇文先生的赏赐。】

李世民:“……”

他使劲揉脸,不断说“我没有别胡说”,尴尬地想从地上挖个洞钻下去。

李玄霸十分欣慰。二哥终于尴尬了,他大概不会再给老师抬杠了。

二哥也真是倔强。就算心里不赞同,也不必说出来啊。他非得和老师争论,一顿歪理把老师气得够呛。

李玄霸实在是担心高颎和宇文弼。

他好不容易把两个老人家救下来,两个老人家不会被二哥气得短寿吧?所以他才无奈写信给李渊,让李渊好好劝劝二哥。

母亲已经劝过了,没用。或许父母一同劝说,能把二哥劝住。

谁知道,皇帝居然得知了这件事,还奖赏了二哥?

李玄霸背着手唉声叹气。

高先生和宇文先生有二哥这样的学生和杨广这样的上司,真是辛苦了。

之后李世民果然收敛了一些。

虽然高颎和宇文弼看得出来李世民仍旧不服气,但只要李世民不说出来,他们就当没看见。

经过这段时间的折磨,他们已经降低了预期。

教书就是磨,不是弟子被磨,就是老师被磨。高颎和宇文弼相信来日方长,李世民的性子还未定下来,可以改。

至少,你别老是亲自带兵冲锋啊!看看跟在你身后的猛将,他们都是摆设吗?!!

李世民悄悄对李玄霸道:“猛将?那都是保护我冲杀的护卫!”

说完,李世民弓步向前,做了一个持枪往前刺的动作。

李玄霸敷衍:“啊对对对。但你要记得告诉别人别学你,免得误人性命。”

可怜的李道玄,就是这么被你“坑”了。

李道玄是李世民的堂弟,人称“小李世民”。《隋唐演义》那小霸王“李玄霸”就是取的李玄霸的名字,和李道玄的原型。在清朝后因避讳康熙的名讳而改为“李元霸”。

不过像李道玄那样,主将在前方冲杀,副将默不作声地把后路断了,任由主将死在敌军中,最后导致大败,这副将因受李渊喜爱,所以还不受任何惩罚,也是正常人难以遇到的奇葩事。李道玄死得真冤。

怪不得李渊会落得一个“赏罚不明”的评价。

李世民道:“我知道。我是独一无二的!”

他继续弓步向前摆姿势,嘴里还喊着:“冲啊!杀啊!”

李玄霸懒得理睬二哥。

李世民只摆姿势不过瘾,从庭院里捡起两根树枝,一根树枝当马骑,一根树枝当马刀,在庭院里来回奔跑:“驾!众将士听令!随我杀敌立功!杀啊!”

李玄霸打了个哈欠,大声道:“赶紧下雨,让我哥安静下来吧。”

他话音刚落,本就阴沉的天空响起了雷鸣。

夏雷阵阵,瓢泼大雨砸了李世民一头。

李世民丢下树枝,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阿玄,你至于吗?”

李玄霸:“……这是碰巧。”

李世民仰天长叹,垂头丧气“鸣金收兵”。

……

李玄霸没想到,那一日雷阵雨后,大兴居然断断续续下了半月的雨,城里都出现了内涝。

他仔细想了想今年发生的大事,叹了口气。

大兴这场雨……居然还算小的。

《隋书·五行志》记载,“大业三年,河南大水,漂没三十余郡”。

《隋书》没有记载这场大水灾是大业三年何时发生,现在李玄霸估计,就是最近了。

果然,七月底八月初,“河南大水,漂没三十余郡”。

这么大的灾情很快就惊动了京城,灾民都来到了大兴城门下。

太子杨昭焦头烂额地调集钱粮安置京城外的灾民,快马加鞭请求杨广赶紧回来主持大局。

杨广并未回来。

长孙晟训斥突厥可汗不够尊敬大隋皇帝,居然让突厥人举国就役,砍掉牧草,平整土地,从榆林到蓟(后世北京),开了一条宽百步、长三千里的御道供杨广车队通行。

杨广重赏了长孙晟,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他自然不会“功亏一篑”,在最得意的时候提前返回,让这次北巡不圆满。

灾害年年都有,义仓早就建好了。救灾有官吏负责,这点小事难道还需要皇帝亲自主持吗?那皇帝还要不要做大事了?

杨昭无奈给父皇写信,义仓没有粮啊!没有父皇的允许,儿不敢开官仓!

高颎和宇文弼总是会根据实事随时变更教学内容的。他们此时正好给李世民和李玄霸讲解了义仓制度。

隋文帝在民间建立义仓,让村人自己管理,丰年时往里面存粮,灾年时把存下的粮食取出来救灾。

结果当天灾发生,隋文帝要求义仓救灾时发现,百姓根本不往义仓里放粮食,义仓无法赈济灾民。

于是隋文帝震怒,认为百姓短视,应该得到教训,便要求官员不准开官仓赈济。

李玄霸知道这件事。

隋文帝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节俭又吝啬,有积极赈灾救济百姓的时候,也会偶尔脑袋一抽觉得百姓活该就不赈济的时候。

李玄霸道:“先帝或许是真的把百姓当亲生子,所以见到百姓没有远见,便想给百姓一个教训,让百姓学会远见。”

李世民看向李玄霸:“阿玄,不要讽刺先帝。”

李玄霸正色道:“我是夸赞先帝圣明。”

李世民:“……哦。”

他挠挠头,道:“阿玄学算术的时候,曾让娘亲带着我俩去庄园上询问管事佃农的亩产,计算每年的支出结余。即使是丰年,大多佃农到了粮食刚结穗还未成熟的时候,头一年的粮食就已经吃光了,需要向庄子借贷粮食,丰收后再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