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爷也在村里玩的高兴,和老头们一起种地种菜,人家告诉他怎么种,带他去挖野菜,老头玩的可好了,一住就是一个月不想走了,管家来了两次也没能请回家。
最后巧兰说她的院子长时间不住人也不行,就让张爷爷和相爷他们住进去,帮着搭理一下花木,也好多个人气,村里地方大吃食都新鲜,转悠的地方也多,老人也能得到锻炼,心情也开朗是个养生的好地方,就让他们住下吧。
这一提议得到了李家所有人的同意,张爷爷也很高兴,可以和老友作伴么。
相爷和老太太再三思考后同意了,就住在李家隔壁那个巧兰的空院子里,院子也已经可以住人了,家具啥的早就晾好了,花木都长得郁郁葱葱的,有的果树都结过果子了,住在里面也是十分妥当的。
李老太也很乐意他们住下来,院子长期没人住也不好,住个人还热闹呢,他们老了也没个人玩,挺寂寞的,老人多了可以凑一起说说话啥的,可好了。
相爷就跟管家说了一声,搬了些东西过来很痛快就住了下来,一点也不矫情。
老太太一开始还觉得不太好,会不会打搅人家啥的,结果李老太特别高兴,硬要留下,不行就让他们写封信回去,住几日在回县里就行了。
诚恳挽留老太太也很心动,宅子里没人和她说话,和一帮子小丫头有啥可说的呢,老仆人倒是能说几句,可他认字少,有些东西也说不到一起去,李老太识字读书琴棋书画都能说的头头是道,有共同体语言啊,老太太乐意和她玩呢。
就这么住了下来,老太太住下来后写了份信回京城说了一下,也要给儿子们说一声么。
不曾想儿子们很孝顺,回信就痛快的应了,还给李家道谢并送了一些表礼过来,说若是李家孩子有读书天分,他们一定给予提供机会啥的,就是个谢意顺从了老父老母的心意,并不反对。
第611章
李相爷的大儿媳,素媛的母亲写的回信,所以李家大儿子对李家情况了解的很清楚,知道父亲和母亲在家乡没有儿孙陪伴有点寂寞,但他们确实不适合在留在京城了,现在住在李家住在村里,可以说是皇上最想看到的,也是相爷和老太太最想过的田园生活,是理想的状态。
所以于公于私,就算是为了孝顺父母,李家儿子们也欣然同意了,这个决定,因为父母确实很喜欢很高兴,下人们是定期要写信回去汇报的,因此了解的十分清楚地。
对李家巧兰他们也听素媛说过了,那身衣服可是给素媛出尽了风头了,真的是艳压群芳的感觉,让素媛很有光彩。
相爷和老太太就真个在巧兰的院子住了下来,还高兴地自己布置书房呢,因为没住人很多房间只有家具没有摆设的,相爷就大手一挥自己布置了,弄得清雅大气。
刘老爹一看你们都在村里,那我在县里不就没人和我玩了么?干脆他也不回去了,他也住了下来,反正是我儿媳妇的院子,我也住下来。
带着小孙子也住下来了,这下刘二叔二婶可高兴了,老早就盼着哥哥回来了,如今哥哥可算丢下产业可以一家团聚了,还带着小孙子,高兴地不得了。
小栓子是团宠,谁让两家就这么个最小的呢,东子都大了,满村跑的不着家。
不过因为相爷他们来了,东子被迫摁着在家开始接受蒙学了,小玲子说了人家是京城的宰相,你给我好好学本事,敢偷懒耍滑我就打断你的腿,这是你姑姑给你的机会,错过就没有了,你敢不学好我就打死你!
小玲子深知这是小姑子给咱家拉的一点子情分,咱乡下人不求别的,只求孩子能抓住机会多学点真本事回来,不枉费全家老小为这几个孩子这样费心筹谋了。
相爷把村里不能上学的女娃子男娃子,都撒疯玩的都集合起来,每日在祠堂给大家教导蒙学,他并不去书院教学,他去了意义又不一样了,这里头牵扯的东西太多了,教孩子们过过瘾还是行的。
村长特别感激,忙前忙后的给张罗着,每日亲自把祠堂打扫干净,把孩子们集合起来让学,谁家要敢说不去要干啥的,以后有好事不带你了,你那么忙我们不打搅你家了,掉链子的东西看以后有好事我还搭理你不。
没人敢说不去,轰着自家娃子去,不好好学回来要打呢。
相爷教的啊,这是老百姓心里对大官的一种崇敬,和尊重。
第一天的时候只是在李家院子里教导东子呢,那会没那么多想法,就是见到东子没人管到处跑着玩,也不学个正经东西挺可惜的,得了人家李家这么好的招待和照顾,相爷也无聊就拉着东子教他背三字经,谁知道孩子会背,全文背下来一个错字都没有,还能全程解释,一听就是巧兰教的,相爷哈哈大笑,觉得特别开心,拉着他也不管人家乐意不,就这么教上了。
东子虽然爱玩但被教的很有教养和礼貌,对相爷对张爷爷他们都特别尊敬孝顺,让干啥就干啥从来不调皮捣蛋,很快就得了爷爷们的喜欢,加之他很聪明一说就懂一问就明白,相爷更不肯放松了,学不会不让出去玩。
小伙伴们好奇咋不出来玩了呢,这一来看又被留下两个,最后慢慢的好些个孩子每日跟报道似得就来李家学蒙学了。
村里几乎都认识是多少年的老关系了,知道了也特别感激李家和相爷,这家拿点鸡蛋,那家拿块腊肉,土里刨食的老百姓,就算有了免费的学可以上,依然有很多人上不起啊。
相爷帮着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也能让孩子们认个字读个书,还能替他们管着孩子不用惦记着到处跑着玩,容易出事,孩子不懂事有时候就偷摸上山了,经常有出事的,大人要干活啊,不能整天带孩子啊。
只能让孩子满村跑着玩,这回相爷一来拘着他们,家长放心太多了,因此纷纷拿着自己能拿出来的东西送过来,表示谢意,虽然可能只是一小篓子红枣,或者两条鱼,也仅此而已,但却让相爷特别感动。
最后是李老太出主意去找了村长,和相爷一起商量,给村里不能去书院上学的孩子们教个蒙学,认个字,不求学成啥吧,好歹认几个字是不是能去做个学徒啥的,或者认个名字呢。
这个想法大家一拍即合,就这样相爷去了祠堂教导了,第一天去的时候不光孩子去了,坐的整整齐齐的,还有一些半大孩子甚至是大人老人都去了,手里拿个沙盘,自己做的用来写字的。
那个态度十分认真,那眼里全是渴望,深深的震撼了相爷,让他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和渴盼。
相爷找到了他人生的第二春事业,教孩子们读书,小孩子用沙盘,家里条件好的就劝着去书院读,还帮着他们如何致富,想办法出主意,同时也不忘教导孩子们如何做人。
相爷在李家村干的高兴,吃的爽快,玩的也开心,老太太们也教女娃子们绣女红礼仪规矩啥的,愿意来学的都给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