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悠哉人生(1116)

这就是现实!

****************

开着车上了国道的守云,松了口气,“原来你们真的进山采药和摘桃子了。”呼!不是他想的那样儿。

叶老四坐在副驾驶座上,瞥了他一眼道,“咳咳……瞎想什么?我把南南当妹子的。”

“吓坏了吧!不过你今儿倒是沉得住气。”叶老四诧异地看着他道。

“还说呢!你今儿八点再不回来。我肯定给家打电话。”他嘴里小声的嘀咕道,“还不是被他们压着。”尤其是那老爷子这气势当真不输人。

尽管他声音很小。叶老四现在的耳力听的清清楚楚。

“也不知能否赶回去。”他超一辆又一辆的车,好在这段路况还算可以,没有坑坑洼洼的。

“放心来得及!”叶老四说道,“死猴子,你在干什么?”他透过后视镜就看见白猿抱着酒坛子醉醺醺。两颊酡红,双眼迷蒙,一副傻乐的样子。

原来趁着叶老四两人聊天的时候。白猿鼻子嗅嗅闻到了酒香,转身从后面找到酒坛子,打开泥封。是抱着就喝。

“小子!这酒真好喝!嘻嘻……”白猿举了觉手中的坛子,“嗝……好喝!”

“你这个死猴子。”叶老四转身抱过酒坛子,“嗞……”一坛子酒,没剩下两口。

“你喝吧!今儿道爷心情好!不跟你计较。”白猿很阿沙力地挥手道。

“毛都没长齐呢!还自称道爷!”叶老四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道。

“谁说的,道爷什么都没有,就是毛多。”白猿扯开身上的长衫露出毛茸茸的身子,拍着肚皮得意地说道。

“咯吱……”开着车的守云紧急刹车,车子差点儿没翻沟里。

“老四,老四,这猴子,猴子!”他结结巴巴地说道,实在是太震撼了,本来还以为自己是幻听,没想到‘道爷’两个字,还有他们两人之间的互动,真是差点儿把他给吓傻了。

就这车子差点儿栽倒路边的沟里。

白猿起身拍着他地肩膀道,“咦!你停什么车,怎么不开了,快开车!”

“噗……”满嘴的酒香。

“哦!开车!开车!”他实际慌忙的,手忙脚乱,差点儿一踩油门,真的就飞进沟里了。

幸亏叶老四眼疾手快,脚踩刹车,拔了钥匙,拉下手刹!

身后的白猿坐了回去,身子一歪,呼呼大睡,细碎的鼾声响起!叶老四从后面拿出毛毯给他盖上。

“这酒品还不错!”叶老四摇头轻笑道。

“那是!”白猿翻了个身继续睡。

“呵呵……”叶老四宠溺地摇摇头。“我还怕你酒后现原形呢!没想到……嗯!比猪八戒好!”他接着嘀咕道。

第819章

“四哥!那可是国家级的研究中心,一个个堪比国宝,你牛苏联的计算机技术很棒的。”方默南竖起大拇指,“挖的不错,多多益善,不然便宜了洋鬼子!”她笑着说道。

“那当然参观莫斯科郊区的计算机中心,我专门去查了一下资料的。”叶老四莞尔一笑,不疾不徐地说道,“不是最先进的,我还不挖呢!

该机构作为苏联科技委员会的直属部门,计算机研究中心早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就建立起来的。

这里于70年代初研究新的高性能计算机,这就是Elbuu的前身。当1973年第一台超级计算机诞生时,他们将这台计算机命名为Elbuu音译为厄尔布鲁士山,是高加索山脉中的最高峰,苏联第一高峰,是俄罗斯民族力量与勇气的象征。

在Elbrus-1型研制成功后受到了苏联各界的好评,总设计师为弗-谢布尔采夫,他当时是计算机结构教研室主任,因为这是苏联第一台完全采用集成电路技术的计算机,使用类似Buslarqesystems系统采用的AG01语言,性能可靠。而他要应用的就是苏联时正在使用的一种计算机BE**6。

BE**6是当时苏联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由列别捷夫精密仪器与计算机工程研究所在1966年开始设计,1968年完成,直到1988年才停产,共生产了355台。该计算机采用晶体管设计,48个处理器,10M时钟频率,两个指令管线,控制单元和算术单元分开,16个数据缓存48位字。该系统实现了1MFlaps性能。而当时最快的超级计算机CDC达到3MFlmps系统内存采用5位寻址,最高可寻址内存空间字(1的字节)。虚拟内存系统允许扩大到高达128K字(78K字节)。

BE**-6曾广泛使用于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各种计算和控制任务。在1975年承担了阿波罗-联盟号对接计划中的联盟轨道参数数据处理任务,并为阿波罗飞船进行了30分钟同样的计算。”

叶老四像背书一样麻溜的背下来,这记忆里杠杠的。

叶老四顿了一下接着道“那里很朴素,也很安静,地处莫斯科郊外,最初的时候只有四十几号人,随着苏联的经济在战后恢复和发展,尤其国际上计算机更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为了跟美国一较高下老大哥可是下血本了,在资金、人力投入是越来越多。

尤其是近十年从事这一领域的精尖端科研人员更是海了去了,毕竟相比于其他的行业,这方面在工资和福利呃!还是有保障的。

我摸了一下底,在苏联全国大大小小的科研院所里,大约有十余万编程人员,仅在莫斯科的这家计算机中心,便有经验丰富的程序员将近三余人。

不过可惜的是苏联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重硬件而轻软件,硬件开发人员的队伍有多庞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不止咱们挖墙脚西方也在挖!那里就像是蜂蜜一样,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研中心、科技公司,闻风而动。”

“哎!说真的看的我都麻木了,不单是计算机,还有其他科研中心也是一样的惨!以往是重兵把守,现在哈!随便进!你们懂的哦!”叶老四不胜唏嘘道。“专业涉及航天、军工、物理学、精细化工、微生物学、遗传学等等。”

“西方各国之所以如此注重吸引苏联科研人才还有一定的经济原因。国家培养一名高科技领域人才需要花费30万美元,成功引进这样一名人才等于为国家节约了这笔开支。引进人才的事业成功可能创造成百上千万美元的财富。在美国,外国科学人才取得的成就构建了该国科技产业的主体,其份额占新技术开发总额的,开设的科技型公司占总量的28%每年创造出的财富高达550多亿美元。”方默南平静地说道,“所以才会不遗余力挖墙脚!”

“这些学者,往往是最具有科学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他们的想法是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基础。然而流失这些人才届时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将无从谈起,又一次成为技术依赖西方的国家。”叶老四微蹙着眉头说道。

这个方默南晓得,苏联解体后由于政府对学术界的资助锐减,一些研究所和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被迫停止。经济形势的恶化更是直接导致了科研人员的生活无法保障,为数众多的科学家被迫前往西方国家谋据俄官方统计,1991—1999年间,俄罗斯科研大军的人数由大约88万人缩减到大约39万人。到了90年代末,俄罗斯已不再害怕人才流失了,因为最好的人才已经流失殆尽。

上一篇:遥望行止 下一篇:掳爱强婚之第一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