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道理她还是懂的,当然不能给小宝贝无端的招来祸事。
为此方默南肉痛了好久,丫的,他的心大大的坏了,黑啊!
方默南抬眼看着姥姥,微笑着道,“不就是打官司吗?龙翔海早就有所准备不怕的。”
姥姥看着她那双沉静温和的眸子,里面似乎永远蕴含着无尽的柔和,奇异的这心安定下来。
“可是打官司,还是在美国,咱也不能托人找关系,不然求求情,让他撤诉不就好了。”姥姥念叨道,“真是鞭长莫及!也不知你小姨在美国那么多年,能不能帮上忙。”
为了安老人家的心,方默南笑着道,“刚才小姨来电话了,我让帮忙来着,再说就是输了也只是赔钱了事,没关系的。”
“真的!”姥姥挑眉狐疑地上下打量着她道。
“真的,比真金都真。”方默南举手保证道,“不信你问干爷爷。”
姥姥看向迎面走过来,坐下的林老爷子,“什么事要问我。”
姥姥把报纸递给了林老爷子,他扫了一眼道,“没事!不就是打官司吗?交给律师就行,不怕的!”
姥姥坐在石凳上,唉声叹气道,“唉!这要是在国内就好了~!”
“那可不一定,在国内打官司比的可是后台,或者塞钱的多少。”林老爷子摆手道,“虽说美国也不是净土,但相对来说公正一点儿,这是两家公司的商业纠纷,尤其还没牵扯美国,应该公正。”
老爷子这话说的有水平,什么叫还没牵扯美国利益,牵扯美国利益,公不公正可想而知,任何国家都有护犊子的天性。
“也对!只是民和民之间,不是民和官之间。”姥姥嘀咕道。
老爷子一听就明了,在古时民告官你试试 ,先滚钉板,能活下来在告,还不一定能赢。
虽说现在不用了滚钉板了,可是一场官司下来 可以打十年 ,因为一审就n年出结果 ,二审又n年 想快就花钱!
遇到冤枉事,有人经常问受害者:怎么不去告, 受害者往往会道:告了没人理, 在告没有钱!
老爷子曾经在开庭时旁听过,陪审员在纸上居然在画乌龟~呵呵……
“大妹子,放心,只是官司!没什么大不了。”林老爷子说道。
有了方默南和林老爷子保证,姥姥的心,算是彻底放下来了,不放下又如何,她可是一点折子对没有,鞭长莫及,还隔着个太平洋呢!
林老爷子食指轻叩着原告方,笑眯眯地看着方默南,“南南!不解释一下吗?”
方默南扫了一眼他手所指的方向,就猜到,干爷爷可能隐约知道什么了。“解释什么,不就是官司嘛!”
姥姥问道,“你们在打什么哑谜。”
林老爷子笑道,“没什么!这官司打的好!你们看热闹就好。”
这下姥姥和林奶奶是一头雾水,想要问出点儿名堂,却怎么也撬不开老爷子的嘴了。
“老而不死是为贼!”方默南朝老爷子竖起大拇指。
“鬼丫头!”林老爷子宠溺弹了她个爆栗子。
“不应该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方默南笑眯眯地说道。
“呵呵……’
外行看热闹,不管这场官司结果如何,世人记住了两家公司的名称。
如同叶老四所想一样,双方组成了庞大的律师团,加起来二百多名业界有名的律师,旷日持久战正式拉开序幕。
大幕开启是两家公司为世人所知同时,这营业额突飞猛进,当然都是本国的消费者。
英特尔果然没沉住气,在一年后如约加入了混战,三国混战正式开启大幕。
**********
“这股票跌得这么惨。”姥姥看着新闻中一句话一闪而过,担心地看着方默南,她知道外孙女玩儿股票。
“没有我没有进入国内的股市!我也没时间!”方默南抬眼看着姥姥笑着说道。
她只有在美国那两年亲自下场玩儿了几把,现在还真没时间,也没有网络下场不容易。
“国内股市,诡异的连世界级的专家预测!”方默南摇头失笑。
不过看着报纸上财经版面,一片惨绿,她就想起明年要放映的《股疯》。反应的就是90年代的股疯,第一次全民炒股的热潮。
看这部电影首先是愉快的,全忘记这本来也许是个很悲伤的故事。
一面是丈夫跳楼,一面是未婚妻离心。一面是倾家荡产,一面是别人还一股脑地希望你再多多赚钱。
香港人想散散心,沪海穷人想翻身,两股力气用在一起可谓“路边的野花大家一起采,不采白不采。”就如电影中大家高声一起这么卡拉ok一样,如果投资也变成自娱自乐,自然会有曲终人散,大家呼天喊地的一天。但毕竟电影总是不会赶尽杀绝,于是股票的本金还在,去浦东的新房也还买得起。
电影告诉你的艰难刚刚好,知道如果生活中也如此这般就不会有happy ending,然而现实就是现实。
年初两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新名词写进宪法中,标志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终结。票证这样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退出历史舞台。
而这一年,对于更多的投资者来说是苦涩的。经济转轨促使居民和企业的需求和供给被全面释放出来,通货膨胀陡然升高,经济有了过热的苗头,国家开始动用加息等宏观紧缩政策,漫漫熊市开始了,谁也不曾想到,股市会在短短一年中跌去80%,股民第一次体味到了“政策市”的特有味道。
ps: 求票
第1024章
这一年股民很受、很受伤,同样受伤的是琼海的房地产。
六月份国家出台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16条整顿措施招招致命,包括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等。银根全面紧缩,一路高歌猛进的琼海房地产热顿时被釜底抽薪。
总人数不过655万的海岛上在短短两三年中,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短短三年,房价增长超过4倍。最后的遗产,是600多栋“烂尾楼”、18834公顷闲置土地和800亿元积压资金,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
开发商纷纷逃离或倒闭,银行顿时成为最大的发展商,不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度高达60%以上。当银行开始着手处置不良资产时,才发现很多抵押项目其实才挖了一个大坑,以天价抵押的楼盘不过是“空中楼阁”。
平均每80个人一家房地产公司,这些公司当然不都是为了盖房子。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在玩一个“击鼓传花”的古老游戏,他们手里传的是地皮。
当时流传着“要挣钱,到琼海; 要发财,炒楼花”传言。
地价由1991年的十几万元/亩飙升至600多万元/亩;同年,省会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83%,另一个热点城市三亚也达到了73.6%,全省财政收入的40%来源于房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