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贫农大魔师(338)

“哦!”姚军远又开心地笑了起来,“只要努力终有一天会成的。”

单细胞动物,就这么安慰自己,果然一根筋,恢复力快。

“淑英,又精进了不少。”刘姥爷欣慰地颔首道。

“我也没想到。”刘淑英难得也露出了激动地表情。

“好了,多的我也不说了,你们继续吐纳修炼吧!”刘姥爷笑道,其实不用他说,孩子们已经席地盘膝而坐了。

“爸,天快黑了,我抱着妮儿先回去了。”刘淑英说道,“你们也早些回来,修炼不一定非得在这儿。”

“知道了,姥姥。”姚致远睁开眼睛笑着说道,“我们一会儿就回去。”

“太姥爷再见,哥哥们、夏穗姐姐再见。好好修炼哟!”妮儿摆着手和刘淑英消失在他们面前。

几个孩子看着他们远去的方向,莞尔一笑,闭上了眼睛。

刘姥爷看着他们欣慰的一笑,孩子们不用说,都是好苗子,且能吃苦,修炼需要动力,他就给他们一个修炼的方向和目标。

天渐渐的黑了下来,抬头望了望星空,刘姥爷出声道,“行了,就到这儿吧!”

五个孩子陆续睁开眼睛,“太姥爷您先回吧!我们帮小猫割些猪草,再回去。”姚致远起来说道。

“那好!你们早些回来。”刘姥爷笑道,眨眼间就消失在他们眼前,空气中直留下余音。

速度之快,如一阵风似的,虽然天黑,可今儿月色好啊!哪怕树木葱葱,他们的眼神可是很好使的。

“如鬼魅的身影儿,太姥爷是高人啊!”姚军远咂舌道。

“笨蛋!”姚致远在他后脑勺敲了一下,“赶紧,我们帮小猫打猪草,好让他早点儿回去。”

“谢谢!”钟小猫真诚地说道,真心实意不掺假的。

和姚家人相处越来越自在,不再带有功利性的目的,那样会觉得自己好卑鄙、无耻。

“谢什么?我们是师兄妹,对吧!”姚致远拍拍他肩头安抚道。

“对呀!对呀!我可是你的师兄?”姚军远急急地跳出来道。

姚致远无语地看着自家弟弟,可真是随时随地的在贴标签。

“小师弟,按辈分那么我是你的师姐!”姚夏穗调侃道。

“我也是师兄喽!”姚修远揽着他的肩头道,“来小师弟,叫声师兄听听。”

钟小猫挑眉看向他道,“我要是在村里叫一声,修远师兄,您老敢应吗?”

姚修远嘴巴张了张,又合上,“我还真不敢应。”

“呵呵……”

几个人相视一笑,自己心里认了不就成了,何必在意叫什么?着相了不是……

“还不赶紧走,等着喂蚊子啊!”姚夏穗催促道,“走,走,帮小猫打猪草,难道想晚些回去啊!”

孩子们嬉闹着开始打猪草,还不忘抓蟋蟀喂鸡。

&*&

这时节秋收的内容可就丰富多了,秋天的颜色也格外艳丽。可能是由于人多地也不少,不然怎么能自给自足。姚湾村种的作物有好几种,谷子、玉米、黄豆、花生、芝麻、棉花、红薯等,家家户户还有一块面积不大的自留地,种着白菜、红萝卜等冬季蔬菜。

第二天人们首先收获的是谷子、花生等小杂粮。社员们在早请示完毕后,拿上镰刀,扑向了沉甸甸的谷子。

姚湾村主要在旱地种谷子,谷子定苗的时候太麻烦,间距在三四公分之间,太密了容易倒伏,三伏天,在田间地头的这一个小队,由姚满耕亲自领着,都蹲在地上,一颗一颗的选苗定苗,费工费力。

丝毫不比悬崖采蜜,制作果脯的女人来的容易。

唉……都不容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今儿就是收获的日子,一片一片黄灿灿的稻田里,一棵棵一穗穗,沉沉甸甸;一垄垄一片片,齐齐刷刷;黄澄澄、金灿灿的小米充盈着丰硕和收获,田里忙着收获的农民们欢声笑语。

☆、第256章 姚夏穗的心思

谷子虽然定苗、间苗是又热又累但等到收获的时候,就要简单的多了,起码比拔麦子简单。

镰刀齐刷刷的将谷子割到,一捆捆绑好车拉,人担拉到打麦场上,找个平整的地方堆在一起,谷子不是麦子,种植面积不大。

所以等都收获完了,男人们再带着镰刀,拿上小板凳来到谷堆前,将磨好的镰刀镰头朝上放在小板凳的前面,用一块石头将镰头把压住,然后将一捆捆的谷子搬下来散开放在小板凳旁边,男人们坐在小板凳上,一只手捉住谷穗,一只手拿住谷子另一头,对着镰刀有刃的一边用力往回一拉,谷子应声而断,谷穗放到一边,堆成一堆,谷秸放在一边。

这么多人一起割谷穗,这场面可真是壮观!齐刷刷一道道金色的彩虹划过,成堆的谷垛经过切割,谷穗变成一小堆,然后,将谷穗摊开在打麦场上,用马、牛等套上石头碾子将谷穗来回压,最后,将压好的谷粒装袋,需要的时候碾米。谷秸还要一捆捆绑住,堆在一起,等到冬天来了,用铡刀将谷秸切成一小节一小节,作为马牛饲料,一点儿都不能浪费,物尽其用。

打麦场上欢声笑语不断,这里从麦收开始就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

“大队长,已经计算出来了,小米的亩产将近500斤,考虑到小米得去壳,出米率70~75%,亩产在300多斤。”姚满仓裂开了嘴,笑得合不拢了,“嘿嘿……大队长,这下咱们交公粮,又拔得头筹了。”

“这么少。可比麦子少多了。”妮儿呢喃道。

“小丫头,不少了,现在小米的亩产才百八十斤。咱这算是高产了。”刘姥爷哭笑不得道。“就这也是社员们泡在地里辛勤得来的。”

打麦场上的人又沸腾了,丰收意味着不饿肚子。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祖祖辈辈的人们不就是为了吃饱肚子吗?

刘姥爷看着打麦场男女老幼一张张朴实灿烂的笑脸,那是丰收的喜悦,比头顶的日头还要灿烂,“人们常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产所异,必有所依啊!”

“你说太姥爷说的对不对啊!”刘姥爷已有所指道。

妮儿不傻自然听出他的言外之意。她只是助力,却不是主力,这离不开全村人的努力。当然姚湾村本身地杰灵秀,不然也不会有金鳞这么个灵物了。

&*&

李白纵情山水,诗风飘逸豪放,不如杜甫那样写得沉郁顿挫,关注民生疾苦,但也写出了“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新下来的谷子想要上交,必须碾成小米去了壳才行。打麦场上就有大石碾子,村里有牛马,不停的拉着大石碾子围着磨盘转圈。金黄的小米就是这么被碾出来的。

现在有牲口,以前可都是如推磨似的,人工碾米。

而分到各家各户的谷子,可就得舂米。所以吃过晚饭后,家家户户的女人又多了一项工作舂米。

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去壳的过程,舂出来的壳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村民们吃的小米,舂米的工具有点像捣药罐,有一个棒槌、一个盛器。用棒槌砸谷子。把米糠砸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