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如意(135)+番外

作者: 一树樱桃 阅读记录

“您早上就没吃什么,中午又是随便吃些点心胡垫垫,这一天下来,哪还有点子精神?”范妈妈端了盅人参黄芪炖乌鸡汤来,劝着她喝,“您身子养得强健了,才有力气照顾世子爷。别等世子爷好起来,您又累趴下去。阿弥陀佛,世子妃您就快些饶了奴婢们吧。”

蕙如也知道她是好意,只是也不知怎的,这胃里堵得难受,只能勉强喝了两口。

李晟白天睡足了,晚上来了精神,见蕙如神情萎糜着,便问:“你这是怎么了?”

还能怎么了,不过就是被账本上的数字给吓到了!

蕙如揉了揉脸,坐到床边,歪着头看他。

“又在看什么?”李晟笑着去拧她的面颊,蕙如躲开了,捧着脸幽幽地叹息。

“我都不知道自己嫁了个这么有钱的夫君。”

李晟笑了起来:“现在知道也不晚,怎么样,是不是特别高兴?你夫君我就算不拿世子的那点点俸禄也养得起媳妇儿子。”

哪来的儿子?蕙如斜了他一眼。

“我只是奇怪了,府里既然这么有钱,干嘛还要在外头做出一副清贫的样子?让满京城的勋贵提到宣王府就摇头,我说你图得是个什么啊?”

李晟眉头一扬:“当然是图个清闲!”

宣王府就穷成了这样,还挡不住想送女人进来的人,要是像别家那样富贵招人眼,王府的大门还不得给挤破了?

这当然只是李晟的说法,蕙如哪里能相信。

宣王修道花了无数的银子,不止是京里,怕是全天下人都晓得。按着王府应有的收益,这些银子供着宣王就算吃力的了,偏世子藏了那么多银子,一点不让老子花用,也不管府里开销,想想就觉得不简单。

“朝廷开海禁不过是近两年的事吧,但我瞧着,您这银子这么大手笔地流进流出少说也有三年的光景。”蕙如挑眉看着李晟,“世子爷,您总不会在海禁的时候就拨船出海跑生意了吧。这可以犯法的事儿。”

李晟嘿嘿一笑:“怎么可能?”

买来的船只不是装不了太多的货,便是不适于长时间的航海,他这几条船当然是找了船坞特别定制的。如果没有皇命,哪家船坞敢接这么大笔买卖,又要塞着口严守秘密不得传出去?

林阁老致仕前,就一直在努力想让朝廷开了海禁,但朝中保守派居多,拿了祖宗法度和大国立场一直反对着。是他说动了皇上,秘密地建起船队,开始试探着海上之路。让皇上见到了唾手可得的巨大利益,海禁才能在这两年慢慢开放起来。

跑海的商船渐渐多起来,虽然让他换来的商品不再像以前那么万金难求,但沿海的船舶司可没少收了国税,他得的利益也分了大头进了皇上的腰包。

皆大欢喜的事儿!

不过这是他与皇上之间的小秘密,自然不能对外人说。

蕙如是他新婚的妻子,也是他生意上的帮手和伙伴,算不得外人。李晟捡那不要紧的跟她说了,当然,要将皇上分走了他七成利的事瞒住了不谈。

这里头既然有皇上的身影,蕙如也就松了口气。不管外间传言如何,李晟这钱来得干净是最为重要的。

商人虽重利,但银钱这东西还是要取之有道,否则伤天害理,最后报应总归是要落在自己头上。

这是父亲以前常常对她和大哥说的话。

想到了无端丧命的父兄,蕙如情绪低落下来,心里堵着,只想落泪。

李晟见她突然露出一脸哀恸的神情,吓了一跳。

“你这是怎么了?莫不是还在担心?”

蕙如强打精神摇了摇头说:“只是刚刚突然想起来,黄先生托世子打听的消息,不知如何了?”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状态不佳,三更的愿望很美好,可惜作者手残不给力。

只有两更了求原谅……_(:з」∠)_

求别抛弃~~

大家圣诞节快乐啊!!!!!

☆、姜家图的是什么?

“我已让人去打听,现在还没有详细的消息……也或许是有了,不过我前些日子还在昏睡着,他们便没拿来与我看。”李晟说,“这事却也不急,左右他已经等了四年,也不应在意再多等几天。”李晟抬眼看了看蕙如,“你对这黄先生的事倒很是关心。”

“是啊。”蕙如并不回避,而是直视着李晟,大大方方地说,“黄先生虽然年轻,却是个对商家极重要的理账好手。有他在锦绣坊坐阵,我与玫姐姐都会放心。这些日子他在咱们锦绣坊做得也十分尽心尽力。他一个人在异乡照顾生病的嫂子和年幼的侄儿,生计艰难,若是能打听到家里的消息,助他们安然回乡,这也是一件积福积德之事。”

李晟轻笑了一声:“你还说有他在你们能放心,现在又要助他早日回乡,你可想过没有,他若一走,你的锦绣坊要怎么办?”

蕙如眨了眨眼睛,笑着说:“这锦绣坊又不是妾身一个人的,世子爷您手下强将如林,还能找不到一两个能代替黄先生的能人?”

李晟哈哈大笑:“你倒是个大方人。”

“就算黄先生送了嫂子和侄儿回了江夏去,他也未必不会回来咱们锦绣坊。”蕙如说,“世子您可是他的大恩人,您觉得若要报恩,他该如何来报?”

李晟摸了摸下巴,点头说:“黄觉倒是个人才,若能留下来当然最好。不过他既然是杜家人,应该还是会回杜家去的吧。”

蕙如轻轻摇了摇头,对李晟说:“也用不着现在就去考虑这些事,总得先打听到杜家的消息再说。杜家自遭了变故,原来京里的那些铺子怕也都易手他人。江夏那边是杜家祖宅,二房三房现今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黄觉在京中数载都不去自家的商铺里寻人帮助或是通报消息,世子您不会觉得奇怪?依妾身看,这害了杜家的人,八成与现在杜家在京里商铺的主人脱不得什么干系,所以黄先生才会躲躲藏藏到现在方求得世子出手帮忙。”

李晟叹了口气:“杜家家主杜唯显是个义商,天安元年时,南方遭了涝灾,灾民涌上扬州、亳州、翼州一带,闹得人心惶惶。那时他带着北方商户义捐了二十万石米粮亲自送过淮河,解了燃眉之急,便连皇上也曾经赞过,杜氏虽为商贾却存侠义之风。只可惜全家为人所害,连脉骨血也未存下……”说着,他眉头一动,突然抬眼看着蕙如,“黄觉那位侄儿……”

蕙如听他说这些话,心中伤怀,但并不敢流露出来让李晟生疑,于是只点了点头道:“当日我听玫姐姐说起时,也有些疑心。不过黄先生不肯说自己的真实名姓,那个孩子到底是不是长房嫡孙也无人知晓。他应是这些年躲藏怕了,并不能十分信任咱们。这也在情理之中。”

“当年要出海时,本是想着找杜家人帮忙,他们祖上曾有人跑过海路……”李晟靠在引枕上闭目想了一会,突然睁开眼睛说,“杜家商铺遍及北方,经营近百年也算是根深叶茂。长房虽灭了,但根枝仍在。若能得杜家的势力相助,于锦绣坊倒不失为难得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