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做年代剧冤种大嫂后(215)
话毕,便看向师嫒,就等着她开口。
师嫒全程低着头,师母见状心疼,又看了看路上不停回头的行人,提议想换个地方,正好请江南和赵瑞吃饭表达谢意。
只江南未及开口,赵瑞便拒绝了,“我们家里已经做了饭,几位要是没事,我们就先走了。”
他对将江南带入险境的“罪魁祸首”实在没什么耐心和好脸色。
师母见江南面露赞同,夫妻二人提脚就要走,忙推了推师嫒,师嫒这才开口,师母又叫警卫员将他们的谢礼一并送上。
江南看了一眼,就让赵瑞接了,同师嫒道,“谢礼我收下了。道歉,我不接受,也不会原谅你,但我想我原不原谅的,对你应该没什么影响。”
话说完,江南觉得她的意思表达的已经够清楚了,所以也不管师母的脸色难不难看,同师岚打了声招呼,就要走。
师岚只将她家的钥匙递了过来,并道,“基本修缮好了,你得空去看看,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江南点点头,她知道的,赵瑞去看过了,而且早将师家赔偿的家具、家电什么的都搬新房子里去了。
于是,只笑了笑,便朝师岚挥挥手,和赵瑞走了。
路上,江南问赵瑞,“你什么时候回去?”
明年一月新的农业改革政策就要下发了,赵瑞也该回去做准备了。
赵瑞笑道,“我才来几天就赶我走?”
江南只道,“我只是想我的超市租金什么时候才能到账?”
赵瑞道,“快了。”
他已经看好了位置,等回去就能拿下了装修,政策一下,就可以开业。
赵瑞虽在嘴上说着快了,但仍在沪市多留了半个月,直至十一月初才离开。
而赵瑞走后没多久,钱或光就办理了停薪留职,南下前特地来找江南吃了个饭,给她介绍了个人,“这回,我跟赵瑞可真算是合作伙伴了,有事儿你千万别客气,就找我这个小兄弟,他能帮你解决大部分问题。”
江南意外,她可没听赵瑞说和钱或光合伙做生意什么的。
钱或光见状也没解释,他们的生意可太杂了,赵瑞跟他签了对赌协议,保证他能在十年内能赚到三百个亿,条件是赵瑞要拿百分之十的原始股,并让他保证江南在沪市的安危。
如果赵瑞做不到,十年期到,会赔付他三十个亿。
钱或光对于赵瑞的点金能力从不怀疑,只是三百个亿属实有点夸张,这都快顶上沪市一整年的生产总值了。
但他……
想亲自见证这个奇迹,便陪赵瑞赌上这一把!
江南见钱或光笑而不语,也没追问,只向他道了谢,又请另外一人以后多指教,而后,三人愉快地用了一餐。
只在饭局结束后,钱或光才同江南为赵瑞邀功道,“我问赵瑞为什么不自己做这些生意,他说干那些事,耽误他陪老婆、孝顺老母亲。”
江南闻言一愣。
钱或光又调侃道,“这就没办法了,钱就只能让我们这种单身又不孝的人赚了!”
江南心里想着赵瑞,面上笑道,“那就提前祝你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了。”
话音落下,两人皆是一笑,钱或光又将江南送回了学校。
十二月初,江南完成了赵瑞的传记小说,誊抄后,将稿件全部寄给了杂志社,专心忙活征文大赛。
月中收到新发行省份的来稿后,办公室所有人喜不自胜,说明他们的杂志在毫无推广的情况下,有订阅了!
接着又有好消息,毕岩峰送来了课件分成一万多和课本的制作费七千多。
莫敏手一挥,当场分红和发奖金。
因着明年要扩大发行,所以今年的账上多留了一些流动资金,江南四人每人分得一万块分红,莫敏又给姚柏桦和童夏各发了两百块年终奖。
江南当下就让童夏写了借条,将一万块的汇款单直接给了她,让她安排留学的事宜。
童夏结果后,沉默了几秒才同江南道,“谢谢。”
江南只道,“不用谢,你又不是不还了,再说我这一多年利息都收了,就不应你这声谢了。”
童夏笑了笑,只想只能以后有机会再回报他们了。
而后,大家欢欢喜喜公费吃了一顿大餐。
一月后,办公室虽只有楚山青一人参加考试,但是江南、莫敏和杨玲都要参与监考和阅卷,几人便放下报社工作,忙活了几天。
考试周结束后,几人各自回宿舍收拾行李回家,江南三人就见师岚在收拾铺盖,似乎打算将所有用品都打包走。
只听人主动解释道,“明年开始我要下基层历练了,可能要到后年论文答辩的时候才会回学校。”
三人闻言都很意外,江南笑道,“我以为你要走学术路子。”
因为师岚很多时候都在图书馆,有一段时间她还发现师岚在准备考博。
师岚道,“临时改变的主意,我原以为不掺合,就没那么多烦心事,但我想错了,树欲静而风不止。”
郭、郑两家都认为她父亲是个孤儿,又只有她和师嫒两个女儿,后继无人,就拼命争夺父亲手上的政治资源,郑贺激将、鼓动郭家敬违法犯罪,只是为了把郭家敬踢出局,这无疑触动了师岚和她父亲的底线。
加之她外婆居然道郭家敬因她而死,她应该补偿姨妈一家,她就知道这场争斗可能会无休止下去,索性就由她来终结,她和父亲商议好了,以后师家所有的资源都只会倾注在她一个人身上,好绝了这些人的心。
而师嫒,在她无法获得江南的原谅后,便彻底失去了与她竞争的资格。
江南听了,只道,“那就祝你前程似锦。”
师岚点了点头,继续收拾东西,江南三人帮她搬行李下楼,简单道了个别后,送走了她。
而后,三人也拿上行李,锁门走了。
江南直接出发去火车站,因着距离发车时间还早,她打算去转一转车站附近的书摊,打听一下刊登着赵瑞传记的那本杂志好不好卖。
只问了两个摊位都说没货,其中一个摊主道,“那可是南下打工人的宝书,我们才拿到货,在家就有人找上门来买,根本等不到拉来火车站卖。”
截止现在连载的部分,一个农民工短短两年翻身成为身价百万的包工头,这谁看了不热血上头,谁不幻想自己就是下一个“赵老二”!
江南闻言一笑,便向摊主咨询道,“那您有听说有人打算照着小说里的经验致富吗?”
摊主一仰头,“哎,那可多了!不过,真正敢去的人少,毕竟小说里写了,法制不健全,南方还有点儿乱,安逸惯了的人普遍胆儿不大,都等着有人趟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