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步步锦绣(200)

啪、啪、啪。

一直沉默的庆隆帝率先鼓掌。

“陛下……”贺阁老神色满是哀痛:“臣等一直忠心耿耿,难道陛下就任由他们污蔑老臣?”

“污蔑?”

卫嫤一直屏气凝神,听着韦舅舅舌战群儒。

初到酒泉,随晏衡去韦家拜访时,她就听韦舅舅说过韦相被放逐的原因。他提出王朝败落,全因过度土地兼并导致底层民众生活困苦,而要防止土地兼并,便要改革税法。士农工商同等缴税,资产越多税率越高。这样一来没有了利益,相关当权者就不会太心黑。

毫无疑问,这一招损害了所有当权者的利益。

以至于韦相故去多年,连皇帝都换了一个,甚至至今活着的大越人已经完全忘了他们还有过一任姓韦的内阁大臣。都已经赶尽杀绝到这地步,如今皇上偶尔提起,朝中重臣的反应,还是恨不得立马摁死韦家所有人。

实在是欺人太甚。

掏出怀中抢救下来的唯一一本账册,卫嫤塞给旁边晏衡,满是鼓励地看着他。

接过账册,晏衡随意一番,而后面露惊奇。这是石头千辛万苦保下来的账册,对着他从凉州府衙顺出来的这些年西北军流水,阿嫤和舅舅他们忙活了一个月,终于弄出了个大概。

此刻这本账册已经完全表格化,左边一栏是官府给出的支出,右边一栏则是实际发到西北军手中数量。一笔笔左右并排,数字上的差距给人以直观的冲击。

从怀中掏出那封密旨,晏衡朗声道:“陛下,臣有要事启奏。”

“哦?”

心烦意乱的庆隆帝,没同意也没阻拦。

“臣有重要的证据证明,韦相当年的主张没错,还请陛下过目。”

双手捧着账册举过头顶,庆隆帝点头,三思走过来拿起账册,恭敬地呈给庆隆帝。

夕阳西下,幽州城的大火却照得天空有如正午烈日当空。接过账册,翻开第一页看着左右两侧相差数十倍的数字。朝廷每年拨下来的大笔款项,只有很少一部分真正用到西北军身上。一页页翻下去,一笔笔触目惊心的数字,让他的心火比幽州城大火还要旺盛。

☆、第101章 咄咄相逼

    水至清泽无鱼,庆隆帝早就知道官员会贪。他是皇帝享受一整个内库过着奢华生活,将心比心,那些 为官之人肯定不满足于朝廷一点俸禄。初登基时他还厌恶贪腐,可随着上了年纪,心地越发柔软。近十来年每次户部拨款时,他都会多拨一点,只希望在弹性的预算 下,官员们能好生当差。他对贪污一事很宽容,朝臣们富庶了办差也用心些,一直以来朝廷都在高效运转。

他本以为自己治下,官员虽有点小心思,但依旧尽心为民。河清海晏,盛世将在他手下达到顶峰。

然而面前的西北大火和手中这本账册,却给了他响亮的一耳光。

都不用他亲眼去看,官吏贪污如此之重,底层兵卒生活如何,也可想而知。

“贪官污吏,国之蛀虫。”

指着面前跪地的西北官员,庆隆帝气得浑身都在发抖。

众臣噤若寒蝉,九公主大着胆子走上前。

“父皇息怒。”

“阿怡你来看,”庆隆帝随意指着账册上一笔,“建文二十二年,户部往西北拨款一百万两白银,用于更换西北军甲胄与兵器。朕还记得清清楚楚,朝廷为兵器该由谁铸造之事争论许久。”

九公主认真听着,点头问道:“为何如此大一笔银钱直接拨到了西北。”

“西域诸族冶铁术素来强于中原,本地锻造兵器比京城所造更为锋利、韧性也好。正因这点,朕才决定军备全权由凉州卫所自行冶炼。真没想到,朝廷派来的钦差与凉州卫所沆瀣一气,整整百万两雪花银,落到实处的只有五万两。”

九公主瞪大眼:“二十只存其一。”

“二 十存一还算好的,三十存一,四十存一者比比皆是。朕一直在纳闷,为何太祖初年西北军能把瓦剌人打到祁连山外。这些年改良过甲胄与兵器后,西北军反倒越发不 行,到现在只能龟缩一隅、被动反击。太祖初年西北军军费只有如今十分之一不到,但那时每一个铜板都被用到实处。相比而言如今大部分军费皆被贪墨,真正用 到兵卒身上的数目,反不如太祖初年。没有补给,兵器也早已生锈,兵卒就算再用心,冲锋上去也是白白牺牲。”

一口气都不喘地说完,庆隆帝扭头扫了一眼朝中重臣,最终目光定格在武王身上。

“建文二十二年,也就是十年前,武王当时还在西北领兵打仗,难道对此一无所知?”

武王跪地,手心全都是汗。

跪在后面的贺阁老额头同样沁出冷汗,见武王始终未曾反驳,他心道糟糕。当年扳倒韦相,贺家可是从中出了大力。正因如此,韦相倒台后身后势力被瓜分,出力多的贺国公府分到一大块,稍加经营将他拱上内阁之位不说,家族也更上一层楼。

他知道韦相所言没错,不仅是他,贺家,京城中大多数世家勋贵都知道韦相所言有理。但那又如何?朝堂上所立每个人背后都代表着一整个家族,拖家带口,每个族人的锦衣玉食,只靠那点俸禄远远做不到。

当官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穿金戴银、衣锦还乡。没有这等大诱惑,为何那么多人寒窗苦读多年。

为家族计,韦相必须得倒台。

而如今眼见韦相后人死灰复燃,他必须得加以阻止。

心下坚定,他看向晏衡:“请恕老臣多嘴一问,晏镇抚与韦相之后,可是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