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醉三千,篡心皇后(626)+番外

也因为旱灾,这里的百姓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地,当地官员也已将此情况上报朝廷,朝廷当即就拨了赈灾银两下来发放。

不过,赈灾银两毕竟有限,只能顾及一时;朝廷虽然也已开动水利工程,修建河道,欲将它地之水引入,但是,工程浩大,还未竣工,所以,百姓还处在饥荒状态之中。

前段时间,忽然传出,有一位神秘的沈姓女子花巨资在此镇建了一个花楼,花楼包括酒楼、客栈、戏园子、歌舞坊一众娱乐休闲场所,专门接待来来往往的外地客商。

这并不稀奇。

稀奇的是,花楼每日赚来的银子,并不是进了沈姑娘的腰包,而是用来接济百姓。

怎么个接济法呢?

听说,只要百姓拿上自家的房契做抵押,沈姑娘便会派人前去评估,会用高出房产两倍的价格,支付现成的银两或银票给对方。

当时,听到这里,他跟帝王的第一反应都是,沈姑娘就是一放贷赚钱的商人。

然而,并不是。

因为,若是放贷赚钱的,赎回房契之时,必定要收回比自己当初给出去的要多的银两。

沈姑娘没有。

据说,双方签好合约,合约一年,一年后,只要自己愿意,只需还清当初一样的价格,就可以赎回房契。

也就是说,沈姑娘其实拿房契抵押只是为了一个放心而已,根本就是拿现成的银子出去给百姓们先度过难关。

所以,百姓们都称沈姑娘为“沈仙女”,上门抵押房产的人络绎不绝。

沈姑娘跟这些人说,她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自己是个孤儿,早已见过世态炎凉,人间沧桑,深知无家可归的心酸,她不想百姓们也过着这种生活,就想着尽绵薄之力,用花楼赚来的钱帮助大家先度过难关。

她说,青烟镇正逢旱灾,与其听天由命,不如主动出外谋生。大家有手有脚,有盘缠有本钱,还怕饿死不成,一旦赚了钱,就也不惧这什么天灾了,何况,朝廷的河道正在修建,一年后绝对可以竣工,到时候,各自衣锦还乡,赎回房契,何愁过不上殷实的日子。

一番话说得百姓们感激涕零、斗志昂扬。

听说,镇上所剩百姓已不多,留守的也就是一些妇孺和孤寡老人。

一到茶亭,热情的茶小二就喜笑颜开地迎了过来。

“三位客官,请!”

系好马,一行三人进亭围桌而坐。

茶小二手脚麻利地给三人上了茶,又去招呼其他客人。

凌澜略略环视了一圈,见客人虽不多,却也三三两两不少,皆大多锦衣华服,一看就是经商路过之人。

然,各桌谈论的话题却是出奇的一致。

沈姑娘,花楼,便是频繁出现的字眼。

大手端起茶盏,凌澜轻呷了一口,默然放下,不动声色地收集着所有人谈论的信息。

“你说,这世上真有这样的大善人?还是一介女流。”

“怎么会没有?指不定是老天见天灾,便派活菩萨转世来救百姓呢。”

“哪有那么邪乎?我看沈姑娘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你想啊,那么多破房契拿在手里有什么用?她可都是现成的银两给出去啊,而且,都是高出房子两倍的价格,就算房子的主人不赎回,也赚了不是,这沈姑娘啊,也真不怕吃亏。”

“我看未必,我是商人,所以难免用一个商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一件事情。沈姑娘经营那么大一个花楼,也是商人,所谓商人无利不起早,她这样做,无非就是赚口碑呢,你想啊,我们这些外地商人,路过青烟镇,都能听到她的事迹,又怎会不好奇去住住她的花楼?这样,她的钱就又赚回来了,不是吗?”

“对啊,听你这么一说,也不无道理。”

议论之声不绝于耳,高朗和叶炫端着茶碗,静静饮茶,互相看了一眼之后,又睨向帝王。

帝王低敛着眉目,把玩着手中的粗瓷大碗,不知在想什么。

一盏茶用了将近一个时辰,待过客渐渐离开,帝王才放下手中大碗,微微倾身,压低了声音道。

“从现在开始,我们兵分两路......”

****************

花楼果然名不虚传。

看其建筑,其实就像是一个大山庄,或者说,更像是一个皇宫。

虽不是如皇宫里的巍峨宫殿,却也红墙碧瓦、雕梁画栋,甚是别致高雅,且,外面也一样有高高的围墙,大门门头花团锦簇间一块牌匾,龙飞凤舞写着两字,花楼。

门口有专门迎宾之人,皆是女子。

马车刚一停稳,叶炫还没来得及跃下马车,两名灵秀女子已经款步迎了过来。

“客官是要住店,还是要用膳,又或是打尖听戏听曲儿看歌舞表演?”

“住店。”

简单撂下两字,叶炫便跳下马车,正欲伸手撩开帘幔,帘幔已被人自里面打开,凌澜躬身下了车来。

不知是凌澜俊美容颜所引,还是被其尊贵气质所惑,两个迎宾的女子皆有片刻怔愣,然后又互相看了一眼,羞怯低头。

下一刻又想起正事,一人连忙前去接过叶炫手中的缰绳,一人朝凌澜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将凌澜跟叶炫迎了进去。

一边走,一边谦逊大方地跟凌澜闲聊了起来。

“请问客官是打哪儿来?”

“哦,云漠。”凌澜淡淡应着。

末了,又似想起什么,“对了,我的马车里面装着很多药材,劳烦请一定看管好。”

这是他们早就想好的新身份。

也是他为何不骑马,而是要装模作样坐马车的原因。

上一篇: 重生农门娇 下一篇: 丞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