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如冬阳/重生军婚:首长,早上好!(1780)
要知道,万事开头难啊,说的就是这个情况。
乔楠没时间照顾三个孩子,毫无疑问,照顾三个孩子的重担自然又落到翟耀辉和苗靓这对爷爷、奶奶的身上。多了可以跟三个孩子相处的时间,翟耀辉和苗靓乐意得不行。照顾孩子,累是累人了点,但心理上的满足远远出了身体上的劳累。
翟耀辉和苗靓还是那么想的,冲他们这个年纪,他们现在照顾仨宝,那是照顾一天少一天。趁着他们还能动,带孩子带得动的时候,一定要多照顾,多花点时间。
别免得等自己动不了,没力气了,又生病在家还反过来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他们再想为三个小孙子做点什么,也只是有心无力,徒留遗憾。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翟耀辉和苗靓很认真,很用心地过着每一天,珍惜着自己跟三个孩子已经进入倒计时的相处时光。
好在三个孩子也是好脾气的人,去了学校一段时间之后,三个孩子已经慢慢习惯了在他们生活的世界里,除了爸爸妈妈之外,还有别的好多其他人。比如说学校里那么多的老师和小朋友。
三个孩子能适应学校里的生活,想当然了,乔楠忙起来,没办法跟以前一样照顾三个孩子。身边有爷爷奶奶陪着,没几天,三个孩子便不再闹脾气,像上学一样,适应了。
而且,乔楠只是照顾三个孩子的时间相对少一些,又不是完全没有。要知道,乔楠可是出钱的人,她是大boss。要不是开始的时候,万事都要跟乔楠商量,很多情况,只有乔楠点头了,才可以确定下来。否则的话,像一些琐碎的小事儿,该交给乔楠花钱请来的人才去忙,去解决的。
当boss没别的什么,就是这个时候比较好。她出钱,别人出力,那么乔楠相对而言的任务可以小一点,干的活少一点,轻松一点。
乔楠也只是不想浪费三个孩子不在家、上学的那一段时间。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人,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除开孩子之外,多一点自己要做的事,日子总是更好一些的。在家庭、孩子与事业三者之间,得做一个平衡。
是的,乔楠觉得,孩子应该从家庭这个概念里分离出来。重视孩子的人,未必就重视家庭之中其他的人,可在一个家庭里,除了孩子和妈妈之外,还有别的角色呢。这些家庭的组成人员,都是乔楠要重视,要照顾的。
三者之间得达到一个平衡,谁了,破坏了平衡的存在,这生活自然会变得糟心,不再像以前那么顺心如意。
难是难了点,但自己不努力试一试,怎么就知道,自己一定不能平衡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再者说,她最终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空闲的时间,变得更有意义。还有,她也该兑现当初的承诺,说过的话,就要去做到。
全当不是为了自己,哪怕是为了所有离世的朱家人,乔楠也觉得自己有必要这么做。做了之后,她也不会把功劳全揽在自己的身上。她希望还有人记得朱家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多少贡献,哪怕直到现在,朱家的人不在了,可朱家对国家、对人民的感情还在,所以影响着她有了这样的决定和计划。
乔楠是纯粹的做好事,没想卖弄名声,操控舆论,替翟家背书。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不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之下,默默进行的。
早期的策划和准备工作,差不多用了半年的时间。半年之后,也就是三个孩子两岁了,这个公益才正式开展,落实于被乔楠选定的那头批对象手中。
“爷爷,喝水。”
乔楠不但投入了钱,也会自己投身于这项公益当中,身体力行。被她列定的老人当中,有些家里还有奉承可以照顾他们的人,这个时候,乔楠投放的大部分都是物资以及少部分的资金补助,以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
还有一些,无儿无女,旁的亲人并不愿意管的那些老人,自然而然地被老人院给收留了。看到这种情况的老人数量并不算少,乔楠挺心寒的,也心疼这些老人以及老人家牺牲掉的儿子。
这不,又是一个周末,乔楠带着三个孩子来到了老人院儿,做点小益工。乔楠是不指望三个孩子能干多少活儿,最主要的还是乔楠自己来干的。乔楠不让干,只是让三个孩子来感受一下,从小有个概念,架不住三个孩子热心肠、爱向妈妈学习,又静不住的性子啊。
丁点大的孩子,区区三头身,自己走路才稍稳,还非要帮着老人院里的爷爷奶奶倒水喝。看着三个白白嫩嫩的小娃娃手里端着一杯半满的水,老人觉得既窝心又心疼。
正文 第2406章说到做到2
“慢点慢点,水不热吧?爷爷不急,不渴啊。”
自己儿子牺牲的早,不在了,都没有娶个媳妇,给他生个孙子或者孙女之类的。
除了他儿子牺牲了之外,他的其他兄弟姐妹都有各自的家,老人家在自己的儿子死了之后,以为自己的晚年估计要轮落到住桥洞里了。谁能想得到,他还有今天,能享到这个福。
想到那些已经不怎么跟自己联系、怕自己拖累他们的那些兄弟姐妹,老人家表示,那些有儿有女的兄弟姐妹晚年的生活,指不定还没有他现在过得好呢。
尤记得自己没人照顾了,政府部门看在他在烈士家属的份儿上,去找他的其他亲人照顾他,那些人拒绝他时的嘴脸是怎么样子的:“我早劝你了吧,兵子多好的孩子啊,以前在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孝顺的性子。我们早说了,当兵有什么好的,钱不多,还危险。你看,兵子去了就没有回来,连个孩子都没有留下,只剩下你一个人。你要是早一点听我们的,不让兵子去当兵,而是让兵子去上班,你今天至于成这个样子吗?叫什么兵子,我看当初你给兵子取名的时候,就取错了,不吉利。”
一想到那些话,老人就觉得委屈啊。
兵子当兵怎么了,哪儿就不好了。
要没人当兵的话,国家能有今天,大家能有现在的太平日子好过吗?以为他就想送兵子去当兵吗?兵子在学校的时候,成绩多好啊,高考的时候,成绩好的可以上一本。可是他没钱啊,兵子的妈身体不好,家里的钱早因为给兵子的妈看病花完了。
家里没钱,他想借,想让儿子成大学生,以后毕业出来可以找一份好点的工作,赚到了钱,就把欠的债还回去。
哪里想到,那些亲戚啊,看他们家的条件差,没一个愿意帮助兵子的,还介绍兵子去工作,说别继续学习了。那些是什么工作?那是洗碗的啊。
倒不是老人看不起洗碗的工人,他就觉得自己的儿子成绩好,脑子聪明,更何况,开店的人是儿子嫡亲的姑姑。不愿意借钱就算了,给能够上一本重点大学的侄子那么低的工资,给自己洗碗,老人不想让自己的亲妹妹这么糟践自己优秀的儿子。这工作真接了的话,以后大家亲戚只怕都不好做了。
在这一点上,老人家是绝对不糊涂的。
最后还是兵子自己决定去当兵,他觉得,自己叫兵子合该当兵,要不然的话就是对不起他爸给他取的这个名字啊。
儿子没了,对于老人来说那是不能回忆的痛苦。偏偏那些亲戚还说那种不入耳、难听的话。哪怕亲戚迫于压力,愿意照顾自己,老人家愣是拒绝了。
老人家都做好了睡桥洞的准备,没成想,被一个漂亮的闺女接到了老人院儿。打那以后,老人家有人照顾了,吃的穿的样样好。跟他以前的生活比起来,住进来之后,那日子过得真是没话说。
后来老人家了解到,但凡住进来的老人绝大分情况都是跟自己一样的,这个老人院就是为了像他们这样的老人特意建的。住在新房间里,躺在床上,身上盖着棉被,望着雪白的天花板,住的第一天晚上,老人就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