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青的军报已经用八百里加急送了出去,晚上,铁幕青的营帐灯火通明,大家在热烈讨论。
“刘老将军,你看我们该何时出兵?”铁幕青轻声问道,关系重大,就算铁幕青心里有了主意,但还是要多看一些,多想一些。
刘老将军沉声回答说道:“大将军,出兵的时间,我们要拿捏好。如果太早出兵,夏达部落本身的兵力还有一些,我们虽然要帮助他们,自然不希望他们很强大,以后也不好拿捏;如果太晚的话,裕禄赞已经控制了石门关那我们的确很被动,毕竟我们没有天险作为屏障,这样死伤会很大。”
“嗯,这也是我担心的。这样吧,我们先派两千人,我带着过去,先探探虚实。”铁幕青建议说道,“这样既可以监督夏达不部落的战斗力,还能进一步掌握战况。”
刘老将军急忙反驳说道:“大将军,这不是去打仗,探探虚实,所以还是另寻他们过去吧。大将军您就在营帐里,等待好消息。”
铁幕青知道他们的担心,点点头,说道:“嗯,就让钱大强去吧!带上两千人,见机行事。”
钱大强上次圆满完成任务,知道进退,所以铁幕青准备给她委以重任。
“末将一定完成任务!”钱大强沉声说道,有一种被人重视的感觉。
“霍英奇,你也跟着去,带上我的五十近卫军,搜集各方面的情报,无比做到的精细。”铁幕青交代说道,“万不可以贸然行事,保存实力。”
☆、第两百九十四章痛斥
当钱大强带人去了石门关,朝廷也收到铁幕青的军报。当袁大人收到加密军报,用密码本对出来之后,差点没惊讶地从椅子上跌下来,赶紧急急忙忙一起过来,上报给贤宗皇帝。
“皇上,皇上,吐蕃大事了。”袁大人到了御书房,夏公公还没来及通报,他就开始叫了。
贤宗皇帝正在批奏折,一听这话,惊得手里的笔一抖,写错字了。
“吐蕃怎么了?文贤呢?”贤宗皇帝是知道吐蕃那里的大概情况,还以为是铁幕青出了问题。
袁大人顺了口气,正好夏公公很是机警地端了一杯茶过来,大口大口喝了下去,才说道:“吐蕃乱套了,裕禄赞伙同吐蕃四大贵族挟持了吐蕃皇妃和小干布,把持朝政。吐蕃皇妃的兄长巴拉图从京都逃出来,已经到了夏达部落所在地,向长公主求救,一起讨伐丧心病狂的裕禄赞。”
贤宗皇帝缓了口气,笑呵呵说道:“哎呦,朕吓了一跳。这可是好事了啊,想必文贤已经采取行动了,说不定现在已经打起来了。”
“啊?”袁大人瞪大眼睛,“这军报刚到,皇上还没有指示,怎么可能已经打起来了?”这可是不小的罪名啊。
贤宗皇帝摸摸胡子,说道:“文贤在走得时候,朕已经给了她见机行事的懿旨。这裕禄赞的兵力很强,要是等到我们的恢复,说不定已经攻破了石门关。我们要是再想打回去,可不容易啊!这一点,我们可以想到,文贤也一定可以想到。”
“哦,原来如此啊!”袁大人恍然大悟,“野狼甸那里驻扎八万军队,加上负责后勤的,有十万之众。这要是把战线拉到石门关,是不是还需要增加兵力啊?”
贤宗皇帝想了想,点点头说道:“从青山县那里调集大三万大军,直接奔赴野狼甸。宣文武大臣进宫,真有要是商谈。”
一个时辰之后,主要的大臣全部已经到了。贤宗皇帝坐在龙椅上,把军报拿出来给大家依次传看。有人高兴,有人担心。那些武人高兴,是因为一打仗,那就有战功,升官的机会来了;文臣那边,就比较麻烦,像户部,要调集钱粮。十几万的军队,那颗不死小数目。
“各位爱卿,你们该如何看待吐蕃的内部矛盾?”贤宗皇帝沉声问道,脸上看不出高兴,还是不高兴。
袁大人是最先知道消息的,不假思索地站出来,说道:“上次吐蕃侮辱天朝,这次正是教训吐蕃,尤其是那个胆大妄为的裕禄赞。”
李大人也站出来,说道:“袁大人,此言差矣。裕禄赞不忠不义,背主求荣,囚禁吐蕃正统皇室人员,这样的权臣贼此,人人可诛!我们作为宗主国,自然要为吐蕃主持公道!”
袁大人配撇嘴巴,很是不屑。他虽然和李大人是好朋友,不过就看不上李大人既想要面子,还想要里子,一肚子坏水。刚才说了一圈还不是一个意思,好处要拿,里子也要。说句不好听的,这就叫做,既想做*子,又想立牌坊。
礼部侍郎林大人和李大人同样是文臣,说话更是文绉绉的,站出来就是一通引经据典,之乎者也。那些文人还可以听得懂,但以袁大人为首的武人了解这些就有点难度了。
袁大人打断林大人的长篇大论,说道:“皇上,还请尽快定夺!”
“嗯,明日着急所有在京都的各藩国使臣,朕要当着众人的面痛斥裕禄赞的罪行之后,出兵。”贤宗皇帝的话算是给整件事情定下了基调。
只不过林大人虽然同意出征,但不赞同占据石门关以西的地方,连忙说道:“皇上,长公主在刚才说的,以石门关以西为界,留有大宇朝的驻军,这有违君子之道啊?”
刚才还以为这林大人虽然啰嗦,但并不是很讨厌,但没想到这一开口就想让大家白忙活。平时袁大人没少和林大人掐仗,说道:“我说林大人,不要那个地方,我们忙忙碌碌去打仗,为个毛啊!”
“但这有违圣人之言.......”林大人继续坚持要替吐蕃讨回公道,展现大国风范,但不能占领吐蕃的国土,要不然那不是和裕禄赞是一样的人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