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安缘(927)

顾石诺苦笑不已,他低声说:“没有意思,夫妻做到我兄嫂的地步,实在是太没有意思了。”季安宁瞧着他,笑笑说:“天下许多的夫妻,都过着跟兄嫂一样的生活。”

顾石诺伸手握住季安宁的手,说:“那是他们一直以来都过同样的生活,可兄嫂他们不同,他们曾经非常的恩爱,所以他们变成今天这样面目全非的样子,我有些受不住。”

季安宁反手握住他,她知道他心里不好受,然而他的想法,大约还是无法影响到他的兄嫂。

季安宁低声说:“或话不会变成你想象过那般窘迫的情形,嫂嫂的娘家人肯为她着想,愿意先退一步,等过些日子,再来跟嫂嫂恢复交往。”

顾石诺只觉得季安宁心底纯良,把人心一再往上过高的估计。他轻摇头说:“嫂嫂的娘家人如果是这样性情的人,哥哥也不会做出那样伤人心的决定。

嫂嫂娘家人,只怕是眼高手底行事不听人劝,所以哥哥才要嫂嫂要做一个决定,免得将来这样的舅家拖累到孩子们。”

季安宁觉得如果换成她处在此时顾玫诺的立场,只怕她也只能这一条路可以走。只是他是顾大少奶奶最亲密的人,他做下这样的决定,不管是当事人还是旁人,都只会觉得他心狠。

顾大少奶奶只要对娘家人没有绝望,她对他大约就会失望到底。季安宁有些担心的跟顾石诺说:“这些日子,你多关心下兄嫂吧。”

而顾大少奶奶此时的心里面,也抱着同样的幻想。她记忆里面,父母待她虽说没有兄弟们好,可是他们待她也不差,为她争到顾家的这一门亲事。

顾大少奶奶想着或许父母顾惜着她和三个孩子的面上,愿意稍稍退让一下。她不想和娘家人走到义绝的地步,哪怕她对他们很失望。

可惜顾大少奶奶的愿望良好,她娘家人却不太给力。几天后,他们直接给了她最后大的打击,他们要求顾大少奶奶带着嫁妆和离归家。

这一次,顾大少奶奶的父母没有来,而是由她的兄们做为代表来跟顾玫诺说话。他们的神态是蔑视,而要求顾大少奶奶带着嫁妆归家的态度,是坚决不变。

顾大少奶奶欲哭无泪的瞧着她的兄弟,她再瞧一瞧明显等着她做决定的顾玫诺。她在心里苦笑不已,不管是为了自已还是三个孩子,她都不能跟顾玫诺和离。

顾大少奶奶只觉得心苦得比苦胆还要苦,可是两边人,无一人愿意退却半步。顾玫诺瞧着顾大少奶奶的神色,他低声说:“她是我的妻子,她愿意留下来,我自然高兴。

我愿意把她的嫁妆还给你们有家,只是从此之后,她和你们家再无关系,我们两家也一样再无干系,日后用不着再有什么来往。

如这样的事情,还是要惊动人做证。我已经让人去请这一条街的里长过来,你们可以请你们相信的人人来当中人。”

顾大少奶奶用帕子捂着脸一直哭不停,而她的弟弟直接跟他说:“姐姐,你要是这一次不跟我们走,日后,这个人对不住你,你就别想着我们来为你出气。”

顾大少奶奶呜咽得已经说不出话,她弟弟的话,更加如同在割她的心一样。她要是跟他们走,兄弟们各自有了家,她这样的情况下,日后,不用想,就知会在娘家度日如年。

而她在顾家则不已,她有儿女三人。这一次,她要是抛下娘家人,她的上面已经没有公婆,而以顾玫诺的性情,他还是会善待她。

第八百七十七章

顾大少奶奶瞧着她兄弟们的神色,她只觉得心痛得无法呼吸。

未嫁前,她是听话的女儿,是尊重友爱兄弟的姐妹。

成亲之后,在熟州城里,她在顾家的日子,过得再难,她跟娘家人只报喜不报忧。

后来他们夫妻决定去来严城,娘家人是坚决反对,她是第一次没有顺从娘家人的意思。

她私下里跟母亲说明了,他们夫妻的无奈状况。她的母亲当时沉默,她以为她相信她的难处。

直到在都城,到她的娘家人搬出顾家,她方知道,原来她的母亲从来不曾真正的相信过她说的话。

她认为顾大少奶奶一直无心扶持娘家兄弟,她的母亲愤怒道:“你太没有良心,在老家的时候,你的兄弟们需要你们扶持的时候,你们一拍屁股走了。

后来你们在来严城的时候。我们听人说那里生意好做,你二哥有心过去试水做生意,只是跟你们去信说一说。

你们夫妻立时转头奔到都城去,你们来信说,你二哥过来了,可以找你家小叔子张罗住的地方。

你一直知道我们家的人,不喜麻烦别人。”顾大少奶奶现在回想起母亲的话,她的眼神暗了暗。

世上有些亲情,是需要距离来美化。她己经寻不到回娘家的路。

她夫家的船,己经处在风波里,她不能在此时松手,只能硬挺着过风波。

顾大少奶奶不放弃对父母的希望,哑声说:“我要听父亲和母亲亲口说出来的话,他们不会做这样决定,一定是你们哄骗我。”

顾大少奶奶的二哥瞧着自家妹妹,他的眼里闪过怜惜而又羞愧的神色。

他身边老大侧脸瞧见他的神色,他警告性的瞪了瞪老二,见到老二面色恢复正常,他暗自轻舒一口气,老二总算没有糊涂。

老大坦然从怀里掏出封信,直接递给顾大少奶奶略有些嘲讽的说:“你应该能认识父亲的字。

父亲亲笔写的信,母亲主动按了手印,你不愿意归家,那以后就不要回了。”

顾大少奶奶抖着手,她很慢的拆开了信。顾大少奶奶的大哥嘲讽道:“我们兄弟无能又事多,你舍弃我们,做得太对了。”

上一篇:玉堂金门 下一篇:穿越清宫之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