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夫小田妻(484)
这个人,真是敏锐到可怕。
叶蓁蓁见没有隐瞒下去的必要,便叹了口气,抵着他额头低语:“我只是在担心你。”
虽未言明,崔维桢已经明白她的意思。
“傻瓜。”
他亲昵地蹭了蹭她的额头:“我既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是做好了万全准备的。”
叶蓁蓁精神一振,连忙问道:“什么准备”
崔维桢:“世家并非铁桶一块,就比如说崔家,不满崔世宏当家主的人就有不少,想要当家做主的嫡系支脉大有人在,不仅仅是崔家,其他五姓世家也存在着这种情况。
这就涉及到我之前和你说过的世家保守派和开明派之争,保守派固守往日荣光,高高在上;开明派主张向朝廷妥协,为子弟谋取出路,两派争执不休,内斗一直都存在。
三叔公是崔家的开明派,上次回乡认祖归宗时我已经与他联合在一块,一起谋划了前不久的分宗一事,如今三叔公传来书信,分宗的事情已经解决,不日就会带着这一派系的子弟前来京城落户定居,从此清he崔氏分作两宗,一宗以崔世宏为首,一宗将以我为首。
有了崔家的先例,其他五姓世家也可以效仿,开明派想要博得陛下的重用,势必要献出诚意,而他们本家经历了这一次分宗,则会元气大伤。无需朝廷动手,他们自己的内耗就可以达到削弱世家的目的。”
这些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一点也不容易。
崔维桢肯定是经历过无数次的谋划和准备才能达到今日这般成果,且不说崔家,就说其他五姓世家,他想要有的放矢,肯定派遣了不少人手调查各家内情,对某些人肯定要拉拢游说,才能让他们在崔家分宗后,跟着一起闹大——看他语气笃定,其他五姓世家的人说不定已经闹起来了。
宣武帝和崔维桢下旨让流民返乡,并不是对朝廷的官员赶尽杀绝,只是想要对世家动手而已。
叶蓁蓁问道:“各世家应该也能看得出来,他们为什么愿意答应分宗”
崔维桢轻笑了一声,神色冷淡又漠然:“他们已经别无他法,即便看出朝廷的目的又如何他们不争,等到血缘一代代淡化,就成了被嫡系血脉抛弃的支脉,最后只能抱着往日的荣光过着惨淡的日子;争了,还能自立门户取信朝廷,为子孙后代拼得一片前程。这个选择其实一点也不难。”
相信至今还在犹豫不决的大舅舅,也会很快做出抉择。
叶蓁蓁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家族亦是如此,世家雄踞一方,政令不达,对百姓未必是好事,若能削其势力,确实是功在千秋的一件大事。”
在她前世的历史中,世家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土崩瓦解,中央想要集权,这种地方势力是绝对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的。
最后能留下的,也仅仅是世家的名头而已了。
第536章 君子之约
形势慢慢朝好的方向发展。
崔家的分宗事宜很快就交割结束,虽然有三叔公忙前忙后,但一些事情还需要崔维桢亲自跑一趟处理,比如说亡父的灵位等等问题,崔维桢身为人子,肯定是要亲自去请的。
京城和清河之间跑这么一个来回,少说也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就意味着要和家人分开一段时间,虽然之前有过分别的经验,但是事到临头难免不舍。
叶蓁蓁很想跟着去,但理智上知道不可以,只能把不舍和思念化作忙碌,忙前忙后地替他收拾路上需要的行礼。
崔维桢把她的忙碌和担心看在了眼底,很想让她不用再操劳,但又担心她清闲下来徒添忧虑,只好任由她忙碌,甚至还提上一些要求,好教她有被需求的满足和快乐。
但东西终究是会收拾完,也终究会启程,临近分别的那一天,所有人都红了眼,崔大娘用帕子沾了沾眼角:“你回去一趟也好,若是可以,把你爹的坟也迁出来,等到百年后我也可以清清静静地与你爹合葬在一处。”
崔维桢特地回去一趟清he,也是有这种打算,连连点头:“儿子明白,娘您千万要放宽心,不要太过感怀而伤了身子。”
自打有了孙子后,崔大娘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的精力都投注在旺仔身上,追悼亡夫和伤怀的时间慢慢地变少了,最近受到分宗一事的影响,她又追念起亡夫,夜里没有休息好,还感染了风寒,这才堪堪修养好。
崔维桢经历过崔大娘缠绵病榻的日子,深怕她重蹈覆辙,因此格外在意她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临走牵挂不已。
崔大娘道:“你放心吧,我是不小心吹了风着凉,下次不会了。”
因为着凉见不得孙子,她这段日子饱受折磨,硬生生把自己的病给逼好了,哪怕是为了孙子,她都会好好养着身子。
叶蓁蓁见此也说道:“你放心启程吧,家里有我照应着,不必担心。”
崔维桢最舍不得的就是她,但此时并非儿女情长的时候,用力地握了握她的手,再缓缓松开:“陌上花开时,就是我的归期,等我回来带你去赏花。”
叶蓁蓁难过又期待,觉得崔维桢是把她的性子吃透了,懂得怎么安慰她,思念的时间虽然难捱,但有了盼头,连等待都会变得甜蜜起来。
她左瞧瞧右瞅瞅,趁没人注意便踮起了脚尖,在他下巴上落下一个吻,笑盈盈地看着他,道:“好,君子之约,你可不能爽约。”
崔维桢没忍住露出笑容,亲昵地揉了揉她的脑袋,低低地嗯了一声,又抱了抱旺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还是嘱咐了几句话,几番拖延,最后还是在下人的催促声中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