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旺夫小田妻(723)

作者: 痕迹 阅读记录

匣子里面装有一封信和一份脉案,脉案上记载着叶蓁蓁这几天的脉象,崔维桢虽然不会医术,但这些年的医书不是白看的,清楚地看到蓁儿的脉象一日日好转,心里总算放心了。

他就怕蓁儿报喜不报忧,余老大夫的脉案倒是能作保证。

赵侍郎余光看了一眼,清楚是脉案,关心地问了一句:“家中有人病了”

崔维桢不急着看信,把脉案放进匣子里,同时回答着赵侍郎的问题:“多谢赵侍郎关心,内子近日小恙,不过已经没有大碍了。”

叶蓁蓁的人缘好,在场这几位还领了她的人情,纷纷关心了几句,白翰林鼓舞了一下士气:“大家再加把劲儿,后天就能交差了。”

阅卷是一件苦差事,特别是关在贡院十多天不能外出,大伙儿也有些耐不住,一听精神一振,互相鼓劲儿起来。

崔维桢也略微松了口气,蓁儿在信中说到,大舅舅估计明日抵京,家中无人招待,他能早些出去是最好不过了。

因为有了盼头,原本有些疲倦的众人又重新打起精神,阅卷的速度也快了起来,说不定还能够提早结束呢。

第860章 曲线救国

锦书互传之间,时光飞逝。

三月一日,杏花堪堪吐露出花苞的时节,王君慎与长子长媳抵京。

叶蓁蓁的风寒已经好得差不多,觉得去迎接大舅舅他们也没什么问题,结果受到崔大娘的强力镇压,她老人家带着孙子去了。

王君慎见到自家四妹和侄外孙亲自来接,一时间惊讶不已:“四妹,怎么是你来了外甥媳妇呢”

崔维桢正在阅卷不能来是正常,但外甥媳妇不来就奇怪了。

崔大娘受了侄子侄媳的礼,才回道:“蓁娘身体小恙,至今尚未痊愈,那孩子原本还想亲自来接你们,被我拒绝了,等她痊愈了再亲自登门拜见。”

王君慎点头,关心了几句侄媳妇后,把注意力放在素未蒙面的侄外孙身上。

这孩子五岁大小,与四妹妹有几分相似,雪团儿做的小人儿,黑眸滴溜溜地转着,一看就是个机灵孩子。见着了大人就乖乖巧巧地打招呼,大人说话也安安静静地侍立在侧,与他家闹腾的小孙子截然不同。

这个孩子被教养得很好,看来外甥和外甥媳妇没少在孩子身上下功夫。

王君慎爱屋及乌,当场就给了见面礼,其长子王世宇与长媳李氏也纷纷给了见面礼,崔执端深谙“长者赐不可辞”的道理,乖巧地接过长辈们的赏赐,嘴甜地道了谢,大家对他的喜爱更上一层。

崔大娘对孙子的表现很满意,面对大哥的夸奖谦虚了几句,她才问道:“大哥原定上月中旬抵京,缘何迟到了十多天是路上遇到了什么事吗”

如今出行不易,路上说不定有山匪强人,或者中途生病等等,只见他们神色虽然疲倦,但属于正常的舟车劳顿,不像是病过的,崔大娘才担心他们是不是遇到了山匪。

王君慎犹豫了一会儿,才终于吐露了实情:“是娘不小心感染了风寒,我才推迟启程,在家侍奉了些日子。”见四妹妹神色慌张,他连忙安慰道:“你不必担心,娘亲的身体痊愈了我才启程的,这会儿已经没事了。”

但崔大娘还是红了眼,她爹娘都已经上了春秋,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没能侍奉膝下,即便有书信联系,爹娘也常常报喜不报忧,就比如说这次,她压根儿不知道娘亲病了。

“祖母,您别伤心,回去后我就去相国寺上香,祈求佛祖保佑外曾祖母和外曾祖父长命百岁。”

童言童语的安慰让崔大娘回过神来,她揉了揉孙子的小脑袋,用帕子拭去眼角的泪水,道:“等天气暖和些,我想回去一趟看看爹娘。”

王君慎心里算了下日子,点了点头:“可以,我会在京城逗留些日子,到时候你再与我一同回去。”

暂且就这么定了下来。

王家在京城的宅子已经在叶蓁蓁的监督下里里外外地打扫过一遍,这些年也一直让下人保洁,他们一行人可以直接住下。

因为崔维桢还未得空,王君慎等人也不急,暂且休整几天,等外甥有空再接风洗尘也不迟。

无需久候,崔维桢在第二天就结束皇差,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到了家里。

景宁伯府上下欢喜异常,崔大娘见到儿子憔悴的模样心疼得不行,牵着他的手连连说瘦了。

崔维桢觉得自己身体尚可,只不过是累一些罢了,但面对母亲的关心和询问耐心不已,仔仔细细地回答了他在贡院的日常。

“对了,瞧我絮絮叨叨的,你回来还未见过蓁儿呢,你快回明熙苑吧。她的病已经好得差不多了,我没让她过来,免得吹了寒风。”

崔维桢确实记挂着蓁儿,当下也没有推脱的娘亲的好意,匆匆地与娘亲道了谢,长腿一迈,快步离开了。

崔大娘见儿子这副焦急的模样,有些小醋,但更多的是欣慰,家和万事兴,儿子与儿媳的感情好,她一直都是乐见其成的。

更何况蓁儿一贯懂事孝顺,说是儿媳妇,但比亲女儿还要亲呢。

崔大娘心目中懂事的叶蓁蓁,此时正任性地无视各位劝阻的丫鬟们,站在檐栏下翘首以待,熟悉的身影终于出现在视线中时,她激动地飞扑了过去。

“维桢,你终于回来了。我可想死你了。”

周围的丫鬟婆子们都不好意思看主子们黏糊,红着脸移开视线。

向来内敛的崔维桢没有排斥妻子的热情,欣喜地把朝思暮想的人儿揽入怀中,这一刻,空虚许久的内心久违地得到了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