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妻子,贾珠总是感觉到内疚,每次答应妻子的事情总是因为功课的事情失言,妻子却从来没有放在心上,能娶到可卿,是他贾珠最大的福气。等这次科举之后,他定然要好好补偿可卿,接下来的时间要好好陪伴在妻子的身边。心中想到将来美好远景的贾珠脸上露出期待的笑容,突然却是感觉到胸口发闷,哇的一声,一口鲜血喷了出来。
“父亲,母亲,相公这个样子,需要好好疗养,不如等到下届秋试,相公再参加。”看到贾珠吐血,可卿再也忍不住把藏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对于这次的建议,可卿很有把握,毕竟相公是父母的长子,什么也没有相公的身体重要,但谁能想得到事情却完全没有如可卿的预料,这是可卿嫁到荣国府以来,所提的要求第一次被贾政夫妻拒绝。原来对他慈祥百依百顺的公公,这次却板起脸,摇了摇头,拒绝了可卿的请求。
“先生已经看过了,珠儿的身子并没有大碍,这次秋试珠儿已经准备了这么多年,绝不能就这么放弃,否则珠儿还要再等上三年,我之前已经询问了珠儿,他也不赞成放弃,这件事情就这么算了。珠儿媳妇,你以后好生照料着珠儿的衣食起居,好好给珠儿调养。”
贾政怎么会同意就这么放弃,贾珠是他眼下最大的希望,贾珠科举不仅仅是贾珠一个人的事情,也是寄托了贾政的希望。当年贾政在科举失利的事情是贾政心中最大的遗憾,而这个遗憾,贾政把希望寄托到了贾珠的身上,如果没有贾珍的刺激,贾政仅仅是希望贾珠能够金榜题名,但有了贾珍的珠玉在前,贾政对于贾珠的希望也就越发的加重。父亲的的寄托让贾珠不能又一丝一毫的懈怠,这次不仅仅是父亲不会同意他放弃,就是贾珠自己同样不会。
可卿看着面色惨白却还是熬夜苦读的相公,无奈的摇了摇头,事情到了这一步,可卿却发现她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希望相公能够得偿所愿,要不今后会是如何,可卿不敢想象。贾珠的婚事之后,贾母就忙着原本放在一旁元春进宫的事情。
元春进宫之前的准备绝不是一朝一夕,在元春正式入宫之前至少也要准备两年多的时间,而这些却是要请专门的人来教导元春。当然这些筹备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元春真的想要入宫,一个不情不愿的人,贾母是不会花费大量精力送她入宫的。“元春会听从祖母的意思,进宫为荣国府博一个前程。”已经认命的元春,无奈的点了点头,最疼爱她的祖母都是这个意思,更不会有人为她说话,不过入宫就入宫,宫里面繁华不是一个小小的荣国府能比得上的,想到将来在皇宫里面的富贵,元春之前的委屈也少了很多。
一旦进宫就必须要活出一个说法,绝不能淹没在众人之中,祖母这次送她入宫,并不是想要她能伺候在皇上身边,而是寻思着其他的皇子,皇上已经有了春秋,没有多少的时日,这朝廷的?p>
蠢闯僭缍际且衅渌幕首永醇坛小6侨俟推渌幕首尤疵挥惺裁辞A饷炊嗄暌岳慈俟际且逯仪淄醯氖屏Γ缃褚逯仪淄趸盗耸拢侨俟惨匦卵罢倚碌目可剑婺赴阉飧鍪焙蛩统鋈ィ彩俏蘅赡魏沃佟?p>
这是之后看到元春同意下来,贾母才对着元春讲述的事情。别看他们荣国府如今风光无限,但这些都是皇帝他老人家还在的时候,依照皇帝的念旧性格,只要他还在,荣国府的日子就不会艰难,但如果皇帝不在了,荣国府和新皇没有任何的交情,荣国府未来会是如何,贾母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贾家是排在第一位的,但眼下却是贾家青黄不接的时候,宁国府那边虽然风光,但他们和荣国府却是面和心不合,宁国府那边是指望不上,而荣国府自身,贾母能依靠的只有这些小辈。
朝廷如今的政局还没有明晰,但贾母并不发愁,元春的年龄还小,等过两年元春的年龄到了可以选秀的时候,朝廷的政局也就能看出个究竟。到那时也是元春可以登场的时候。听到祖母的话,元春沉默了良久才开口道:“祖母,那个时候我们贾家在选择投靠,不就仅仅是锦上添花,很难得到新皇的重视?”既然已经决定入宫,元春就要为她的未来考虑,从今年过这一刻起,她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荣国府大姑娘,她要在这两年内争取到一切有用的东西,才能保证她入宫之后可以一切顺利,不出现任何的意外。
贾母听到元春问出这个问题,欣慰的笑了笑,她果然没有看错,元春经过她这么多年的培养,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对于元春的思虑,贾母自有应对之术,只是这种应对的手段,贾母是不会让元春知晓的。“祖母在京城这么多年,自然有本事把你送到新皇的身边,而今后就要靠着你自身的努力,元春,祖母相信凭借着你的相貌和脾气,今后的事情并不会给你造成太大的困扰。”听到祖母对她如此有自信,元春也感觉到一丝得意。
对于这身的优势,就像是祖母说的,不仅仅祖母很自信,元春自己也很有信心,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看着元春离开了她的院子,贾母的脸上的笑容有些意味深长。很多事情可以和元春说,很多却是不可以了,除了贾母自身,没有人知道贾母是在进行着一次博弈,新皇和义忠亲王之间的博弈。元春和可卿是贾母手头上的两个棋子,无论最后是哪一方获胜,贾母都可以用其中的一个棋子来加重另一方的筹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荣国府能站到不败之地。对于元春为荣国府的牺牲,王夫人并不愿意,但面对着贾母和贾政的强势,面对着元春的沉默,王夫人做不了什么,只能看着自家女儿走上了那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