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双宝,神医娘亲惹不得(29)
她打算仿照清凉油配方,做一款简易版防虫去暑的清凉膏。
另外,这里属于那种寒湿气候,几乎每个人都有或轻或重的寒痹之症。
她想熬制一批治寒痹的药膏,为了挣钱,也为了造福一方百姓。
淮山村后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这两种药膏所需的草药,在山里随处可见。
再有她的灵泉水作弊,完全不用担心草药不够用。
杨荷儿和叶妡颜听到这些稀松平常的树叶,也能做香膏,看着周围的花草树木,就像看到了一地金子。
“棠儿姐,我家门口就有两大棵香樟树哩。”
“大姐,昨天回来时,我看到村口山上那片丁香花开了,等下我去摘。”
“嗯,注意安全,现在蛇都出来了,你们去时,记着带上竹棍,”叶霓棠捆住她割的薄荷,扛在背上,“走吧,薄荷够了,我们回去。”
“好嘞!”两个小姑娘开心的跟在她后面。
三人回来时,杨大山带着大蒸笼来了。
叶霓棠让他去山里,割一筐冬青叶子,一筐桉树叶,一捆桂皮枝回来。
“这随处见的玩意,也能做药膏?”杨大山只有诧异,没有质疑。
他父亲走的早,母亲为了养育他和妹妹,吃了不少苦。
因此落下了老寒腿,一到阴雨天,他母亲的胳膊腿腰,都跟寒冰砸的一样疼。
这些年,为了给母亲治病,他可没少花钱。
但都没有啥效果。
没想到叶霓棠这黑丫头的黑药膏,真管用。
他用了两天,后背就不疼了。
他母亲和媳妇只用了一次,就见了效果。
想来,她是真摸出医道了。
叶霓棠点点头,“这些树叶子合一起做出的药膏,比我昨天做的那个薄荷膏驱蚊的效果更好。”
“好,那我现在去山里割。”
杨大山说完,挑上箩筐篓子,离开时,脸上还漾着欣慰笑意。
叶霓棠让杨荷儿和叶妡颜先在门口捋两篓子香樟叶后,再一起去采丁香花。
她一个人去村外的河边割艾叶。
两姑娘干劲十足,叶霓棠感叹她们的懂事,也为这些古人唏嘘。
生活太艰难了。
她穿过一片广袤的稻田,到了河边。
这河原本有十多米宽,因长年累月的沙石积累,现在水流的宽度,只有五米左右。
那些沙石上,长满了水芹菜,辣蓼草,艾叶,竹叶草之类。
她割了一大捆艾叶,一捆辣蓼草,又捡了半篓子河蚌回去喂鸡。
到家后,杨荷儿和叶妡颜也回了。
不多时,杨大山也挑回了两箩筐树叶,一篓子桂树枝。
他放下箩筐篓子,帮着三人,把大铁锅和陶釜放到土灶上。
又挑来两桶潭水倒进铁锅里,放上大蒸笼。
见没啥重活了,他扛着锄头,带着杨柱儿去地里拔草了。
蒸笼有一米高,里面一层是竹片,外面裹上泥巴。
在接近蒸口的地方,斜插着一根竹管。
盖子内部是个鼓出的半圆,用来装冷水的。
半圆底尖接着竹管口,上面附着的水蒸汽滑落到底部时,正好顺着竹管流到蒸笼外面的陶罐里。
叶霓棠让杨荷儿叶妡颜,把薄荷艾叶桉树叶香樟叶桂树枝切碎,和丁香花一起放进蒸笼里,架火蒸煮。
这些都是眼头活,两个姑娘一看就会。
她们看着大蒸笼,收集蒸馏出的香露。
叶霓棠用陶釜熬煮治老寒腿的药。
两个大土灶一起烧,特别费木柴,三人烧到中午,叶清泓捡的柴去了一半。
“棠儿姐,我们家还有不少柴呢,”杨荷儿说,“等晚上让我爹背过来。”
叶霓棠摇摇头,“我们用的柴禾多,你们家那点也不够,你让杨大叔找村里人买。”
她们需要的柴禾不是一星半点,凭她三人又是割药草,又是去打柴的,根本转不开。
叶妡颜赞同,“村里有不少人去镇上卖柴,我们去买,他们就不用挑去镇上,肯定愿意卖给我们。”
“行,我中午和我爹说。”杨荷儿应下。
第22章 闪亮发光的石头
三人忙到中午,叶霓棠揉揉空空的肚子,
看向叶妡颜,“你去做饭吧,我们不吃,孩子也受不了,以后我们家吃三顿饭。”
“好。”
叶妡颜进了院子,看到梅花树下,乖巧的叶琅琅拉着叶珎珎用树枝写着什么。
她走过去,蹲下摸摸他们的脸蛋。
两个小家伙,看到大人忙,自己玩自己的,一点也不调皮捣蛋。
乖巧的让人心疼。
叶琅琅抬起头,甜甜的喊了一声,“小姨!”
叶珎珎则是眸光亮了一下,没有说话。
“乖,小姨做饭给你们吃啊。”叶妡颜笑笑进了厨房。
叶清泓回来时,饭刚做好,杨荷儿留在这里一起吃的。
“大姐,三十斤豆子卖了三百文。”
叶清泓带着笑意说完,叶妡颜和杨荷儿都惊讶了。
“不就是青黄豆嘛?怎么会卖那么高的价?”
“镇上最贵的菜,也不过五文哎,清泓哥,你太会卖菜了。”
被杨荷儿夸的,叶清泓耳尖微红,“物以稀为贵,也就是有钱人吃个稀罕。”
叶霓棠莞尔,“甭管它稀不稀罕,咱家豆子就跟那桃子一样,
是头一份,没有二家,
今后不管多少,你就照这个价卖,爱吃的人,不会在乎价钱的。”
“嗯。”叶清泓应道。
饭后,叶清泓把他买回了四只母鸡放进鸡笼,开始整理他的菜园子。
叶霓棠让俩小姑娘继续蒸馏花露,她去开河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