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燕辞归(202)+番外

“在偏殿里呢,”皇太后请她坐下,“哀家寻你来说说她的事儿。”

闻太妃洗耳恭听。

辅国公上一次随圣上来慈宁宫,闻太妃有所耳闻,今次消息倒还没有传到她耳朵里。

“原是为了郡主与辅国公的亲事,”闻太妃眼珠子转了转,“您有了些想法,想再听我说说?您别忘了,我与老国公夫人可是手帕交,我能说她孙儿的坏话?”

“老黄历,她都走了多少年了,”皇太后乐了,“你还是谨慎,先把丑话放前头了。”

闻太妃也笑:“毕竟是郡主的人生大事,一位是故友的孙儿,一位是我亲眼看着长大的姑娘,若能配得好姻缘,我肯定十分高兴。”

这是真心话。

真心话自换真心话。

皇太后没有隐瞒,把自己的想法说道了一遍。

“哀家原先担心他的腿,今儿再想,起码不用一出征就提心吊胆的。”

“这种话可不兴说,您是皇太后哩,”闻太妃笑了会儿,“我也说几句不兴说的,辅国公家里简单。”

皇太后挑眉。

“都说一入宫门深似海,可做别人家的媳妇,全天下哪有容易的?”闻太妃道,“遇着难伺候的婆母,不讲理的姑子,万事不管、只说火上浇油的废话的公爹,再和睦的夫妻都得处出问题来。

可百善孝为先,真能不理会公婆吗?还不是得熬着,媳妇熬成婆。

您舍不得郡主吃婆媳相处的亏,当然正经官家婆母也不会去磨郡主,但谁知道会不会遇着想法独特的呢?”

皇太后呵的笑出了声。

以往她听这些要保留几分,今日不同了,想法独特得对云嫣下手的人,她真见着了!

闻太妃又道:“刘家那儿本就不亲近,手伸得再长,国公府大门一关,也能挡回去。夫妻两个人,不愁吃不愁穿,日常也不见得有几样烦心事,日子当然就顺了。您说呢?”

第170章 真是太爱听了

皇太后听完,微微点了点头。

人多,事情就多。

后宫有后宫的烦恼,但公侯伯府家的媳妇儿一样有她们的烦心事。

她自己没有经历那些,却听说过许多。

“说来,哀家当初给阿蕴定亲时,看重的就是诚意伯府稳当、简单。”

林玙的母亲过世得早,但继母是出了名的好。

小段氏待继子、亲子都很认真,林家兄弟亦都和善融洽。

当年林家幺女还未出阁,皇太后见过几次,亦是漂漂亮亮、温婉大方。

教养这东西,刻在骨子里,也流淌在举止上。

如此人家,就算有婆母、有小叔姑子,也不会让新媳妇难做事、难做人。

“哀家选得可真好啊,阿蕴嫁过去之后,当真是全家和睦、夫妻齐心。”皇太后长叹一声。

唯一可惜的是,沈蕴遭遇了定国寺的大火。

闻太妃见她想起早逝的侄女儿,知她心中哀伤,宽慰道:“您难得操心姑娘家的婚事,我来数数,您这么些年也就替几位操持过。

早些年是阿蕴与德荣,前几年您又嫁了常乐郡主。

阿蕴确实可惜了,但您看,德荣长公主与驸马这些年欢喜冤家似的,不用人操心,反倒给您添了不少乐子。

常乐远嫁,您不好时时见着,可她在婆家亦顺风顺水的。

您要么不操心,操心过的全是琴瑟和鸣、心意相通的好婚事。

我们西偏殿那位郡主啊,一定也不会差。”

这番话语,落到了皇太后的心坎里。

起码,她指婚的眼光还是不差的。

眉宇舒展,余光看到闻太妃搁在一旁的手炉,皇太后倏地笑了起来,把小于公公刚才禀的那段与太妃说了。

“一个直接递,一个直接就接了,”皇太后笑着摇了摇头,“这事儿真是……”

闻太妃听着,笑得合不拢嘴。

“要不然怎么会说人生就讲缘分呢?”她一边笑、一边道,“我也是老了,听这些小儿女们的情愫就止不住乐,真是太爱听了。”

两位老太太,谁也不比谁年轻。

闻太妃这么一说,皇太后亦是哈哈大笑。

笑过了,闻太妃略一思索,道:“我揣度着,确实是辅国公合适些。

您在这儿想什么鱼目、珠玉的,可要我说呢,真正的珠玉是诚意伯。

伯爷好模样,好教养,好学识,好品行,挑不出一丁点不好的地方来。

有这么一位父亲,寻常男子岂能入得了郡主的眼?才一登场,就被伯爷比下去了。”

皇太后深以为然。

林玙若不是样样好,她又怎么会让阿蕴嫁给他?

闻太妃又道:“郡主年轻,有时候还与您闹闹小孩儿脾气,但她心里明镜一片,很有想法。

同龄的公子却未必有这份心性,倒不是说他们不好,而是还没有定性。

还是年长几岁的,沉稳踏实些,与郡主能说到一块去。

偏偏公侯伯府这么多,年长几岁的要么已经有了婚约,要么就因着各种各样的缘由耽搁了……”

随着闻太妃的话,皇太后在脑海里迅速将京城的公侯伯府过了一遍。

起先圣上与她提云嫣亲事时,她就已经刷选了一次了。

现在再刷一遍,当然也没有选出多么合心意的。

左看右看,也就徐简独苗苗一位。

闻太妃抿了一口茶,又道:“说到底,数来数去的,千金难买郡主满意。郡主正才对辅国公有好感,另又给她挑几个人选出来要她比较比较,这事儿不合适。”

皇太后颇为认同。

什么状况下才需要比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