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卯田警官的柯学he计划(74)

作者: 柳箐欢 阅读记录

总之,不到最后时刻,乌丸莲耶一定是不会挪的。

松内修当时听安室透让他放手,高兴得不行,真就直接放手了。

他来这边两周,都没抽过烟,那就抽一根;没有这么自在放松,那就猖狂自大一下。

反正都是逃不过死亡了,不如在死之前快活一点,坑了人嘛……他是开心的。

至少,能给琴酒添一点麻烦,都不是无用的,反正身份都要死,他看得很开。

等以后,也许还有再见的机会呢。

那一瞬间,好像有剧痛传来,又似乎是错觉,毕竟脑门挨了一/枪,脑神经坏死,他应该立刻就死了嘛。

黑发的青年从墙上缓缓滑落,蹭出一道长长的血痕,脸上带着微微的笑容,眼神却奇异的定格在狠厉,配上这幅表情,怎么看怎么让人害怕。

烟还夹在男人的食指和中指之间,这一点细密的毛毛雨不足以熄灭它。火逐渐燃尽,最后一点内容物明明灭灭,终于在烟蒂前被截停,火星熄灭,然后彻底陷入黑暗。

似乎只有这无情洗刷所有痕迹的细雨,完整的见证了罪恶。

但是事实上,当然不是。

松内修也许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记者,但是他是一个合格的公安。

他所接受的教育,所担负的责任,和他身上的流着的同胞的血液,都让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更何况,他还没有到末路,远远称不上是末路的困兽,是他心甘情愿,主动走进了那为自己打造的牢笼。

鲜血从男人的眉心脑后、胸口后心处流下,在身体下面积成血水的洼,随着雨水延伸,流向更远的地方。

他安静地靠在陈旧的墙壁上,靠在他坚守的正义上。

雨水洗刷得了痕迹,洗刷不了冤屈和罪恶。他聆听冤屈,聆听罪恶。他睁着眼睛,在二十二年来难得有的安静中沉睡,没有人比他更加了解这场雨。

视线所及朦朦胧胧,雨又细又密,仿佛是夜晚的婚纱。

第二天一早。

作为死者松内修的上司,山田达夫很快就知道了松内修的死亡。

他接到了公安的电话,对方言明本次事件的具体无法告知给他,但是对方告诉他,松内修是一个值得钦佩的人,并且感谢了对方在此次事件中的付出。

另外,希望松内修生前写的东西,能够发表出去。

顺便,发表之前请按照原本计划递交给警视厅那边,以进行审核,等审核结束之后再行印刷发表。

山田达夫挂掉电话,叹了口气,又叹了口气。

他早就知道,松内修可能会有危险,但是他实在没想到会这么快。

他真的有必要让自己再热情起来吗?这十几年过去,谁还能保持年轻时候的热血呢?他难道就没受过打击吗?

不过是再一次沉底而已。

‘松内修……’

山田达夫佝偻着脊背,体会到了与当年一样的无力。

他起身坐在老板椅中,看着窗外的景色,久久不能平静。

……

又三天后,新闻里播出了经过审核和处理的视频、音频,揭秘了若叶疗养院所做的恶行,也重点说了一位名叫‘松内修’的暗访记者——

这些视频和音频,正是他深入所得。

在新闻结尾,提到他已殉职,彻底把新闻炒热。

一时间,被灭口的记者不仅仅没有打压了大家的热情,媒体人甚至各个起了逆反心理,大书特书他的事迹贡献,想要卧底进小组织、暗访调查的记者呈现出一波小爆发。

彼时,山田达夫面向窗外瞭望许久,觉得自己也算能对六尺之下的亡魂有了交代。

第41章

松内修在赴死之前,知道和安室透分开很可能就是永别。有关这点,安室透知道,绿川裕司也知道。

今日是他们放任他的死亡,利用他的死亡,但这一笔账被他们记在了组织的身上。

组织那的烂账不差这一笔,但正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般,也许后来某日,让它这高楼倒塌的根本原因之一,正是这一笔能摧毁地基的烂账。

‘琴酒’这个词从报警电话里出现的一瞬间,接线员就已经记了下来。

因为这属于杀人案,值班的伊达航和佐藤美和子在车上读完了记录。

赶到现场后,伊达航立刻给目暮十三打电话说明情况,目暮十三说这案子要转交给公安。

伊达航初步勘察后判断,眉心和心脏处,两处都属于致命伤。

法医也进行了基本判断。

因为死者反应非常快,所以伤痕几乎没有前后顺序,可以说是近乎同时产生的致命伤。

“能造成这样的情况,这位……”佐藤美和子愣住,这人的名字她还不知道。

伊达航沉声说:“松内修,22岁,日卖电视台见习记者。”

佐藤美和子发消息让人去调松内修的档案。

她说:“很奇怪。”

伊达航愣了一下:“什么很奇怪?”

干练飒爽的女警旋即说:“他是记者,为什么会有枪?为什么会这么快的进行自杀?他知道自己活不过去被灭口,所以才会想要先开/枪?如果是这样,那句引起凶手杀意的话一定是他说的。”

她的手拖住下巴:“太奇怪了,他的反应速度不像是一个22岁的见习记者。”

她说:“即使是我要掏/枪/自杀,恐怕也做不到反应这么快,至少我造成不了这种同时产生的致命伤。”

佐藤美和子下了结论:“他知道自己会死,所以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才会开/枪这样决绝!”

伊达航惆怅的想,他是以同期的角度来看松内修的反应,有心理准备的话,这种速度对这位本体大猩猩的人来说,也是正常的,倒是没想过从自己同事后辈的角度来看,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