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衍生同人)拐个军师接招贤令(114)
不过此番墨家来秦,只有其中一支。操作得当的话,也不会弄得兴师动众,惹得六国提前对秦国敲响警钟。
当初墨子死后,墨家三分。三支墨家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待人处事的脾性也各有区别:
邓陵氏居于南,主要在楚地活动,也被称为“楚墨”。楚墨多游侠,他们提倡“非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仗利剑游走世间,以武力行侠义之事。
相夫氏居于东,主要在齐地扎根,以“齐墨”冠之。齐墨多学者,贯彻着“兼爱”的思想,专注治世学、逻辑辩论和理论学术。有意思的是,齐墨是三支墨门里最偏向儒家的一支。
相里氏居于西,主要在秦地隐世,外界叫他们“秦墨”。秦墨多匠人,尤其擅长科研发明,将图纸化作现实造物。这一支不仅传承延续了墨子奇技,最具政治眼光,而且藏得最深、声名不显,除非主动暴露,便一直大隐隐于市。
腹?和桑冉就属于相里氏。俩人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正正经经的巨子接班人,一个是只有师传名分的、不为外界所知的小师弟。
仔细回顾完墨家的相关背景后,秦昭不由地翻了个白眼:腹?说得好听,说什么“相里氏归秦”,搞半天自家大本营就在秦国——既然连搬家迁徙的支出费用都省去了,根本就不用担心会触动六国敏感的神经。
秦昭合上新作的计划书,搁笔起身活动四肢。
将士的操练声不绝于耳,一切都在有序地运转。攘外必先安内,秦国欲将东出,必先平定边疆。本家周围隐患铲除了,才能杜绝累过下绊子引火作乱。
和腹?作别之时,秦昭给了他和他身后的相里氏一点小小的考验。说是考验,其实也是敲门砖。若想登台一展风采,没有征服观众的演出可不行。
秦昭可以给秦墨牵线搭台,将最重要的观众领到坐席上,剧目演出却是要他们自己去争取喝彩的。
但看腹?听清要求、拿走图纸还面色不改的模样,秦昭有些后悔要求可能定低了些,不能给国君更大的惊叹了。
算算日子,距离他们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不对,埋头编写新企划忙昏头了,原定的日子就是今天来着。
秦昭低声一句十足秦强调的咒骂,转瞬间大步掀开帘子出营帐。
外面热浪扑脸而来,秦军操练的号子瞬间拔高一个响度。秦昭一抬头,传令兵径直疾步向她而来。
“报,国君入营巡视,邀秦先生去主帐一叙。”
秦昭点头应许,连忙向将军营帐前行。抬头看看天色,肩负表演重任的墨家代表也快应约而至了。
她刚进入营帐,前方除开嬴渠梁,右边竟坐着卫鞅。
“渠梁应邀而来,阿昭为何愣门口不上前来?难不成是被鞅给镇住了?”
“昭昭,那你可要鞅回避一二?”
秦昭嘴角抽抽,没来由地突然牙酸了。
第59章 【双更合一】
许久未见卫鞅,不想再次相见秦昭竟又硬吃一通“君卿和”的炫耀。
——秦国国君和他的客卿大人的配合,真是越来越默契了。
在栎阳任职时,秦昭与卫鞅便多有争执。但只要老顽固们一张嘴,她也是能把“暂放矛盾、一致对敌”活学活用的。
想想她离开朝堂混迹军中也有些时日,独留卫鞅一人与残存的老狐狸们斡旋,离了她这个靶子吸引火力,能主动配合卫鞅的也就剩国君一人了。
这对君卿的默契是在朝堂里实打实练出来的,两人的说话配合已融入寻常的一举一动,逐渐趋于炉火纯青的状态。
不知是跟谁学的坏习惯,这些个人总以调侃打趣她为乐。秦昭虽不至于对此生气,但成为穿插进要事相商中开场氛围的话题人物,她还是敬谢不敏的。
“昭昭还不开口,难不成今日之事,鞅当真听不得?”
“……”
秦昭闭口不答,安静看卫鞅表演。
嬴渠梁扫了卫鞅一眼,机智的客卿心领神会,立马起身作别。
“鞅悔矣,当日应尽心维护与秦公乘的情谊——”
“你可打住,我们俩没啥情谊可谈。咱俩的船早在我离宫时不就翻了么?”
“为国君能早些听到好消息,鞅还是识趣早些告退吧——”
“请先留步,卫客卿呐,秦国第一届人口普查完成了吗?下一年的计划方案写了吗?迁都的规划做完了吗?”
对付别人的戏耍,聪明的人不会被人牵着鼻子强迫入局,要学会看准时机,把他们拖进自己的节奏里。
恰如此时,不可胆怯退缩,输人不输阵,要以磅礴的气势压倒对方。当秦昭微笑着祭出一键三问时,愣神的人就变成卫鞅了。
“秦公乘如此心系秦国,身在军中依旧不忘考较经手过的诸多事宜……渠梁之动容,难以言表。卫客卿,还不速速为公乘答疑?”
国君起身亲自给客卿递梯子,秦昭哪能继续揪着卫鞅不放呢?
嬴渠梁也是个颇具魔性的君上。这话单独摘出来听,只觉虚伪假情;一旦配上他的神情语调,情真意切得似字字出自肺腑。“昭昭毋挂:人口普查数据整理完毕,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皆整编归档;来年宏图,鞅只粗略做了职务内的规划,其余篇章,还需各位商讨拿捏;至于这迁都之国事,选址及统筹细则已上报国君,应许你之事,鞅亦未曾忘记。”
“如何?秦公乘,对鞅的所作所为可还满意?”
卫鞅顺杆而下,嬴渠梁又一次与他完美配合。
“回君上,昭满不满意是次要的,您才是评定一切的舵手,让您满意才是最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