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重生后我富可敌国(397)+番外

作者: 假酒喝了头疼 阅读记录

总不至于破破烂烂的,都是可以直接拎包入住的。

抽完签,分好房子之后,祁秋年就派人带他们去安顿了,同样也通知了他们后天开始上工。

百姓们抱着忐忑,找到了自己的屋子,却发现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好很多,至少比他们在肃北的时候要好太多了。

一想到他们之后也要分砖瓦房,那红砖房子瞧着多喜庆啊,各个都干劲十足。

而且,以后还能有稳定的工作,光是一想想,就让人心潮澎湃的。

大家休整了一天,也有不少人趁着这个功夫,去城里打听了一下。

结果才得知,城里已经开了好几个工厂了,有不少人本地人都已经在上工了。

也正是因为本地实在招不到工人了,小侯爷才迫不得已去肃北招人了。

然后,他们又邻里之间互相打听了一下,那些已经在上工的,问他们条件如何?

结果却让他们知晓了,这天底下原来还有这么能吃的老板。

每天就只需要工作五个时辰,这五个时辰内还包括吃饭的时间。

其实祁秋年是有些汗颜的,他想的是八个小时工作制,也就是四个时辰,但是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实在是有些让人惊慌。

是的,是惊慌,怎么可能一天就做这点儿活儿呢?还发那么高的工钱,这钱是不是不义之财?

百姓们大多淳朴,祁秋年没办法,这才把上班时间改到了五个时辰。

除了这上班时间,他们还打听到别的。

如果因为工作的原因受伤,医疗费用全部报销,万一出了什么意外,以后无法工作了,甚至是人没了,都会有很高的补偿补贴。

还有,员工如果生了病,要去看医生,医药费老板也帮他们出一半的钱。

至于孩子免费上学这事儿,他们本地人也已经有听闻了,只不过现在学堂还没修起来罢了。

收集到的这些消息,让这群从肃北来到北宜的百姓,个个都心潮澎湃,甚至迫不及待了。

到了集合那日,同样也是在城门口,前几天登记的人,是一个没差,全部到齐了。

集合完毕,就开始分工种了。

第一个,就是修路,需要大批量的青壮年,毕竟是力气活儿。

第二个,就是盖房子,是盖他们自己以后住的房子,也需要批量的工人,但男女都要。

盖房子的地方,祁秋年也早就做了规划,幸好,这北方一马平川,不用开山凿石。

第三个,就是去烧砖,这活儿需要的人也不少,但男女都收,工钱都是一样的。

还有最后一部分,都是女的,大部分都是直接进了祁秋年的工厂。

做肥皂、香皂和香水,玻璃厂那边也分了一部分过去。

王世棋的布庄,也派人来招聘了一部分。

总之,这第一批来北宜的百姓,都找到了工作。

分好之后,又有负责人带他们去上岗,当天还需要熟悉一下。

然后第二天就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工作。

北宜城里的道路,虽然是泥土路,但来往的人多了,都已经很平坦了,稍微打整一下,就可以直接铺水泥了,百姓们每天出门,几乎都能看到城里的道路发生了变化。

天气也逐渐开始暖和起来了,而北宜城,也彻底热闹起来了。

第120章 山长

大街小巷,街坊邻里,走出门,说的全是关于几个工厂和修路修房子的事情。

显然,祁秋年的这系列的行动,已经成为了百姓口中的谈资。

祁秋年也乐见其成。

他相信,再过不久,这些消息就该传到周边的城镇去了。

他也早就把话放出去了,还要源源不断地招工。

似乎是想要把整个北宜打造成一座工业城市。

种田,肯定也是要种的。

去年,培育出了亩产五六石的水稻,今年,老皇帝已经让大司农那边负责,苏寻安从旁辅助,要再多找几个地方进行试验了。

祁秋年当然也不会放过北宜。

北方啊,黑土地,是后世产粮大户啊。

可如今,北宜周边乡村,每亩地才300斤左右的产粮,这完全不够。

土豆红薯玉米,确实可以让整个大晋都不会再有饿死人的情况,但主食,大米,小米,大麦,小麦,才是最主要的。

北方呢,黑土地呢,可不能浪费了。

跟祁秋年一起来北宜的,还有之前跟苏寻安去过建渝州府的退伍将士,他们都已经有相关经验了。

只是这次要把水田换成旱田。

祁秋年又根据资料,研究出了一种可以增产的方式,不过具体能不能成,还是得看今年的收成如何了。

每个人的干劲都很足。

祁秋年和晏云澈也一样,刚来北宜的第一步,他们走得还算比较顺畅。

今天又有好事情了。

祁秋年最开始说要做的图书馆,今天终于落成了。

城外还没建起来,图书馆还是选择在了城内。

两进的大宅子,前后院打通了,分成了几个区间。

跟现代图书馆有些相似。

比如科举相关,工匠,纺织,等等。

甚至是农业板块,如何科学有效地施肥,除草,增加产量等等。

还有一部分杂书,比如教人如何做豆腐,豆腐的衍生产品,豆干,豆皮,甚至是臭豆腐,豆腐乳,冻豆腐。

类似的,还有很多,都是有益民生的,只要有百姓照着书里学了,说不定就会有一定程度地改善自己的命运。

至于说,原本就会这门手艺的,要是所有人都学会了,那他们的饭碗岂不是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