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神医毒妃燃爆全京城(872)

作者: 芯玉姑娘 阅读记录

“虽然我觉得人家二皇子在这里,他们到底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但我又想他们要是真的想开战,估计也不会顾及那么多,这件事情可大可小,咱们得商量出一个万全之策才行。”

南洛尘一股脑的说出了内心的所有猜测以及自己的所有想法。

南木泽听得认真,听完了才道:“即便她是离国公主,若她不想,谁也无法带她回去。”

南洛尘微微点头,“是,最重要的还得是笙笙自己的意愿。”

说是这么说,南洛尘的脸色却异常难看,“可现在的笙笙什么也不记得,咱们又如何能知晓她的意愿?”

“皇上,离国二皇子求见。”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了一个宫女的声音。

南洛尘意味深长的看了南木泽一眼。

“看来这个二皇子很不简单啊!估计是见我召见了你,所以便连夜赶过来了。”

南木泽端起茶杯,小喝了一口,倒是没有开口说话。

而南洛尘也没往心里去,只道:“让他进来吧。”

随着御书房的大门缓缓打开,入眼便是一袭淡绿,男子浓眉大眼,鼻梁挺翘,长发如墨一般散落在那淡绿色的长衣上,一眼看去干净简洁,虽不是俊美绝伦,却也让人一眼惊艳。

他的身上散发着淡淡的优雅气质,一走进来,便温柔的行了个礼。

南洛尘的表情威严起来,“二皇子不必多礼,深夜来此,可是有何要紧事?”

杜百里的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

“尊敬的风青国陛下,您知道,我们离国与你们的关系是非常要好的,也正因如此,我等才敢匆匆来访,此次来访的目的,今日也已一一说明,此时深夜,原本不应再来叨扰,只是听闻我那位妹妹的夫君来了宫里,这才匆匆赶来,想要见上一面。”

说到这里,他的目光不经意的看向了南木泽。

南木泽却连头都没有抬一下,看都懒得看他一眼。

对于南木泽,他似乎早有听闻,便也并没有把南木泽的无视放在心上,而是笑着说道:“这位就是贵国的苍王了吧?”

南木泽没理他。

南洛尘则道:“是,这位就是朕的皇叔。”

杜百里依旧不恼,只是礼貌的点了下头。

“不知我那位妹妹可有进宫?今日又能否见上一面?”

“妹妹?”

南木泽终于开口,他抬起眼眸,“你说本王的爱妃是你妹妹,有证据吗?”

杜百里温柔的笑道:“事情的真相如何,柳将军应该已经告知你们了,我等非常感谢他对笙笙妹妹的照顾,至于证据,您身为她的夫君,自当是看过她背上的小胎记的,具体如何,不必细说了吧?”

南木泽微微眯了眯眼眸,没有开口。

杜百里用着十分温柔的语气,“其实我也是这两年才知晓贵国的将军之女是我的亲妹妹,在知道真相之后,我与几位兄弟也不曾一次的打听过她,知道她叫柳笙笙,知道她是苍王妃,大概的东西我等都知道一点。”

“包括之前的那一场大火,听闻她被烧死的那一日,我们几位兄弟都非常难过,而最难过的还是我们的母后,从小到大,我第一次见她哭的那样伤心,也深深体会到了她对柳笙笙这个妹妹有多么在意。”

“当初将她交给贵国,是因我国实力不够,也是为了稳定两国关系,如今,我们两个国家的关系已经足够稳定,而当初提出将她带来你们国家的人,如今似乎也都不在人世了,既如此,如若再不把人还给我们,到底有些说不过去。”

杜百里的声音非常温柔,一字一句都特别平缓。

接着又道:“实不相瞒,当初得知她死讯的时候,父皇与母后皆发了很大一场火,本是要与贵国断交,甚至都做好了攻打贵国的准备,好在及时收到了她还未死的消息,这才打消了父皇母后的开战之念……”

“如今,无论是父皇还是母后,又或者是我们几位兄弟,都特别希望将笙笙接回身边,当初说好要好好护她一世的你们,并没有真正将她保护好,而今我们要将人带回,于情于理,理所当然,希望贵国能够考虑我们的思念之情,将我们唯一的妹妹交还我们。”

每一个字眼都充满了温柔,又带着一丝丝的恳求。

可仔细一听,恳求之中,似乎又带着一丝丝的傲慢。

南洛尘冷冷笑道:“你的意思朕大概听明白了,当年你们离国弱小,为了自保把还未长大的小屁孩送过来给我们当质子,现在觉得自己不弱了,又想把人要回去了,对吧?”

杜百里微微笑着,“是贵国没有保护好她,让她差点死于非命,也是贵国先违背了护她平安的誓言,我们来带她回家,理所应当。”

“好一个理所应当,话给你们说的这么好听,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你们有多在意笙笙呢。”

南洛尘的脸上写满了不屑。

杜百里微微叹气,“母后难得生下一位小公主,她本就喜爱女儿,有多在意,想来什么样的词汇都难以形容。”

“而我们兄弟只有这么一位妹妹,宠爱之心你们可能难以理解,但我此次如此低调的前来,诚意有多深,贵国应该感受得到。”

说到这里,他又意味深长的看了南木泽一眼。

第741章 不能聊这个话题

南木泽一直冷着一张脸不说话。

南洛尘的神情也充满了不屑。

“不管你说的话是真是假,也不管柳笙笙的身份如何,现在的她已经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那就是我皇叔的王妃,就算她真的是你们离国的小公主,想要带走她,也得经过她本人的同意,更重要的是,你得问我皇叔答不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