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让你退圈,你成军队代言人(310)
为了寻找更大、更隐秘的核试验场,冯石带领战士们扛着测量仪、背着无线电,进入了死亡之海罗布泊。
茫茫戈壁,一望无际。人在这么无尽的荒凉中,是如此的孤独、渺小。面对茫茫黄沙路,耳听嗷嗷狼嚎声,难捱饥饥渴水情。
按照陆离的要求,所有场景都要求实景拍摄。
所以烈日的暴晒,风沙的吹袭,所有演员都要真实的面对,一开始没多久就有小鲜肉叫苦不迭。
但是来都来了,他们还是咬牙坚持。
而且有老一辈演员做表率,饰演冯石将军的姜纹,亲自带队,走在茫茫的荒漠之中,而且他的戏份很重,一拍就是一张天。
姜纹没有怨言,而且感觉不好的地方,还会要求重拍,对自己的要求极其严格。
用他的话来说:“当年战士们那么大的困难都坚持下来了,现在我们只是扮演他们,难道都做不到吗?”
小鲜肉们也被老戏骨们的敬业所感染,同时也渐渐体会到了当年参与原子弹试验的战士们的艰辛,这对他们而言,同样是一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之旅。
在整个剧组的群策群力之下,镜头下的演员们再现了当年我军寻找试验基地时的画面,当时真实情况虽然不能完全展现,但也能可见一斑。
有一个镜头,让整个剧组的人都为之感动。
画面中是一只鞋,其他的什么都没有。
如果是平时,并没有太奇怪,但是在茫茫沙漠中的一只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名战士为了找水源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连尸体都找不到了。
在找到水的那一刻,有了前面的铺垫,演员们都进入了状态,他们饰演的战士们兴奋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很有感染力。
那是向死而生的动力,让人的心灵都为之颤栗。
战士们脱下衣服、扔掉水壶,冲进湖里,这是干涸已久的人,被甘泉滋润时的激动。
找到了水源,就等于找到了试验基地的生活区。
战士们在岸边挖了一个坑,把那只破损的鞋子放进坑里,冯石亲自把一个水壶放在箱盖上,战士们朝天鸣枪。
一声声枪响,让人心灵震撼,也让人热泪盈眶。
这既是一场特别的葬礼,也是为龙国第一座核试验基地奠基。
不说是已经进入角色的老演员了,就是小鲜肉演员们也感动了。
他们也终于体会到陆离电影的力量。
那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到了此刻,他们很庆幸他们坚持下来了,他们也知道他们来这里的意义,同时也明白为什么那么多演员要争着演陆离的电影……
……
在戈壁滩上还有另一支部队,那就是以陆光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队伍。
1959年6月,前苏联中断协议撤走专家时,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
陆光达下车撑开了雨伞,随着下车的前苏联专家接过他手中的伞,带着几分轻蔑,一语双关地说:“在这个世界上,伞永远掌握在高个子手上。”
陆光达一听这话,立刻走到伞外。
陆离用这样的镜头语言既表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同时也表达了龙国人不需要外国的“保护伞”。
随着前苏联专家的撤走,意味着龙国的核工业从头到尾从零做起。
最初,龙国科学家们还有一点依赖心理。
李斌幼饰演的科学家李一凡从烧毁的图纸中检出一些残片,试图恢复数据。
在陆离的前世,李斌幼饰演的正是陆光达。
但是在这个世界,李斌幼的年纪已经不适合了,前几年他刚刚饰演了陆离的作品《亮剑》,所以他很高兴能够再次参演陆离的作品。
他饰演的科学家李一凡,虽然戏份不算太多,但却是一个十分丰满的角色,让人印象深刻。
他说:“人的力量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比其他任何力量都要强大。”
面对李一凡他们的依赖心理,苏联专家却撂下一句话:“这一块,你们用计算机也得两年,没有意义,更何况你们没有计算机。”
这句话,直接激发了龙国人骨子里的傲气与智慧,特别是以李一凡和陆光达为首的那个时候的爱国科学家们。
他们仅凭手中的算盘与纸笔,攻克了一项又一项难题。
他们用“敢于日月换新天”的豪迈,创造出了“算盘珠子手搓核弹”的科学奇迹……
……
西北的风沙,吹白了陆光达的头发,曾经熨帖的衬衣,也变得皱皱巴巴。在首都机场,风尘仆仆的陆光达见到了自己的老同学。
老同学意气风发,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提名,人家笔挺的西装和自己发黄的中山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你去了哪里?你现在做什么工作?OH my god,你瘦了。”
面对激动不已的老同学,他什么问题都不能回答,只能说:“我太想你了。”
面对美国记者的采访,那些荣誉、光环,他都曾经拥有过。
悔恨?羡慕?嫉妒?不甘?
这一切都没有出现在陆光达的眼睛里,只有见到老同学的喜悦。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一方是为了保卫祖国经历过战火硝烟的人,一方是为了国防事业抛家舍业的人,两支队伍一开始也艰难的融合。
就在战士们顶着烈日加班加点赶工的时候,陆光达一尝混凝土:“为什么用盐碱水搅拌混凝土?停,全部都停!”
冯石赔笑道: “老陆同志,这水比我们洗的菜,淘的米都干净。”
陆光达一脸的不近人情:“那就停工吧,必须严格地按照设计标准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