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流放后,我在敦煌当汉商(207)

烟囱冒起炊烟的时候,春大娘挑着担出来了,她似乎在寻找谁,走出门先看一圈,没瞅到人,这才脚步沉重的往河边走。

隋玉拉着隋良从树后走出来,姐弟俩往河边走。

春大娘听到脚步声警惕回头,见是隋玉,她激动地洒了桶里的水,冰凉的河水浸湿草鞋,她似乎没有感觉。

“玉丫头,可算又遇到你了。”春大娘高兴。

隋玉垂下眼望着枯黄的杂草,她就怕会是这样,怕她们将她当做救命稻草,怕交集多了,她会不由自主地踩进这个泥潭。

“去年太忙了,没能来看你。”隋玉递出怀里揣的包子,说:“还是温热的,你先吃两个填填肚子。”

春大娘叹气,说:“我们不缺吃的,你也难,往后再来别带吃食了,省着钱自己用吧。”

隋玉看了看自己的手,再看看垂着的冻疮累累的手,她没说话。

“你可去看过你堂兄?”春大娘心怀忐忑,她想打听儿孙的消息。

她还不知隋文安早已脱了奴籍,隋玉沉默片刻,选择将消息瞒下,可以想象,她们知情后会更加痛苦。

“还没有,我先来看你,你有没有什么话或是什么东西托我捎过去?”隋玉温声说。

“有有有,你等等,我进去拿。”春大娘激动,她迫不及待想走,但手上还有活儿,她踩着河边的石头打两个半桶水,挑着扁担佝偻着腰离开河边。

隋玉想去给她帮忙,春大娘摇头说:“你走远点,离那扇门远点,里面脏,别让里面的人看见你。”

望着春大娘脚步蹒跚地走进那座吃人的圈笼,隋玉心情沉重地蹲下去,她自言自语道:“怎么办?不过来总觉得心里有件事压着,过来了总有事等着我。”

牵绊越多,她越是难受。

隋良不懂,他看见春大娘出来了,伸手推了推隋玉。

隋玉站起来,用布包着的包子还在她手上,她将十个包子递过去。

春大娘接过,她递过一串用草绳串的草鞋,说:“这是我们闲时候编的草鞋,旁的东西也没有,你帮我们捎过去。这五双是我编的,给你大伯和两个兄长,还有我的两个孙儿,也不知道鞋合不合适。这剩下的是你吴婶、田二嫂、还有你堂姑给她们家里人编的,你都带去。”

隋玉接过来,说:“我明天就过去一趟。”

春大娘搓了搓手,想说什么又没说出口,望着隋玉跟隋良走远,她追过去说:“快过年了,你别来了。”

她怕听到不好的消息。

第110章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佟花儿听到敲门声,她放下手上的布走出去,她没有应声,轻手轻脚靠近院门,试图从门缝里看人。

隋玉听到脚步声,她出声说:“是我。”

佟花儿快步过去拉开门栓,怕妓营里的人会再找来,她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一直是能不开门就不开门。

“老牛叔不在家?”隋玉问。

“家里的柴不多了,我在家看着阿水,他出去打柴了。”佟花儿又关上门,说:“屋里烧的有火盆,进去坐。”

阿水在床上爬,看见隋玉进来,她张嘴咯咯笑,露出几颗小米牙。

隋玉冲她笑一下,说:“阿水的嘴巴和鼻子长得像你。”

佟花儿没作声,她拿起床头上搭的布,熟练地给阿水擦去口水。

“你怎么过来了?”她知道隋玉没事不会过来。

隋玉脸上的笑一收,说:“我去看春大娘了,打算明天去长城那边走一趟,你有没有托我带去的?”

佟花儿手一抖,手指戳进阿水的嘴里,戳到她的牙根,她疼得哇哇哭。

“别吵。”佟花儿心烦地抱起她。

火盆里的柴烧没了,冒起一股浓烟,隋玉趁机走出去,说:“我先回去了,你晚上给我送过去。”

佟花儿快步送她出门。

夜色落下时,佟花儿敲响隋玉家的门,她将怀里藏着的一件絮着芦花的夹袄塞给隋玉,时间太紧,她手里银钱有限,只能匆匆去街上买两尺布和两斤芦花赶工缝了件夹袄。

“别跟你堂兄说我的事,帮我、帮我……”佟花儿哽咽地说不出话,她狠狠擦去眼泪,哑声说:“帮我看看童哥儿,我太想他了,让他……”

眼泪如断了线往下掉,佟花儿捂着酸疼的胸口说不出话,她深喘几口气,勉强说:“如果童哥儿不在了,求你瞒着我,我……我……”

她不知道再说什么。

“我晓得了。”隋玉进灶房舀一瓢热水,说:“洗把脸。”

佟花儿擦去鼻涕,她伸手捧水洗脸。

隋良从屋里走出来,佟花儿看见他又要掉眼泪,她多希望从没生过这三个孩子,从她肚里出来,都是命苦的。

擦干脸,隋玉拿出骆驼油让她抠一坨抹脸。佟花儿摆手,整理好情绪,她低着头往外走,不忘嘱咐说:“栓上门,夜里别开门。”

佟花儿走了,隋玉落下门栓,她放下手上的夹袄,提起猪食去喂猪。

三只羊卖了两只,还剩一只母羊,隋玉舀一瓢猪食倒给它,剩下的都倒了喂猪。

“明天我一个人过去,你在家自己煮饭吃。”隋玉跟隋良说,她交代道:“天黑了就关门,我若是回来晚了,你别出去等,我回来会喊门,其他时候谁来都不开门。”

隋良乖乖点头。

第二天,天色刚放亮,隋玉就裹着狼皮牵骆驼出门了,除了一串草鞋和一件夹袄,她什么都没准备。

迎着狂风向北狂奔小半天,靠近长城的时候,隋玉看见城墙根下密密麻麻的人,工事防御暂停修筑,奴隶们忙着运送粮草。籍端水(现疏勒河)河面宽阔,冬日河水流速缓慢,载有粮草的船舶飘在河面上,奴隶们上上下下搬运打捆的豆杆、苜蓿草、以及粮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