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远决心辞去教谕一职,改去书院教书,便是为了能够多陪伴家人,多赚些银两给女儿当嫁妆。
梅瑜也是如此打算。
在梅瑜的细心照料下,甄明珠身体已经慢慢恢复,但梅瑜和明远不敢轻易带她外出。
“地上雪未化,天寒地冻,等来年开春暖和了,一定会带你出门。”
甄明珠心里有自己的盘算:“阿爹阿娘不用担心我,家中还有田妈妈和茂容,你们路上多加小心,早些家来。”
明家人口简单,除了明远夫妇和甄明珠,还有一个厨娘田妈妈,平日里田妈妈还帮着做些杂务,另外还给甄明珠买了个小丫鬟,搬到府城来后又找牙婆买了一个看门跑腿的小厮。
明远夫妇离家的次日早晨,甄明珠也早早地醒来。
“姐儿要出门吗?”茂容见甄明珠换了外出的衣裳,她虽得了太太的吩咐照顾着甄明珠,可不敢拦着她不许她外出。
甄明珠看了她一眼,点了点头,这一世她肯定不会再留茂容在身边,只是眼下只有她可用。
“你陪我出去花市散散心,这些日子一直待在家中太过憋闷。”
“对了,花市离通济门近,正好你也可以回你家中看看你父母。”
茂容总觉得她家姐儿好像和从前有些不一样了,可思来想去又说上到底哪儿不对劲。
听到她许自己回家,顿时以为是自己想多了。
甄家所在的河下街就连着通济门。
甄明珠想去河下街看一看。
看一看她亲生父母的家。
*
天宁寺香火旺盛,明远和梅榆一夜未睡,还是未抢到头香,不经心生遗憾。
明远宽慰难过的梅榆:“等会儿我们多上几炷香。”
梅瑜不敢在寺中叹气,只说:“郎君说的对,拜佛是为求心安,是为珠姐儿积福,只要我们心诚,佛祖会保佑我们珠姐儿这一辈平安健康。”
两人相视一笑,他们已携手相濡以沫,恩爱地度过二十余年,到如今心中的愿望不过是希望女儿能够顺遂一生,他们能与彼此白头到老。
两人虔诚地拜完佛寺所有的殿宇,每一尊佛相,已到午时,两人在寺中用了斋饭。
天宁寺常有文人香客在藏经楼抄写佛经,明远每一回来,也会抄一卷佛经供上,这回亦是。
而梅瑜准备去正殿求一道平安福。
这个平安福倒不是为甄明珠,而是为了魏钦。
梅瑜前几日去魏家探望萧太太,距离魏钦失踪已有大半年,萧太太憔悴。
她瞧着心里难受,可惜自己力量微薄,无法帮助魏家,她能做的不过是为魏钦求一道平安福,祈祷他能平安。
梅瑜眉宇间染着愁绪,从斋堂出来,手里提着一包绿豆糕,一个人默默地走在铺着鹅卵石的小道上。
鹅卵石间隙留有积雪,走起路来打滑,她一个不小心,脚底一滑,倒向一旁的枯树丛,好在她反应及时,不曾摔倒只是身上穿着的披风衣摆被枯枝划破了。
梅榆蹙了眉,衣裳划破了是小事,可这幅形容到佛祖跟前恐怕不合适,她摸了摸衣袖,放针线的荷包怎的不见了?
她低头在地上寻找荷包。
此时一个小丫鬟急匆匆地穿过长廊跑去不远处的凉亭。
亭子里正坐着一个十三四出落得明媚娇俏的小姑娘。
“最后一份绿豆糕被人买走了。”
百宜嘟着嘴巴告诉明黛。
天宁寺每日午后都有限量的绿豆糕售卖,明黛喜欢吃,她有些不开心:“一份都没有了吗?”
“最后一份就被我前头的太太买走了,我想花三倍的银两买,她都不卖,说是家中女儿喜欢。”百宜摊摊手,结果一转眼看到园子里有道眼熟的身影。
那不正是在她前头买糕点的太太吗?
百宜见那位太太红着脸,拉住路过的姑娘说话,指指自己的披风,似乎在借东西。
被拉住的姑娘摆了摆手,只剩那位太太尴尬地站在原地。
明黛还在为没有吃到绿豆糕生气。
“没有就没有,我就不信整个扬州城都没有比天宁寺更好吃的绿豆糕,明天就让……”
明黛话说到一半,发现百宜不知道朝别处看,顺着她的视线看过去,只看到一个纤瘦的背影。
“你认识她吗?”
这有什么好瞧的,明黛看来看去,疑惑地问百宜。
百宜摇摇头,不过一面之缘:“我瞧那位太太的披风破了,或许是在借针线。”
明黛伸着脖子瞧了瞧:“你不是有吗!”
“你送去吧,我要去找欣姐儿。”明黛今日是与几位闺中好友约好了来拜佛。
百宜贴身服侍明黛,以防万一,身上总是随身带着针线包。
梅瑜记得百宜。
百宜笑着把针线包递给梅榆:“我们姐儿瞧太太需要帮忙,让我来给您送针线。”
梅瑜感激万分,朝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看到一个小姑娘站在亭子里,侧身对着她。
她眉心一动,只觉得那位小姐格外的面善。
梅瑜再三感谢百宜,想起她先前想买她手中的绿豆糕,心里不好意思的把提在手里的牛皮纸包给她。
“谢谢姑娘和你家小姐。”
百宜也不占便宜,接下牛皮纸包,又摸出三十文钱给梅榆:“请太太收好。”
似乎担心她不要钱,百宜说完就溜。
这会儿明黛已经出了凉亭,转弯绕过月洞门,往与闺友约好的地方去了,百宜小跑着才追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