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茶叶的成色不太好,很一般的礼盒,想来也不是什么名茶。
看到还有一个格子是空着的,苏轶昭很奇怪,问道:“这里头怎么没放?还空了一格?”
侍方看了一眼晃动的车帘子,凑近了苏轶昭道:“掌柜的说得放银子,我问了,他说随意放多少。”
“他问我替谁买的,又是送谁,我照实说了,他就给准备了这个礼盒!”
好吧!苏轶昭还以为侍方这么懂人情世故呢!
原来掌柜的对这种情况已经是司空见惯,知道该准备什么的样的,既不失礼,还很实惠。
“他说大户人家出门也有突发状况,来不及备礼的,布庄都会帮着准备。这个就是比照着大户人家准备的,上门打秋风的也都这般......”
苏轶昭闻言连忙瞪了侍方一眼,接着看了眼马车帘子,朱三就坐在外头的车辕上,听到了可不好!
不过这古代的人情世故她确实得学学,今儿算是学了一招。
问过侍方四色礼盒一共花了三百文,苏轶昭便从荷包内摸出五两纹银,放在了盒子里。
看着侍方用红色的细棉布包裹在礼盒的外面,苏轶昭心中一阵肉疼。
这大云朝的人情怎么比她前世的还要重?她现在是大户人家的子弟不错,但她们四房穷啊!
这便宜老爹,就给过她五两银子的零花钱,可比她抠门多了。
还是要努力赚钱啊!得尽快实现财富自由。
其是苏轶昭哪里知道?一般的人家送礼,便是一块料子或两方点心,都已经是很好的礼了。
苏轶昭他们花了半个时辰才到下林村,然而这样的路程,还算是近了的。
进了村口,马车并未停下,而是一直往村子里驶入。
苏轶昭撩开一点窗帘子,发现有好多村民都驻足观望,还有小娃已经跑了出来,跟着马车追赶奔跑。
“这哪里来的马车?要去谁家?”有人问道。
“诶?这上面坐着的,不是朱三吗?”有人惊讶地道。
“朱三,这马车谁家的啊?”有好奇的村民忍不住问道。
“是恩公,正巧碰上,便邀请来家里做客!”
朱三想到待会儿苏轶昭还得观察房屋,村里这么多人,哪里会不来凑热闹?索性也就不撒谎了。
苏轶昭放下帘子,想着日后还是不宜出面。
朱三的家在村子里的最东边,靠近山坳。马车还未驶入朱三家院门前,他就已经跳下马车了。
“娘!您看谁来了?”
朱母听到儿子的声音,便挣扎着从床上爬了起来。
这两日身子又不适,上次的钱全拿去还了药钱,这两日少不得又要去赊。
心中发愁,但听到儿子的声音,她还是扬起了笑脸。
第110章 感恩
朱三家的屋子很是破旧,不过才两间,还是用土砖垒起来的,屋顶是茅草屋,盖得倒是很厚实。
一旁用竹子和木头搭建起来的茅草屋,应该是用来做灶房的和放柴火的。
穷!苏轶昭想起之前她和文钰住的屋子,好歹还是两间青砖瓦房,带着个不大的小院子。
难道下雨天,这屋子不会漏雨吗?还真是穷闹的。
朱母一看见身着嫩绿色长袍的少年站在院中,那俊俏模样和贵气的装扮与他们家这破院子格格不入。
“恩公?”朱母惊喜地喊了一声。
“婶子!”苏轶昭朝她笑着,接着上前便是一阵嘘寒问暖。
朱母再次见到恩公,不免要热情款待。院外此时已经开始聚集村民,苏轶昭不想太过招摇,于是跟着朱母去了屋内,将院门拴了起来。
奉上礼盒,朱母难免又觉得苏轶昭太客气了,太破费了。
“这是礼数,您快收下!”
接下来苏轶昭也不客套,便将自己的打算说了。
“朱三,你家屋前屋后我已经看过了,很满意。地方大,圈起来方便,又在村最东头,十分宽敞和幽禁。”
朱三家周围连邻居都没有,最近的人家都要隔开十丈远,行事较为方便。
这也是当初秦大为什么要设计让朱三入牢房的原因,地处偏僻,更方便他行事。
朱母有些纳闷地看向朱三,有些不明所以。
“不过这院子得重新修建,还有这屋子,可不成!”
苏轶昭想着盖上几间青砖瓦房,再垒上大大的石头院墙,也不知要花费多少。
“您只管拿去用,这屋子,我们自己住确实破了些,您要养鸡的话,就盖上两间,也是必要的。”
朱三说着,就将苏轶昭的打算告诉了朱母,朱母自然十分赞同。
二人又商议了一会儿接下来的计划,朱母精力不济,便回了里间休息。
“你今天找了黄牙子之后,就开始着手盖屋子的事儿。都要尽快办,期间没地方住,南城买下的院子暂时交由你们住并保管。”
朱三连忙应下,脸上尽是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你娘的病不能再拖了,你明日带她去济世医馆找大夫,那大夫的医术不错。”
苏轶昭临走前,觉得要想朱三专心替她做事,就得将朱母的病治愈。
“你只管去看病抓药,银钱的事不必担心,我与大夫相熟,侍方会去处理好的。”
朱三感动万分,眼含热泪,立刻跪下磕头。
“多谢公子!只要能治好我娘的病,我朱敏这辈子当牛做马,来报答公子的恩情!”
苏轶昭见状也不免为朱三的孝心所感动,她连忙叫侍方扶起朱三。
“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你以后用心替我办事,我不会亏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