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京兆府尹将嫌疑锁定在了他的侍妾身上,可随后听了罗争夫人的话,却改变了想法。
原因是在罗争死前的半个月表现十分反常,每日都在书房待到很晚。
她劝过罗争要以身体为重,可罗争那段时日情绪十分暴躁,对于她的劝告表现得很不耐烦。
那段时间罗争一直心事重重,每天都忙于案牍到很晚,后来索性就住在了书房。
后院里都半个月没见他了,要真想害他,也根本近不得他的身。
后来抓了几个伺候他的下人,那些下人也都没有谋害他的动机,即便严刑拷打,也无人招供。
“从中毒的症状看出,他是中了夹竹桃的毒,可罗家并没有种夹竹桃。一些下人平日里都出不得府,自然也就无法得到毒药。所以当时衙门将嫌疑锁定在了几位负责采买的下人身上。”
康释文翻阅着,现在想来心中依旧有疑惑。
“后来衙门派人去查过这些人所去之处,并无异常,也没有购买夹竹桃相关的药物或花。且杀人的动机又是什么呢?实在令人费解。”
“杀人无非是因为这四点,一是图财,二是结怨,三是情杀,四是有利益纠葛。”苏轶昭道。
康释文点头,“不错!”
“于是府尹就从这方面入手,图财这一点,应该不会。因为他每日都去衙门和府中两处,很少与同僚出去吃酒交际。”
康释文对这件案子记忆犹新,“要说结怨,他身为兵部右侍郎,品级高,一般的官员也不敢得罪他。而他的上峰对他又颇为夸赞,这个应该可以排除。
至于那些言官,他性情温和,性子圆滑,也不至于会得罪他们。”
苏轶昭颔首,表示同意。
“情杀也可以排除,剩下的便是利益纠葛了,这也是官场上所常见的。”
苏轶昭这话让康释文也十分赞同,毕竟朝堂倾轧,谁都跑不了。
“当时府尹也是将重点放在了这上面,于是对他的书房也进行了勘察,随后便在他书房的暗室内找到了一些他所记载的东西,并且给还找到了一封奏折。”
正是奏折上的内容让康释文觉得可疑,因为这封奏折上面写的,竟然是要弹劾兵部左侍郎仲德怀、左副都御史席祎等人。
当时府尹怀疑罗争遇害与此事有关,便将此案转接到了大理寺。
罗争平时在衙门的事务便是负责车驾和武库,而奏折上的内容就是以仲德怀和席祎为首等官员瞒天过海,换了送往边关的军备,或以次充好。
罗争在奏折中提到,原本士兵的护甲都是外用铁皮,冬日里铁皮的里面都是棉花,然而接连三批护甲的铁皮内塞得都是草。
也有很多都是棉甲,也就是说外面是棉花布做的,将领的还会布满铜钉,而普通士兵则没有。
这些棉甲内靠胸口的位置肯定会缝制铁片,然而那些丧尽天良之人却没有将铁片缝制其中。
也就是说,若是那三批军备送到边关,那些普通士兵穿上之后,便是将自己的软肋暴露在敌军的眼皮底下。
没有了护甲,人肉怎么经得起刀砍和长矛的砍刺?
并且连棉花都要偷工减料,做的太薄了,中间全都加了草和苇絮。
还有其他的军备也都有问题,有时是长矛和刀,十分易断。
若此事属实,那便是杀人灭口。
于是康释文立刻将此事上报,皇上闻言震怒,立刻命令将刚送去边关的那批军备给追回来,并派人去边关彻查此事。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将会发生朝堂震荡之时,罗府那边却抓到了毒害罗争之人。
“一个下人,即便她不甘心成为罗大人的妾室,但也没那个胆子谋害罗大人吧?”
苏轶昭觉得奇怪,这个节骨眼上,爆出凶手,实在不能不让人多想。
“的确!本官当时怎么都不相信,并且对那封奏折上内容深信不疑。”
康释文点头,心中感慨万千。
“然而事实的真相的确如此,那妾室是罗家的家生子,却与府上一位管事之子相互倾慕。罗争见其颇有几分姿色,便要纳其为妾,她无从反抗,然而事后就对罗争怀恨在心,于是将罗争杀害。”
那妾室无法得到毒药,又怕别人看出端倪,于是就拜托在大厨房采买的亲娘给她带来了夹竹桃。
夹竹桃有毒,妾室的亲娘身为厨房管事自然是知道的,但禁不住闺女一再说那花漂亮,想买来排解一下郁闷的心情。
再加上内宅争斗,她亲娘便以为又是要防备哪个妾室,于是给她带来了。
等事发之后,她就将花埋在了后院栽种竹子的地方,毁灭证据。
这就是全过程,后来朝中追回的军备中,并没有罗争所弹劾的情况。
而边关那边也传来军备一切都正常的消息,于是此事就以此结案了。
第493章 疑点重重
“您是觉得罗大人并非那妾室所害?”苏轶昭问道。
“是,此案存在疑点!”康释文点头。
“你也看过卷宗,你怎么看?”他忽然抬头看向苏轶昭问道。
苏轶昭沉吟片刻,“下官也是这么觉得。”
“当时所有官差都搜过罗府,并没有找到夹竹桃的踪迹。然而半个月之后,才被发现埋在竹林中。”
苏轶昭摊开卷宗,而后指着某一处,道:“大人请看,卷宗上记载,根据妾室的交代,夹竹桃当日就给埋了起来,正是为了躲避追查。可朝廷去搜物证的时候,那夹竹桃的花瓣还尤为鲜艳,上面的泥土翻新更像是最近才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