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万字就结局了,有点卡,在这期间,我尽量保持日更,如果不能更新会请假。
◉ 第六十七章 红火的夏天
回到刘家河大队后, 江宁一点也没耽误,很快就加入了麦收大军中。
他们大队前两天刚把定制的刀片拿回来,陈壮带人安装好, “掠子”已经投入使用,比不上收割机, 但比镰刀好用太多。
不过, 因为成本问题,“掠子”还有去年改制的农具一共有三四十把, 大家轮流使用,其余人还是得用镰刀割麦。
因为后面要租用收割机, 他们先收割一些边边角角的麦田。整块的田地留着, 没熟透的麦田还需再等等。
大家一边热火朝天地劳动,一边闲聊玩笑,活跃活跃气氛。
江宁把“掠子”让给别人用,他自己使镰刀弯腰割麦子。
割麦确实不是一件好干的活儿, 下面有麦芒扎着,又刺又痒。上面有太阳烤着, 腰还得一直弯着。一上午干下来, 胳膊红肿了, 腰也险起直不起来。
江宁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表扬:“小江,你干活越来越利落了。从去年到今年,才短短一年,你的进步多大呀。”
江宁谦虚地道:“都是大家的帮忙,我才获得一点进步。我去年其实也挺努力的,就是没找对方法。”
其实原来的江宁也很努力, 他也想获得大家的喜欢和认同, 干活一直挺积极, 不偷懒不躲滑。可惜,他的身体太弱,又被人孤立,也没找到突破的方法。
大家一听江宁这么说,立即改变了口风。
“正常,你去年毕竟刚来嘛,城里娃哪那么快适应农村生活。”
大家并不宽容共情弱者,他们只宽容共情有实力的强者。但强者并不太需要他们的宽容,这就是个悖论。
江宁跟着大家伙下地割麦三天,感觉比秋收还累,秋收至少凉快些。
到了第四天早上,陈大山又派陈壮去跟向阳大队交涉。上午九点钟,陈壮终于把收割机开回来了。
同时带来的还有孙队长给江宁的口信,嗔怪他为什么偷偷走了。大家给他的礼物都没带。
收割机一进田里,大家纷纷围拢上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真气派,拖拉机安个新头就是不一样。”
“唉,咱们大队要有这家伙该有多好?”
“真羡慕向阳大队。”
“你们别忘了,这东西是咱们的江宁安上去的。”
“对对,向阳大队有机器,可咱有人。”
“你说得对。”
……
大家的心里终于获得了一些平衡。
时间不容耽搁,陈大山赶紧驱赶人群,让陈壮开着机器下田。
陈壮觉得头一亩麦子应该由江宁来割,他主动自觉地让位。
江宁倒也无所谓,被陈壮等人推上了车。
江宁坐在发烫的拖拉机位上,一路突突突。他和收割机在金色的麦田里奋勇前进,所到之处,麦子纷纷倒地投降。
大家一脸兴奋地观察着收割机,大声说道:“还是机器快,咱们队啥时候也能有一辆收割机。”
江宁在麦田里收割了几个来回后,就主动下来把位置让给陈壮,陈壮一脸感激地朝江宁笑笑,兴奋地爬上了机器。其他的年轻小伙子一个个也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江宁没再接着割麦子,他跟方朝阳李守信他们一起用架子车拉捆好的麦子,这些麦子要拉到村子中央的打麦场上。
机器只租了三天,但江宁把机器利用得很彻底,机器白天割麦,晚上还要拉着石磙碾麦子。
打麦子也是一项重活,那么重的石磙只能用牲口和人力来拉。江宁心疼牲口和人,就只能让机器多出力。
于是他和陈大山一商量,晚上加班。几个年轻小伙子轮流开车,反正也没有技术含量,不过就是拉着石磙在打麦场上转圈圈。
一人两个小时,干完就赶紧去回去睡觉。
这么使用机器节省了刘家河大队的人力,大家固然高兴。但也有人不高兴,孙队长听说后他们这么使用机器后,直喊肉疼。
听说后来,孙队长重新制定了租用机器规则:向阳大队连人带车一起出租,只在白天开,晚上不加班,人和机器需要休息。
陈大山听说后,笑着骂道:“老孙这个老东西,精得很。”
江宁在割麦期间,还忙里偷闲给大家伙拍了几张劳动时的照片。他只是习惯性地随手一拍,但众人却沸腾了。一时间,大家劳动热情高涨。人人都希望自己拍出积极上进的一面。
陈大山一看,照相还有这种功能,强硬地让江宁停止劳动,专职拍照,并说大队会报销胶卷和冲洗照片的钱。
江宁割麦割到一半当起了摄影师,这事不知怎么又传到了隔壁向阳大队,孙队长也派人来请江宁过去照相。
陈大山骂道:“姓孙的就是跟屁虫,咱干啥,他干啥。”
江宁骑着陈大山的自行车去向阳大队拍劳动照片,向阳没拍完,隔壁的红云大队也来请。当然,他们也要报销胶卷和冲洗照片的钱。
大家忙碌了半个多月,终于顺利打赢了麦收这场大仗。这期间,男女老少一齐上阵,五岁以上的孩子也得下地拾麦子。麦收结束后,大家都黑了瘦了。
江宁也瘦了,他之前在向阳大队长的肉又还回去了。
他瘦得还不算最狠的,农村人的胖和白都是季节性的,一般是过年后最白胖。
麦收过后,江宁拿着相机去县城冲洗照片,不得不说,他的摄影水平又提升了一截。
有几张拍得不错,其中有一张全景照拍得尤其好:一轮红日下,一望无际的麦田中,社员们正在积极地劳动。喷薄而出的朝阳、金灿灿的麦田、勤劳朴实的人们,境界、层次、审美都有了,主角又是贫下中农,照片出身极好,又红又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