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君若道:“既然姚老爷不在,那就去姚家的粮铺吧,你知道他们家的粮库在何处吗?”
赵主簿眼睛都快要瞪出来了,一脸的惊疑不定,“太太想做什么?”
顾君若和韩牧道:“现在你就去写公文,下令,从此时起,县内的粮价不得高于往年同期的三倍以上。”
她道:“县令有平抑物价之责,像姚家这样天灾时候大幅度提升粮价本就是违法的,你带着衙役直接查封姚家的粮铺和粮库吧。”
是违法的,但这个世道下,谁还真的追究不成?
顾君若看向赵主簿,问道:“姚家在义县有几家粮铺?”
赵主簿木然的道:“三家。”
“很好,带上认路的衙役,直接把三家都查抄封了。”
韩牧虽然跃跃欲试,却还是有些迟疑,“我打上门去看人也就算了,抢东西不好吧?”
顾君若道:“这不是抢东西,而是收缴证物,粮铺里的东西都是他囤积居奇,高价卖粮的证据。”
韩牧眨眨眼,问道:“也就是说抢,哦不,是收缴的东西不用还?”
顾君若道:“那就要看姚家要怎么选择了,还有你的良心。”
韩牧:“我的良心自然是很大很大的。”
他试探性的往前走了两步,“那我走了?”
顾君若点头。
“我真的走了?”韩牧又挪了两步回头问。
顾君若继续点头。
“我真带人去封粮铺和收缴粮食了?”
顾君若就看着要走不走的韩牧,静默的没有说话。
这次韩牧终于不再一步一回头,直接大踏步离开,“我这就去点人。”
顾君若这才轻轻地哼了一声。
赵主簿张大了嘴巴,片刻后拔腿就要去追韩牧,顾君若却叫住他道,“赵主簿,前面这么多难民,我们一起去赈灾吧。”
“可是夫人,县令他……”
“他是义县父母官,为义县筹备赈济粮食本就是他的责任,赵主簿不必担心,对了,县令走得匆忙,没有来得及拟公告,这封公告就由你来写吧。”
说罢带了赵主簿进大堂,然后取了笔快速的写就一篇公告后把笔交给赵主簿,“抄两份吧。
”
赵主簿愣愣地伸手接过,抄完才发觉不对,“夫人,您这字写得真好看,既然已经写出公告,为何不直接用,反而还叫我重新抄写一份呢?”
顾君若将两份抄好的公告拿过来,取出韩牧的县令官印,哐哐就往上盖章,把盖好章的公告递给他后道:“因为我只是县令的幕僚,您才是义县的主簿。”
有本事您将手上的县令官印放下再说这话呀。
顾君若将两份公告递给衙役,“一份贴在外面的公告墙,一面贴在城门外,派两个识字的人守着公告,若有人问,要为百姓宣读答疑。”
衙役接过,应了一声“是”。
赵主簿还是有些心慌,他不由开口劝道:“夫人,我们县衙满打满算就四十来人,而不管是曾家还是姚家,下人佃户无数,您措辞如此严厉,恐怕会成乱事。”
顾君若瞥了赵主簿一眼后看向不知何时走来,正站在门口听他们说话的薛县尉,“薛县尉以为呢?”
薛县尉一脸正气,“县令和夫人皆是依律而行,有何可惧呢?”
他道:“他们家中虽有下人和佃户,但县令还是他们的父母官,而且外面这么多义县百姓,他们感念县令大德,皆回站在县令这边。”
顾君若眼中闪过光芒,颔首道:“不错。”
顾君若道:“走吧,我们出去帮忙。”
他们人手不足,既要搬动粮食,又要称粮,还要快速的记下来人的户籍信息,更要维持秩序,速度还不能慢。
顾君若走出县衙大门,抬眼看了一眼望不到头的灾民,轻轻叹息一声,看了一下后在县衙侧门边指了一个位置道:“再搬两张桌子来,增开两队,薛县尉来帮我如何?”
薛县尉惊讶的看了她一眼,颔首应下。
两张桌子摆下,县衙里搬动粮食的人立即把粮食往那里搬,有排队在前面的百姓看见了蠢蠢欲动,所以紧紧盯着他们。
一见顾君若冲他们招手,有速度快的灾民立即拔腿冲上去,抢在了第一个。
那边两张桌子前瞬间站满了人,有维持秩序的衙役呼喝着让他们排好队,然后去其他队伍里再找些人过来。
第二十一章 赈灾
顾君若坐在桌前,小婵站在她旁边,手里拿着一个盆,他们已经称过,像他们拿来的这个盆,两盆,不多不少正好两斤。
她自己拖下一袋粮,一开始有些笨拙的拆绳子,学着人把粮袋敞开,等着人过来。
灾民的眼睛都盯着粮袋不动了。
顾君若问道:“名字、籍贯、年龄,家中还有几人?”
见他眼睛黏在粮食上,她就轻轻敲了敲桌子,“快回答,不然不好与你粮食。”
衣不遮体的青年回神,立即道:“赵二柱,义县赵家庄的,十九了,家中原先有父母和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父母已死,我弟弟妹妹在那边,”
青年指了隔壁队伍的两个大孩子,冲顾君若讨好的笑:“夫人,您看我能不能一起把他们的领了?”
“不行,他们自会自己领自己的,”赵含章快速的记下,宣道:“成丁,两斤粮。”
小婵就剩了一盆粮,青年立即不纠缠了,把手里一直紧抓着粮袋打开,目光炯炯地盯着小婵。
小婵就给他打了两盆粮。
青年轻轻地颠了颠,脸上笑开了花,立即拎着粮袋开心的跑了,不过他没有立即跑回家,而是跑到旁边,等他弟弟妹妹也领到了粮食,三人就结伴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