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状元郎学问也好,可许多时候也要被先生难住。”
萧旻愈发想要见那位宋先生了,若是可以,他想让先生来做讲官,也不知道先生能不能答应?
“还有什么有趣儿的事?再与我说说。”
在大齐,除了正式场合,皇上可以自称“我”,太师在的时候,却严格约束皇帝,无论何时都要称“朕”,这样才能多添威严。
昌乐长公主和豫王妃入京之后,萧旻渐渐不再那般拘束,很多话随口就说了出来。结果不但与人多增添几分亲近,自己也觉得放松许多。
赵元让和赵元吉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说到给宋先生的束脩上。
“宋先生与旁人不同,他从来不收银钱做束脩,村中人就会送些米粮和鱼肉、茶叶前去,村中穷的时候,也有送野菜饼的。”
“野菜饼?”小皇帝很好奇。
赵元让道:“就是野地里长的东西,混在粗粮面里一起烙饼。我们常吃这个,姐夫也吃过。”
萧旻半懂不懂地点点头。
赵元让和赵元吉进宫之后,发现皇上与他们想的不一样,天子并非高高在上,什么都知晓的,他们说的很多事,家中劳作、家禽、牲畜这些,皇上听得津津有味儿,还会问一些傻傻的问题,反倒让他们莫名有些优越感。
“现在有了银钱,”赵元吉道,“送鱼肉的就多了,也不分什么时候,猜着先生家中没有了,就会拿些过去。”
萧旻不知为何,很是羡慕凤霞村里那种热闹,可能因为这宫中到处都是规矩,恨不得连喘气儿都要有人管,不能多一口,也不能少一口。
萧旻被自己这番想法逗笑了。
“那如果我将宋先生请过来,也要准备这些东西做束脩?”
赵元让没说话,倒是赵元吉想起先生在村中那高洁无比的名声,很确定地道:“对,即便皇上赏赐银钱和贵重物什,先生也不会收的,先生一向如此,否则也不能散尽了祖上的家财。”
赵元吉这番话掷地有声,不过却让一旁的赵元让眼睛一跳,如果宋先生在这里,恐怕要气得胡子也飞起来。
萧旻没有察觉赵元让的异样,沉浸在对宋先生的想象中,现在他更想见见那位宋先生了。
……
凤霞村。
在院子里晒太阳的宋太爷,忽然感觉到鼻子一痒,紧接着打了好几个喷嚏。
他用帕子擦了擦鼻子,然后捋着胡须,猜测是不是谁正在念叨他。
刚刚他做了个美梦,梦到皇上赏赐了不少金银财物,让他重新为祖上修祠堂,还买回了他们宋家的祖屋。
宋家败掉的家财,一下子重新回到了他手中,他为宋家重振门楣,他正傻笑着,突然看到太爷爷蹒跚地走到他身边,用手中的小棍子去打他,骂他是个败家子儿,错过了天大的好机会,现在好了,银钱都没了。
宋太爷立即醒了过来。
想到梦中的情形,他不由地嘟囔两句,他哪里是败家子儿了?再说,哪里来的银钱?祖上剩下那点财物,他在搬迁路上都被小狐狸掏空了,当然小狐狸又送粮食又送鸡蛋,他也没吃亏,到了凤霞村也明里暗里送给他不少,收这么个女弟子,他还是挺得意的。
但这些与祖上传说的那些财物相比,可差的远呢。
人啊,就得知足,乡里乡亲的送些吃的就很好了,这一来二去,他反而多了些名声。
挺好……
宋太爷心中美滋滋,反正他又没收什么达官显贵家的子弟做学生,用不着感叹自己被名声所累。
更不用去后悔。
宋太爷慢慢晃动着摇椅,说不出的自在,正又要睡着,鼻子又是一痒。
“阿嚏”。
宋太爷又打了个格外响亮的喷嚏。
到底是谁在念叨他呢?
……
豫王大捷的消息传入京城,整个京城登时一片欢腾。
官员们激动不已,百姓们更是欢喜,兵乱就这样被平息了,可见豫王爷的厉害,看以后还有谁敢打坏心思。
朝廷派出官员前去接应豫王,比豫王和太师先到京城的是,相王的尸身,扶棺的是相王的两个儿子。
因助豫王拿下相王立功,萧正、萧勋以及宁福县主没有与相王府的一众案犯关押在一处,而是禁足在宗人府的偏院。
至于如何审问和处置,都要等着豫王回京再说。
第667章 想法
“那是豫王大军。”
萧煜带兵一路往京城而去,但凡路过城池,衙署的官员全都前来迎接。
“萧”字大旗看起来格外的威风。
萧煜赶路的速度很快,在城中命兵卒吃了些饭食,暂作调整就又上马离开。
眼看着豫王大军消失在官路上,为首的当地知县不禁松了口气:“看来我们大齐政局要稳了。”
从冯家开始,大齐就一直不太平,现在总算盼到了头。
旁边的官员欲言又止,等到身边没有旁人时,他忍不住低声道:“大人昨日不是还满心忧虑?”
忧虑什么?当然是怕豫王转身再去夺位,只不过这话不能说出来而已。
“不用担心了,”知县摇手一脸笑容,“你仔细看看就知道了。”
豫王回京才带了多少兵马?若是惦记着皇位,身边必然全都是武卫军。知县仔细瞧过,就连怀光大人都不在,这说明什么?
豫王没有别的心思。
“唉,”知县深吸一口气,“看来考绩的时候,我也得用用心了。”
旁边的官员眼睛一亮:“您这是想开了?”他们知县爱民如子不说,又满腹经纶,可他一直没弄明白,为何知县情愿窝在这么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