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靠系统成校花学霸(189)+番外

作者: 姜末时光 阅读记录

关于读博的问题,苏棪棪觉得,自己还要再想一想。

毕竟是个需要再次投入几年时间的大事情。

文献综述搞定之后,课题算是开了个好头。

接下来就不断地的确认问题,提出假设,用各种方式来验证假设的问题了。

国家级课题的时间很长,最短的也有一年左右的时间。

一个课题不可能只出一篇论文。

所以,苏棪棪和高飞荣沟通之后,计划如下:

每个课题至少5-10篇论文成果。

其中1篇是文献综述

1篇是关于国内外以往研究的元分析。

剩下的论文全靠数据来支撑。

每个课题可以分出很多小方向,一个方向就可以通过问卷或者实验的方法,获得许多数据。

这样5-10篇论文,很快就能凑齐。

一开始,研一的靳师妹和王师弟,还有点不太适应。

苏棪棪语重心长的给两人开了个会,告诉她们,关于自己摸索出的科研规律。

其他人,苏棪棪或许不知道。

但对于自己的摸索来说,做科研就是这样,不要想着,一来就搞个大新闻,而是要徐徐图之。

每个课题,也不可能篇篇都是核心或者sci,需要低、中、高段的论文一起来。

每篇论文只要写出来,就有它的价值和意义。

不要光看着核心和sci,而忽略普刊。

要把自己能撰写出来的所有成果,都尽量的变成能发表出来的论文。

变成自己的科研成果。

论文的质量很重要,数量也很重要。

这种全能包围式的打法,是苏棪棪自己独创的秘籍。

对于她来说,还是很好用的。

很多人,写着写着,就从扑街变成大神。

同样,论文写着写着,也就会从普刊变成sci。

高飞荣也有所感悟。

来了华清大学之后,他也接触了不少的研究生,很多动辄就以Cns,sci作为自己的目标。

目标太大,实力不够。

到最后,连一篇普刊都没有。

苏棪棪这种做法,很容易凑出数量。

在有了数量的基础上,再筛选出有质量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期刊投稿。

的确速度要快很多。

高飞荣发现,苏棪棪拥有的不单单是勤奋,她还很会找方法.

可以说会用尽一切方法,达成自己的那个目标。

这让他稍微窥到了一点,苏棪棪能这么成功的秘诀。

有了明确的论文数量和质量的目标,有了完成这个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苏棪棪和高飞荣,带着研一的师弟师妹,科研的速度很快。

几个人分工合作,高飞荣负责文字撰写,实验设计和问卷的修改。

王师弟负责打印问卷,运输问卷。

如果是采用实验的方法,王师弟还会招募被试,来参与实验,确保实验的有序进行。

靳师妹负责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回收实验的数据。

苏棪棪负责处理数据,做图表。

并且苏棪棪和高飞荣一起,会完成每篇论文最后的撰写和投稿。

在这样的分工合作之下,第一个国家课题的论文目标,很快达成。

闵教授看到邮件里一连串成果的时候,还是惊讶了一下。

苏棪棪这种协调能力、领导能力,足够做个小导师了。

闵教授毫不怀疑,现在把苏棪棪随便扔到那个犄角旮旯里去,她还是会写出漂亮的论文。

这就是她的实力!

有了第一个课题的顺利结题,苏棪棪带领的团队,第二次就轻车熟路多了。

第31章

很快,研一的靳师妹和王师弟,就能独当一面。

苏棪棪有意的让两位师弟师妹,参与了一下数据的处理,三线表的制作。

并且耐心的开了几次小灶,教他们一些处理数据的办法。

对于心理学的论文来说,没有数据支撑,一切的假设都无法得到验证,像是空中楼阁。

所以,数据一定要采集。

采集后的数据,怎么处理又是一个大学问。

处理得好,也许会发现自己意想不到的一些关系。

处理的不好,很多细节就会忽略。

科研上,容不得一点忽略。

哪怕只是一点点没有发现的细节,有可能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很多团队,就是不断地探索数据处理的各种方法,力争把研究得来的数据更充分的利用。

心理学学术会议的时候,苏棪棪听了很多场这样的汇报。

可以说,在闵教授团队中,除了现在研三的师兄师姐。

只有她,对于前沿的数据处理最为清楚。

有了苏棪棪的补课,研一的两位师弟师妹上手很快。

尤其是靳师妹,几乎是第二个苏棪棪。

动作快,又勤奋,又自律。

除了专业课的基础比不上苏棪棪以外,好学的那股劲,倒是像了十成十。

两位研一的师弟师妹,在苏棪棪的带领下,科研技能突飞猛进。

第二个课题,在11月中旬,也顺利结束。

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2个国家级的课题。

成果还非常漂亮亮眼。

闵教授对苏棪棪更是满意了几分,索性后面的组会都让苏棪棪来主持。

这个决定一开始让很多教授团队不能理解。

一个研二的学生,怎么能够代替导师,开展组会?

闵教授放养的也太过分了吧!

不过他们很快闭嘴了!

当看到苏棪棪的学术科研成果。

加上闵教授团队令人眼红的成果,累计在一起的时候。

大家才知道,闵教授这个架势,是要把苏棪棪往下一任接班人的方向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