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系统成校花学霸(214)+番外
加上还有钞能力的加持,他拿下这个名额,大家都心服口服。
不服?
看看论文数量?
看看你的钞能力?
除了捐赠了一栋楼,王家还为华清大学额外捐赠了3个亿,作为学生的奖学金。
许多学生听到这个消息,更是咋舌于王家的大手笔。
家境不太好的学生,更是感激王家的慷慨。
这下王家是面子也有了,里子也有了。
9月,苏棪棪和王枫一起去往哈佛大学。
和华清大学不同,哈佛大学没有老生来迎接新生的流程。
都是博士了,大家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苏棪棪和王枫,自己找到自己的宿舍,安顿好一切东西,然后才开始出门,熟悉校园。
对于整个世界和国际教育来说,哈佛大学都算是顶尖的平台。
在这里,苏棪棪感受到的,是多民族,全人类的一种融合、团结、包容、合作的精神。
你可以看到黑人和白人,谈笑风生,毫无芥蒂。
也可以看到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老师们,在一起互相讨论。
更可以看到很多学生,举行了一些演说和反对战争的游行。
米国是真的有点乱,但也许正是这种乱,有了文化融合的效果。
苏棪棪决心要好好学习,把这里学到的一切东西,都带回华国去。
自己的国家有着几千年灿烂悠久的文明,只要多给一些时间,多投入一些精力,多来一些人才。
假以时日,这头沉睡的亚洲雄狮,会再次震惊整个世界。
出了国,苏棪棪的爱国之心反而更加强烈。
毕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在米国的种种不方便,都变成两人思念家乡的契机。
为了照顾自己的味蕾,苏棪棪和王枫在校外租了个房子,用于做饭。
两人都是华国胃,吃不惯哈佛大学的食堂。
王枫本来不挑嘴,但在索尔马场那么久,口味也养的有些刁钻了。
苏棪棪刚好又有美食厨艺技能的buff,干脆就自己做饭。
顿顿饭,两人都吃的眉开眼笑。
感情也越发紧密了。
在哈佛大学的第一个月,两人是痛并快乐着的。
痛苦的是学业。
哈佛大学的老师教授们,都是全英文授课。
老师教授们,来自全世界不同的地区,英文的发音带有了各种地域色彩,不容易听懂。
这就导致许多留学生,听课的时候仿佛在坐飞机,听天书。
哪怕是苏棪棪这样,长年累月听播客的人,第一个月里,也有半个月的时间,感觉自己上课云里雾里的。
为了解决这个听课的问题,苏棪棪和王枫两人,给自己买了录音笔和同声传译的机器。
这才解决了第一个月的学业问题。
一个月后,两人逐渐适应了这种授课模式。
苏棪棪建议还是要用耳朵去听,去反应,不要过多的依赖机器。
王枫也觉得她的话有道理,开始尝试自己听课,做笔记。
录音笔还是在继续使用,同声传译的机器倒是闲置了起来。
就这样,经过了第一个月学业上的痛苦,后面的学习生活,两人就顺畅多了。
在哈佛大学,不缺少勤奋的学霸,但他们的学习和苏棪棪不同,苏棪棪是勤奋苦学,他们却是一张一弛,很有节奏。
苏棪棪以前听人说,哈佛大学,凌晨四点的图书馆,都是座无虚席的。
她以亲身经历表明,这是瞎说。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的确是24小时都开着的,但却并不是随时都座无虚席。
很多时候,这里的图书馆和国内的图书馆一样,只有到了期末考试周,才会坐满了人。
国外的学生,将娱乐和学习平衡的很好。
他们宁愿不睡觉,也要出去玩。
这和苏棪棪的作息时间完全相悖。
她是宁愿学习和睡觉,都不愿意社交的那种人。
这也就应了很多名牌大学的那句话:学业、睡眠、社交,三者只能取两个。
苏棪棪选择放弃社交。
她到米国来,不是来交朋友的,而是来学本领的。
有没有国外的朋友,对于她来说,并不重要。
除了学习,苏棪棪没有忘记,自己还有最后一场国际赛马比赛。
还好,索尔在米国也有个马场。
雷霆和疾驰通过了种种麻烦的手续和托运,才踏上了米国这片陌生的国土。
适应了几天,才开始恢复在国内的活泼。
苏棪棪和王枫,在学习之余,唯一的娱乐就是骑马。
时不时的,两人也去索尔的餐厅,打打牙祭。
索尔扮演着一个合格的后勤,无论在他的哪个马场,食物都是最好吃,最鲜美的。
国际赛马比赛的时间在元旦。
苏棪棪和王枫为了这个时间点,也在不断地训练。
12月,哈佛大学进入考试周。
苏棪棪和王枫,成功的拿下所有考试的第一名。
引得许多同学羡慕不已:
“不愧是亚洲人啊,学习就是好!”
“亚裔真强,是不是天生就有学习的基因?”
“什么时候,我也有点学霸的脑子啊!”
········
苏棪棪对这样的刻板印象,感到好笑不已。
能不好吗?
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这些学生,不是在狂欢,就是在开派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华国人心中亘古不变的道理。
12月10日,哈佛大学的寒假来临。
国外的寒假和暑假一样长,差不多都有2-3个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