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将多是与燕人几番交手过的老将,对燕翎这“常胜将军”,更恨得咬牙切齿。
魏弃一心写信,偶尔听几声,也听得出来他们的语气里除了讽刺,还余下几分讪讪的畏惧。
倒像是刻意透给他听、给他提醒似的。
怕他败在燕翎手下?
魏弃淡淡一笑,不做言语。
只等他们聊尽兴了,四周声音渐弱下来。
他这才搁下手中墨笔,“抽空”问了句:“王虎的尸体,可有好生安葬?”
“有、有!”
闻言,负责此事的范曜连忙点头:“王副将……已入土为安。给他家人的抚恤,昨日,军需官也特地遣人给送去了。”
提及王虎,他的语气不由地有些低落。
毕竟,若非亲眼所见,他实在没法想象,从前那个挥舞两柄巨斧、与自己一同出生入死的黑面将军,最后会是这般下场:被挂在城楼暴晒示众,多日不进水米,直至活生生被饿死。
等他们前去为他收尸,他的尸体早被鸟雀啃食得不成样子。与其说是尸体,倒更像条残缺不全的腊肉。
连范曜这般久经沙场之人,面对那尸体,也不由地胆战心惊,忍不住背过身去干呕。魏弃却什么都没说。
既没有什么慷慨陈词,也没有露出半点悲痛之色。
只是,从那天过后,燕权便每天在城外那木头柱子上挂着了。
同样的暴晒,同样的水米不进。
这大抵就是人常说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范曜是个大老粗,猜不透这喜怒不形于色的少年心中装着什么,但他总觉得,越是这样不爱表露的人,越是心细如发,对人的好不在面上,在心里。
而那抚恤中多出来的十锭金子,便是明证。
“……如此便好。”
魏弃却并没有再接着王虎的话题说下去,仿佛只是随口提起一嘴,得了答案,紧接着便入了正题,问及众人粮草军需,厉兵秣马之事。
只是,说归说,手中又不知何时重新提笔。
站得离他最近的范曜没忍住好奇、小心往书案上瞄了一眼:这才发现信早写完,正放在一旁等着墨迹晾干。
殿下这会儿竟还颇有闲情雅致,开始画起画来了?
难道是画布防图么?
他一不小心,便看得专注了些。
直至冷不丁被魏弃眼风一扫,方意识到自己有些逾矩,吓得脑袋一歪,装作看天看地看脚尖去了——
当然。
也不是每个人都跟他似的,一心只好奇魏弃在写什么画什么。
譬如军师兆闻,这位公孙渊的嫡传弟子,因魏弃不喜公孙氏而临危受命出征,此时此刻,他便一心只想知道,这位九殿下究竟还有什么后招,又不敢直说,只能旁敲侧击问着何日出兵、如何才能重挫燕军。
“如今,还不到北疆之地封冻时节,我军尚有一战之力,”兆闻道,“若等到十月后,滴水成冰,大雪连天,届时,恐怕雪域行兵,寸步难行啊。”
雪狐王高挂免战牌,避而不战,无非是为拖延时日。
可,他们燕人拖得,魏人如何拖得?
见魏弃默然不言,兆闻索性一番痛陈利弊、将帐中众人唬的一愣一愣,面面相觑。末了,概都头一偏,齐齐看向魏弃。
“这……”众将欲言又止。
虽说他们于雪谷遭伏,燕人利用地形迂回作战,一夕之间,令他们死伤数千将士。但雪狐王如今身负重伤,麾下同样损耗不轻,按理说,这的确是个好机会——
“想打?”
魏弃却蓦地抬起头来,泠然双眸扫视四周。
“吾不惧死,尔等却乃血肉之躯。茫城依山而建,四面雪山合围,易守难攻,是八城中最险要之关隘。六十年前,祖氏拒燕人于关外,正是利用此地地形,以火药诱发雪崩,致使燕人十万大军折戟于此。”
由古至今,行军打仗最怕的,从来都不是人祸,而是天灾。
哪怕是人造的天灾,亦能有顷刻之间横冲直撞、造成远超估计之损失的能力。
魏人和燕人打了这么些年,都不过“小打小闹”,从未跨过雪谷。如今,六十年前的惨剧,却眼见得要在面前重演。
“强取茫城,必有一场血战,届时在座诸位,兴许……十能存二三?”
魏弃道:“而我要的,是不战。”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大胜。
众将或面露不解,或视线惊疑,唯独兆闻神色黯然、一阵失神,最终,却都应声退去,照魏弃吩咐,自领其事。
独剩下魏弃一人,仍专注于目下画作。
不多时,有小兵入内奉茶。
斟茶间隙,那小兵用轻不可闻的声音低语片刻,末了,又道:“雪狐王果真毒入骨髓,暗中求医。我等已照殿下所言安排妥当,人、药皆入城。此外,粮草棉衣,行军所需,亦将源源不断送入北疆,顾家全副身家,皆可为殿下所用。”
顾华章多年经营,早已富可敌国,天下粮仓,亦无不与之往来贸易,如今,概都派上用场。
魏弃淡淡“嗯”了一声。
停笔,将那水墨画搁在一旁,低头兀自欣赏。
许久,又问:“朝华宫中近况如何?”
“李医官称,母子无恙。”
……你说无恙便无恙么?
魏弃唇边笑容微收,顿时蹙眉,“我问的话,听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