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锦鲤娘子(种田文)(231)

老房太破旧了,漏雨又漏风,还特别窄,加上这几年他们很少回家,屋子里没人气,院角院墙长满了青苔,今年开春,房后的小沟渠涨水,竟然把一角院墙冲垮了。

一家人商量了,还不如把旧房子扒了,重新建新的,不需要高墙深院,几间砖垒的厢房,修的干净整洁就是。

“小伯娘,泽秋,你们看这样的行不?”

沈泽玉蘸着茶水在桌上画了几笔,一间院子的雏形清晰浮现,左右各两间厢房,中间是堂屋,院里还留了两洼菜地,特别符合何慧芳的口味。

“哟,挺好,我喜欢!”何慧芳惊喜的看着沈泽玉,“你还会建房呐?”

沈泽玉摇头,带着笑意说,“不是我,泽钢农闲的时候帮人盖房子,小伯娘,你们要是忙,可以让泽钢帮忙盖,今年回去就能住新屋哩。”

“那好哇。”何慧芳对沈泽钢挺满意的,话不多但老实,他媳妇不太会说话,可心眼子不坏。

事情就这么定下了,沈泽秋包了五十两银子让沈泽玉转交沈泽钢,“哥,钱不够的话,就找泽平去柜上支。”

“好。”沈泽玉笑,“砖石木料都用好的吧?结实,不过造价就高了。”

沈泽秋点头,“没事,哥你看着安排吧。”

兄弟两个默契的对视一笑,沈泽玉拿起包袱,“我走了。”

沈泽秋送他们出门,跟着走了两步,“哥,我和安宁成亲时床、椅都是旧的,连个衣柜都没有,一直很过意不去,这回新屋子里配新家具,麻烦你看着打一套整的。“

“好,你放心。”沈泽玉明白泽秋的感受,梅小鲜嫁给他时,家里也穷,现在手头宽裕了,就想好好弥补枕边人。

……

宁秋阁生意越来越旺,与之相反的便是云裳阁的萧条。

一辆马车在街角停了很久,周玉数着数,一个时辰内宁秋阁进出不少于二十位客人,可云裳阁只有一位。对比过于惨烈。

她气的脸色发青,掀开车帘下马车,气势汹汹的直奔二楼。

“你怎么一点不着急?”周玉揉着太阳穴,怒不可遏,努力压制着喷薄的怒火。

韦飞鸿站在窗前发呆,听见声音才发现周玉来了,“师傅,你怎么又来了?”

“又来?不欢迎我是吗?”周玉既生气又心寒,和一手带大的徒弟生了嫌隙,任谁都会不好受,“吩咐你的事做了吗?”

面对周玉连珠炮似的问题,韦飞鸿只微闪了下眼皮,语气冷冷的说,“在做,股份转让的字据已经列好,就等总部的货到,然后签字画押。”

看着韦飞鸿这幅半死不活的样子,周玉更生气了,她怒目圆瞪,“最好别骗我。”

韦飞鸿不说话,良久有些暗讽般的说,“我从不骗人。”

周玉气的险些失控,但竭力隐忍了,转身一边走边说,“我要带阿青回青州。”

“为什么?”韦飞鸿苍白的脸上闪过震动,急忙追上去,“阿青是我的未婚妻,不要带她走。”

周玉顿住,回身望向韦飞鸿,唇边噙着冷笑,“她的卖身契在云老板手里,老板想要她回哪里,她自然就回哪里。”

“你放心,只要你事情办的漂亮,人会还你。”

韦飞鸿是她一手培养的,人聪明,会隐忍,唯一不足的是心慈手软,希望这番历练过后,他可以成长。

“阿青……”

韦飞鸿竭力阻止,可周玉态度强硬,叫了两个强壮的婆子,把阿青带上了马车,韦飞鸿把牙咬的咯吱作响,曾经温柔的师傅变得太陌生了。

……

今年雨水多,听说北方河水泛滥,冲毁了不少的田地,清源县来了许多灾民,其中包含不少孤儿。

在姜掌柜的提议下,清源商会募集了一些善款,在城外设立了粥棚,每日给灾民们施粥。

晚上吃饭时安宁和家人商量道,“我想建一个学堂,教流离失所的孤儿们缝纫还有裁剪。”

一来让孩子们有了吃住的地方,二来就像唐夫人说的那样,为宁秋阁培养好的伙计,算是一举两得的好法子。

何慧芳是刀子嘴豆腐心,听完了连声说好,这是积德行善的好事情呐。

“行,安宁这主意好。”沈泽秋也很赞同,“明天我和你去城外看看。”

一大清早,天还蒙蒙亮,赵全就套好了骡车,赶着车去了城外。

清源商会设立的粥棚正熬粥,米才下锅,粥棚前就排起了长龙。密密麻麻的灾民衣衫褴褛,一眼看去至少有数百人。

“沈会长,您怎么来了,多亏你们出资设立粥棚,造福百姓呐。”

魏大人前来巡视,看见沈泽秋他们忙淌着泥水过来搭话,照顾好这股灾民,将来地方官考核,可是好大一笔政绩,魏大人高兴之余,对沈泽秋也充满了感激。

“应该的。”沈泽秋拱手,把来意和魏大人说了。

魏大人听完了连连点头,“好啊,好主意。“

说完了叫衙差领着沈泽秋去到灾民中寻找和家人走散的孤儿。

安宁没有下马车,坐在车里挑开车帘往外看着。

雨水把泥地泡的很松软,路面泥泞不堪,太阳一升起,地面的水分蒸发,更加的热。

沈泽秋在灾民中转了几圈,发现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简单,这些孤儿并不是流浪儿,大部分都是有“主”的,以舅舅叔父相称,但看起来并不亲密。

围在沈泽秋身边的衙差见得多了,附耳说,“八成是路上买的,现在又倒手买呢。”

“六两银子,五岁的女娃,乖巧能干,老爷看看吧。”

上一篇: 夫富何求 下一篇: 锦衣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