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渊羡玉(137)+番外
原先在村口挖草根的人都跟了过来,睁着饥渴的眼睛,紧紧盯着白雾升起的地方。
小孩儿更是忍不住,丢开了胆怯和害怕,一个个溜了进来,围到锅边,吸着鼻子。
要不是云家军看得紧,他们的手恐怕早已经伸进锅里捞白米去了。
沈渊不忍细看,却还是强迫自己盯着他们,他得牢牢记住今日所见的一切。
村民饿得久了,徐副将特地吩咐,给他们熬了一锅粥,每人盛了一碗。
村民们饥肠辘辘,早就瞪着锅,眼冒绿光了。
他们一接到碗,顾不上烫,捧着碗快速地喝起来。
“慢点喝,别烫到了。”沈渊将关切地嘱咐着。
他知道,要让这些村民真正走出困境,仅仅一碗粥是远远不够的。
村民喝着粥,感激地望向沈渊,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里正靠坐在旁边的墙角,沟壑纵横的脸上,写满了欣慰。
沈渊端了一碗粥走过去,递给里正。
热气熏红了里正的双眼,自从一家人全死了之后,他的眼泪早就流干了。
如今看到村里的人,终于喝上了一口热乎乎的白粥,他的眼里流出了浑浊的热泪……
他没有伸手接那碗粥,而是对着沈渊问:“大人,不知你们此行去往何处?”
沈渊答:“听闻这次延安府受灾最重,我们奉秦王之命,去找知府商议赈灾事宜。”
“秦王?”
“没错!秦王已经到了陕西,他会主持赈灾事宜,还陕西百姓一个公道!”
“好!好!那就好!”里正皴裂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他吊着的一口气,终于放下,缓缓地阖上了双眼。
“里正!里正!”
老人的头耸耷下来,没有回应,也不再动弹。
沈渊赶紧伸手去探他的鼻息,感受到里正的鼻息渐渐微弱下去,直至消失。
沈渊的手颤抖着,心里涌起难以抑制的悲痛。
“怎么会这样?”沈渊喃喃自语,声音带着无法掩饰的战栗。
本还在喝粥的村民纷纷围了上来,看着保护他们到最后一刻的里正,一个个放下手里的碗,跪在里正面前,哭得不能自已。
这个村庄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如今又失去了里正,所有人心里充满了无尽的哀伤。
“大人,您别太难过。”徐副将走到沈渊面前,轻声安慰道,“里正走得安详,他一定不希望看到您这样伤心。”
沈渊抬起头,看着里正的尸身,看着周围失去主心骨都在茫然痛哭的村民,他知道,他要振作,动作要快,能多救一条人命是一条。
他不得不迅速擦干眼泪,下令全军快速吃饭,吃完后立刻上路赶往延安府。
他们临走时,村里仅剩的几个村民,全都跪到沈渊面前。
“大人,小的们留在这里,不是饿死,也是被土匪杀死。小人斗胆,求大人将小的们带上。”
沈渊为难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瘦骨嶙峋,急行军肯定是做不到的,何况里面还有小孩子。
可若是直接将他们扔在此处,等待他们的确实只有一死。
沈渊看着那一双双渴求活着的眼睛,将全部的希望押在他的身上,他的心情沉重无比。
他想了又想,说:“我带你们到鄜fū州,将你们交给鄜州知州安顿。”
村民们连连朝他磕头:“多谢大人!多谢大人!”
他们又重新挖了纹,将里正和他的家人葬在一起。
沈渊郑重地在这座新坟坟头添了一抔土,仿佛许下了一个郑重的承诺。
做完这一切,他们运着粮食,打着秦王的旗号,继续北上。
-
云隐到了华州城,直接闯了知州衙门,坐在“明镜高悬”的匾额下面,叫嚣着让华州的官员全都过来听令。
华州知州一听秦王在他的地界被打劫,吓得赶紧让人快马去报知府。
云隐在堂上等得很不耐烦,不停让衙役去催促:“华州官员都是干什么吃的?觐见本王如此拖拖拉拉,是不是不把本王放在眼里?”
第119章 抢到手里的才算是自己的
衙役将话传给知州大人,知州吓得不敢再多耽搁,紧赶慢赶,赶到堂前跪下请安。
“下官刘瑞拜见王爷,王爷千岁……”
云隐不等他请完安,就大声喝道:“刘瑞!你好大的狗胆!竟然包庇辖内土匪,光天化日之下,打劫打到本王头上来了!”
“王爷明鉴,下官万万不敢啊!华州一向太平,从无匪患,这其中恐怕是有什么误会啊。”刘瑞颤抖着答话。
“太平?”云隐哼笑道,“那土匪头子可是告诉本王,如今陕西境内,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你跟我说一切太平?”
刘知州心里一凛,额头有冷汗涔涔冒出,连忙说:“误会,这一定是误会。托王爷洪福,陕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怎么可能吃不上饭?”
云隐狐疑地盯着他,久久未曾说话,看着刘瑞头上的汗止不住的往下滴。
云隐突然嗤笑一声,道:“刘知州最好说的都是实话,否则本王第一个拿你是问!”
“是!是!是!”刘知州擦擦额头的汗,悄悄松了一口气。
“你速速派人点兵,去将我的财物全都追回来!”
“这……”刘知州又开始擦汗。
“怎么?刘大人不愿?”云隐的眼神又危险起来,“那我们便好好说说陕西百姓吃不上饭这事,想必空穴不会来风,我要凑请父皇,好好来查一查!”
“王爷稍安勿躁!下官这就派人通知知府大人!”